不支持Flash

刘佳巫刚耿乐主演《戈壁母亲》研讨会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14:34  新浪娱乐

  所以这个事情上我是觉得像这样一部作品,今天我们刚才大家,我也不愿意去复述那么多感人的情节了。我觉得她在今天电视剧创作的整体环境里面有它特殊的价值,价值就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养育精神的母亲。我们这个兴叶同志这个题目很好,它是养育精神的母亲,培育精神的母亲,所以回过头来我喜欢这个作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作品是符合文化的养心的,通过观赏这个作品,可以使我们的伦理道德水准提高,尤其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刘月季的面前可以说是没有她克服不了的困难,她总是直面人生,她总是战胜困难,获取新生,人要做到像刘月季这样宽厚待人,慈悲为怀的话,那世界就安宁了,肯定和谐的世界就会来临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戏是一个扬中国民族之美德,同时又融进了今天的时代精神,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并且将两种美美与共造成天下大众的好作品,这个作品让我们当观众的感到高兴。同时我非常刘佳的表演,她实际上是着力于人物的人格魅力,就是她气质里面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像某一些演员她比较注意夸张。这里面也显现出来了一个演员平常的

人生感悟能力,生活积累的多广,特别是生活当中感情积累的程度。她只有有了这个丰富的,丰厚的生活积累,特别是生活积累里面,我非常相信一句话,生活积累的特性是演员的感情积累,就是你积累了多少感情,感情积累的爆发点,表现的很真实,还需要演员富有高素质,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能力。就是对这个事情我究竟应该怎么感悟,你在屏幕上的艺术形象要传递到我们的视听感官里面,感觉到这个人在当时那种情况底下奔放出了一种冲击我们情感的东西,这一条非常重要。任长霞形象也罢,刘月季形象也罢,在中国现实电视剧的艺术画廊里面有它的位置,也有它的价值,都应该进入成功艺术的形象的范畴之内。所以感谢总导演,好放,好放,看来是要放一放了,刘佳的同一届的同学们大概就剩了她,还有像她这样演主要角色的不多了吧。就是说有的时候有后劲的,演员到最后还是比自己的文化,比自己的人生积累、人类感悟和情感积累。越丰厚的人就越有后劲,所以感谢我们主创人员创出了好戏,谢谢。

  李春武:我也是把这30集全部都看了,很受感动。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人跟我说,那会儿电视台刚刚开始播吧,跟我讲说看了两集这个妇女的形象太窝囊了,她丈夫把她休了,她还不让儿子跟他去说理,当时跟我这样讲的。我看下来以后我觉得这个形象还是蛮不错的一个形象,当然在最初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心怀宽广的中国妇女的形象,但是等我把这一部戏完全看完的时候,我觉得光是心怀宽广这几个字,已经不能概括她精神上这种世界了,我觉得。

  其实她已经把中国劳动妇女的这种优良的这些品质呢,可以说基本上都包含在内了,什么勤劳、勇敢、智慧、坚韧不拔、朴实、热情、善良、真诚、正直、博爱这些东西统统在这个当中体现了,这么一个形象,我觉得既要表现出来同时又要表现的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做作的形象,不是一个说教的形象,我觉得这是不容易的。我想这一点是和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各方面的这个合作,精心的这个合作是结合在一起的。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让人感动,而且就从我们普遍的意义上来看,说她是一个现实题材的一部好剧,那我觉得谁这一点是分不开的,任何一部电视剧它不仅仅是某一个单方面,是大家结合在一起把它完成的,当然这个形象是通过刘佳同志的表演把她表演出来,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故事,就是寻夫这样的太多了,而且也很吸引人,那秦香莲找陈世美也是一个,孟姜女哭长城也是这样的,但是这个已经完全赋予她一个新的形象,我觉得在这里,当她接到了丈夫的一封信,说要解除过去的这种包办的婚姻的时候,她决定了带两个儿子到那儿寻找丈夫,那么到了西部的时候,就是一个新的这么一个环境出现了,大家也都看到。就是说这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寻夫,而且这个丈夫又确实是一个我们这个部队里面的非常能干的一个指战员,那么在这两个人里头发生的这种矛盾怎么来描写更合适,我觉得这里面处理的非常好。能够让人感觉到就是说虽然是她的丈夫要求解除这个婚约,但这都不是他们两个人个人感情上的事,那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和各方面的情况来综合到一起形成的。

