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印象,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求不能够背离历史真实和电视艺术的规律,革命军事历史题材要求当然更加严格。所以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用史学眼光和史诗统一来看这部剧,的确已经达到很高的品位。很高的品位说的很明白一点,就是达到史诗的品位,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按照常规的审美价值定位,革命军事斗争题材还从来没有过以敌我双方当中,敌方阵营的首要人物为主角,以他所面临的复杂情势为情节的主轴,并以他在历史大潮中能否顺应民心作出正确的抉择,作为审美表达重心,而集中全力刻画出既是历史人物,又是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个性,在典型化过程中,达到历史真实与人物性格相互交融的地步。这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可以说是革命军事历史题材的重大突破。
这种突破展开一点来讲,不仅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而且从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来看,还带有全面性和示范性。全面性和示范性就是带有全局性。所谓示范性就是它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不仅可能影响到同类题材作品今后的创作,还有可能带动其他类型作品跟进,我们有理由把它看成是这类作品陆续出现的先兆。所谓全面性是指他所作出的艺术突破,不仅仅限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刻表达啊,不仅仅限于艺术构造的某一点、某一个方面。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看了这部剧的艺术成就到底在哪些方面。
首先,这部剧在题材处理上表现出来的历史眼光的审美转换。历史眼光的审美转换决定了艺术表现手法的多重转变,审美重心由炮声隆隆的战场转向刻画人物内心的风暴,这样一来就使得艺术作品真正回到了它自身的本体,回到了以刻画人物为必要的美学基点上来。革命军事历史题材,具有宏大叙事的功能,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大场面、大背景、大时代氛围、大时空进程运动,不仅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取悦观众最为有效的手段。大家习惯这么拍,左右这种习惯、这种创作方法的正是笼罩在历史领域里面的胜利者眼光。
剧本作者,一般都是有胜利者在场俯视这段历史眼光,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这种眼光给出场人物的历史定位早就安排好了艺术处理的位置,胜利者的眼光对不对,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对的,它既成就了大品,但是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又引发了不易觉察的局限。从战争结论、战争后果出发,只用一种眼光、一种视觉去观察历史,就不可避免的会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失去把握历史这个多面体的种种可能性,同时也会失去把握人既是个体又是总体的种种可能性。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争议性,这并不是人的问题,而且实践的问题。战争实践证明,胜利者的确掌握者一定的争议,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是一条通向未来的长河,它所拥有的争议远未穷尽。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对从事影视艺术创作人来说非常重要。
以一种眼光看,过去大片中的战争自然完全离不开弥漫的硝烟,轰隆的炮声和相互厮杀的血腥场面,片种的敌人总是显得那么愚蠢,总是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战争的结局自然就是我方意图的彻底实现,这样写、这样拍,用这样的方法去把握革命军事历史题材,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它导致的结果,从艺术上看,确实表现手法的雷同和人物形象的扁平化,让许多编导,包括演员都陷在浅层次的创作里。所以有些大片,说句老实话,可以把它说的很高,是大片,但是在老百姓心目中不是大片,并不那么易于很好的去接受它,去欣赏它。生机勃勃的艺术在战争题材里面,如果这样亦步亦趋走下去,创作路子肯定越走越窄。《北平战与和》在战争题材领域用他的艺术实践走出了一条新路,所以我觉得它的意义就是走出新的突破,不容低估。
其二,这个剧的编导不仅向题材,还向人物性格深层做了深入的开掘,不允许进步,只在逼和,因为北平的和平还是逼出来的,而是将傅作义的处境和他所能作出的抉择置于全剧结构中心,透过他的视觉,及其采取种种举措,既彰显历史地位的不可抗拒,又彰显出处于历史漩涡中的主体能动性。