  而且这个刘月季的这种做法,也让人觉得她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村妇女所做的这个事情。她就是一个理由,孩子不能没有爹,来找你,但是孩子也不能没娘,孩子要在爹的身边,娘要在孩子的身边,这就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起因,我觉得这种形式是让大家感觉到很新颖的,这个故事通过在刘月季身边的各种人,然后她展现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部队上由战斗变成军垦,这么一个大背景下的发生的一些事情。

  我觉得这个片子已经不完全是这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宏大背景下面的事,包括中国的军垦在一个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来了从多产粮食来供给我们的部队,供给我们的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的这么一大事情,所以这里头我看到了很多的东西,看到了这个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部队由部队转为军垦,建设祖国,保卫边疆的这么一个意义,也看到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这种创业精神,同时也看到了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在没有条件,没有一般的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去战胜这种刻苦环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们的精神上支柱。另外这里面还描写了很多的东西,像知识分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等等。

  其中让人最感动的事情,我觉得这里面是通过了情和理的关系的这种处理来处理的,这个情和理是我们平时讲故事里面谈到的两个方面,既要有情,又要有理,只有情而不合理,这个让人就觉得是矫情,如果只讲理没有情这很生硬,大家都感觉,那么把情和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觉得是这部戏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

  这个剧里面讲的有父子之情,有母子之情,有夫妻之间的情,也有恋人之间的情,但是更根本的一个我决定就是在此之上的革命队伍之中的这种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像刘月季和这个钟师长已经解除了婚约了,但是他们还是同志,他们过去还有这样一层,还有他儿子在中间做的这种联系,那么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什么处理方式?我觉得这里面做的很好,我觉得作为情感的东西,在剧里面要表现出来,它如果不到位,会让人看的觉得很不起劲,但是如果过了位,就是越位的话,那就会让人觉得是矫情,我觉得这部戏在这里面处理是正到好处的这么一个位置。

  作为母亲来讲,刘月季爱她的孩子,但是我觉得她从来也不袒护自己的孩子,而且是对自己的孩子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他们应该怎样做人,我觉得这里面表现的非常好。刘月季对她的丈夫发过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派她的儿子到边防哨所去,但是她说了,你让他到边防上去,我没有意见,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我没有意见,我要说的就是一个理,你不能冤枉他,在对待郭政委的这个问题上你不能冤枉他,我说的是这个理,所以她没有阻拦她儿子的意思,而是支持他到那儿去。即使是后来他因为在边防上为了救牧民的羊,把腿不得不锯掉的时候,她都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责怪他,因为他做的事情是对的。她只是用自己的表情,用自己的这种感情,看着她儿子失去了那条腿,在那个地方那放声痛哭,那是一次最表现她这个感情的这个地方。我觉得她并没有怨的意思,她只是觉得她这么一个喜欢的孩子最后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她仍然没有阻止他再回到这个岗位上去,我觉得这一点都表现了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中国妇女这种感情。而且刘月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革命队伍里面说到这个话,她说我早到这个队伍上几年,我也会怎么样,就确实的看到,刘月季本身就是在这个军垦的部队里面成长起来,由一个识字不多的妇女,到最后大家都尊敬,都爱戴的这么一个人。在文革期间随着这个剧没有明确讲是文革,但是师长和政委都已经被隔离,在那块学习了,那么这个时候她就成了这个部队里的很多事情的一个主心骨。包括钟匡民和这个郭政委都说,这个时候有什么事你们去找大姐,也就是说她成了这个部队里的,大家都非常尊重,非常信任,已经成为了一个主心骨,遇到一点什么事情都是她在承担,所以这个就是看一个革命的部队在造就人的这个方面这个功效。包括她后来的入党,我觉得这不是添上的一个尾巴,她确实在革命的队伍里面经受了锻炼,成长了起来,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刘月季,是一个大家尊敬、信任、爱戴的这么一个大姐的形象,我觉得在这个片子里面表现的非常好。所以看了这个片子,我觉得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这种升华,或者说叫提纯也好,我觉得这个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因此现在来看,就是说这个收视率在不断的升攀,我觉得这点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且它确实仅是养眼,而且是养心。我就讲这么多吧。

  黄式宪:那我说吧。听了前面很多老师讲的我很受启发,应当说我到现在虽然看完了,还没有走出《戈壁母亲》它所渲染的艺术的情境。尽管这首主题歌写得很好,但是更感染我的还不是这首主题歌,是那个《无字歌》。我到现在想起来并不是主题歌这几个字,是那个无言的一生。这个东西在很多的情节的转折关头,都是这个《无字歌》。我想这个《无字歌》点的题就是在剪刘月季的心像,一种心里面的态度,一种形象,或者说写她的灵魂的颤动。每一次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刘月季这个形象,内心的一种颤动。

  所以这首《无字歌》它是非常丰满,非常复杂的一种情怀。是哀婉、凄清、忧伤、悲怆,你听起来你在不同的情景里面面对这首《无字歌》的时候,它和你这个主题歌说明白的东西,清清楚楚的东西完全不同,它是给你更多的咀嚼和回味,就是有很多的哀婉、凄清、忧伤、悲怆。这就是说刘月季经历了40多年的沧桑,阅尽沧桑,这首《无字歌》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作曲里面的华彩段落。如果没有这个情绪渲染,光是那个主题歌那么直白地说出来,还远不如没有字的这个歌,我到现在走不出这个情境里面。

  我一来见到子扬,见到刘佳,我说我真好久好久没有经历这样情感的洗礼,一种情感的波动,或者说情感的震撼。我这么说吧,就是从1990,当时有了《围城》,童年又有了《渴望》。可是我们在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当中哪一个分量重,这很清楚的,一个只有10集,一个是50集。《渴望》标志着一种大众叙事,通俗叙事的转型。但是到现在有哪一部电视剧能超过钱钟书这部《围城》,那种“入城”和“进城”和“出城”这种人生的文化悖论,它真的是有文化的深度的发觉。而《渴望》其实是很煽情的,很小市民情调。你现在仔细看一看,它当然有文革的哀伤,可是你看整个叙事这个50集,它是标志着一种大众文化消费者的转型。

  那么从90年到现在,我看过很多的剧。我看到这个《戈壁母亲》的时候,我才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作品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不仅仅是塑造了刘月季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我觉得我们评论的语言,当我们想用逻辑来演绎或者阐释这个形象的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根本说不清,对这个刘月季这个形象我根本无法说清。我只想到她的精神,如大地般的深厚、结实,如蓝天般的纯净、宽宏。是这么一个人格的魅力。

  所以在电视剧叙事里面这样一种创造,给我们提供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在什么地方?在创作的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它涉及到一个主流、影视、文化、模式的品质更新。主流、影视、文化、叙事模式的更新。它有颠覆的一面,它有丰富的一面,它有拓展的一面。,所以带来了我们主流叙事,或者说我们主流价值的叙事的这样一种叙事模式的品质更新。它这里完全没有说教。

  那么这样一个意义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个模式跟我们所过去习惯的宏大叙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变化?这就在审美观念和表达上它的创意在哪儿?这部戏从一个宏大叙事来讲,我们看过很多这样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或者带有很多寓言性,它是从塑造历史群像表征式的主人翁来揭示一个主题。这是我们习惯的宏大叙事。在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这种叙事,或者是丰富了、发展了、拓展了它的品质。那么它的特点在哪呢?它是以主体的个人为核心,这是一种人文的叙事,她塑造了与历史相交汇的个体式的主人公,她纯然属于个体的命题,个体的戏。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声音的气息,感受到她的一种心灵的颤动,她完成了一个性格幸福性。我觉得对我们今后如何体现主流价值,如果把影视作品拍的能够打动人心,拍的能够赏心悦目,又要赏心又要悦目,我觉得我这种感受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到现在或者说是一种净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