是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前提下,能动的表现和辨别自己,但是如果少了主体的能动性,真正的变革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我看来,还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对起义将领的心理、个性做出过如何充分的描绘,在战与和的核心矛盾上,傅作义内心焦灼不安,徘徊犹豫,喜怒忧具,都在这部作品里得到细致入微的描写。
傅作义对蒋介石、蒋纬国,对自己亲信和底细,对他管的中央军,对女儿傅冬菊,对胡适、马占山等一些社会名流,对他所能够仰仗,所能够依傍,所能够运用,所能够期待的种种人脉关系,所讲的那些肺腑之言,言不由衷之言,半真半假之言,违心之言,以及他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就可以看出,屏幕上的傅作义灵魂深处经历了熬煎,充满了个体心里的独特性。他的情绪、意愿、行为、举措,他的各种动机不仅合乎情理,而且合乎艺术提出的个性生动、血肉丰满的要求。所以《北平战与和》在人物描写上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经验史。在强烈戏剧冲突中,充分展示人物的心理个性,使具有历史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傅作义实实在在是个历史人物,要使同时具有典型化的历史形态,人物描写上不应该有禁区,艺术作品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应以其是否站在阶级斗争的对立面,或者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来决定艺术描写的深浅高低、厚饱取舍。我们只要想一下,《三国演义》如果只写好了刘备,而不好好写曹操,不好好写孙权,不好好把魏和吴的武将写好,将会是什么样子。艺术本来就不以成败论英雄。
我很欣赏这部剧特别注意写人物心理的个性空间。所谓心理个性空间,其实从哲学上看就是在抓住一些偶然因素不放,而偶然因素恰恰是通向必然的最佳的境界,没有偶然性,就没有必然性。所以任何历史人物其创造历史或者改变自身,除了受制于时空环节、历史潮流外,还有许多是因为偶然因素促成的。个人思想、品格、信仰、抑制、情感等等,艺术离开对偶然因素的描绘就没有生动细节,就没有鲜活的艺术形象,在这个问题上,《北平战与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几乎很多集里面都有描写,包括傅作义在35军被兼并之后,他和傅冬菊两父女去吃饭,喝醉酒的一段戏,显然是虚构出来,但是写的非常合情合理,非常深入人心。傅作义形象凸现出来,离不开他所面对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人们主动或者被动辨别自身的极其活跃的空间生产力,出现在这个剧中许多人行为和心理个性都得到很好的展示,从而在艺术布局上就形成了亮点不断,审美不断,艺术魅力不断的格局。所以这样的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剧中的蒋介石就刻画的比同类作品更有深度,他对蒋经国所说的那番话,就可以知道这位蒋介石城府之深,算计之重,我看了以后,只能说真是一世之枭雄也。当然还有类似其他描写也是如此。
其三,这部电视剧用叙事视觉来巧妙嵌入,故事重心的恰当设置,特别是人物刻画的深刻转换,和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在艺术美感和审美意义的深层次与表达上,对战争主题所涉及的诸多问题都作了全新的诠释。
战争奉行的法则是最大限度的歼灭敌人,所以战争具有先天的残酷性,能够对这种残酷性进行有效的扬弃,能够在军事思想上高扬正义旗帜,在军事理论上将军事智慧发挥到极至。三大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在我看来是最值得称道的,最符合老百姓愿望,是全北平、全中国人民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珍惜中华文化传统,珍惜千年文化古迹这一文化心态的全面胜利,这是最伟大、最完美的胜利。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我觉得这部剧用他的艺术表达方式做了最好的诠释。就这一点,对北平这三大战役当中,和平解放的意义,这个剧满足了我们的观赏需要。
通过这部电视剧细致描绘,在审美主题上还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战争,不仅是政治的集中表现,也是文化智慧的集中表现,保存不保存灿烂的文化依存,成为超越战争本身的真实主题,成为敌我双方精神结晶的基础,这点到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特别称赞这部电视剧不过多渲染战争的残酷性,许多战争场面也主要作为促进和谈的进程,作为情节的拐点来表达。由于全剧中心是放在和为贵的思想基础上,所以表达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军事统帅们的意志,和军事抉择,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态势的全面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