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录:电视剧《北平战与和》第二次研讨会(8)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16:27  新浪娱乐

  谢谢!

  沈卫星:我今天来主要是来祝贺的,李主任曾经是我们《光明日报》非常有名的记者,我们也是很好的同事,所以表示祝贺。本来李汀主任在新闻界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但是由于新闻界职业对他来讲有点压抑了他内心的东西,以及他对文学的创作冲动,所以他转投到艺术行当。

  听了前面专家的发言,我非常受教育。一只脚踩下去有可能是千古罪人,但是也可能是千秋功臣。面对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我想任何一个艺术创作者不会放过。所以说尽管有这么多表现北平题材、表现傅作义将军这么一个历史人物,但是我们今天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还紧紧抓住这么一个主题,是有道理的。傅作义这么一个人物肯定对后人有无穷无尽的启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他的命运对后人来讲,他那种历史的价值,思想的价值,人格的价值,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这次表现不同于以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想李汀主任要做这个题材,肯定是非常有自信的,他觉得我能拿得出比原来更好、更多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东西,从今天的结果来看,的确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我也从四个方面给予一点总结,包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对于历史的环境、历史的条件进行展示,这是过去很少能看到的。

  我觉得编制这个剧的结构非常清楚,四条线非常清晰,围绕傅作义,围绕着核心的剧的要素,就是选择、历史的抉择来进行结构,四条线非常清晰,一条线是国共两大阵营,一条就是地下斗争的,一条是傅作义集团内部的,一条是傅作义自身的这些斗争都错综复杂,交织在一块。我觉得编制非常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剧作者方面是用心的写了这个形象,演员也是非常投入的塑造了这个形象,我想写好、演好这个人物,这个剧就成功了一大半。对于这个演员来讲,我以前也很好接触,我觉得完全担当得起这么一个大型作品的主角。他们那种内心的活动,他们那种艰难痛苦内心挣扎活动,他们内心活动强度非常大,没有一个很好的功力来演这个,是驾驭不了的。

  它的文学性很强,得益于他娴熟的创作技巧还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所以在里面透露出很多文学性,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一个历史剧,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塑造来讲,没有文学功底,很可能就把一个历史死的东西、冷的东西软化了,有了文学性,更启发人们,感染人们。

  总的来讲如果面对这么大一个历史题材,重要历史人物,如果我们创作,艺术想象力、艺术空间再宽广、再自由一点,我想这个剧会更上一层楼,会在我们历史题材电视剧画廊里面分量更重、影响更大,谢谢大家!

  晨风: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评论很受启发,我在这里简单说几点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2006年春天,李汀准备写这部戏的时候,就通过人民日报联系我妈妈,当时我妈妈在北京住院,后来李汀先找到了我,我就安排他在北京医院跟我妈妈谈了两次,后来我妈妈出院以后,李汀又到我妈妈住的地方谈了两次。这阶段我跟李汀的接触就比较多了,大家彼此熟悉了,他为了写这部戏花了很大的精力,阅读了很多的史料和文章,他太太说他下班的时候还要经常阅读和写作,夏天的时候还写的满头大汗。

  我姥爷去世的时候,我年纪比较小,所以我没有跟他对这段历史交谈过,而且我本人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深入研究,所以在这里专家还是最有发言权。不过我听我妈妈说过,1948年11月,我姥爷从南京开会回来,让我妈妈给毛泽东发电报的时候,他跟我妈妈说过一段话,当时我姥爷说:“我个人倒无所谓,大不了回老家种地去,但是我手下这些跟了我几十年的几十万干部和官兵,我丢不下他们,我不能让他们这样去送死,我要想办法给他们找一条最好的出路。”我觉得这部作品跟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它着重写了一部分内因,而不是只强调外因和条件。

  我感觉我妈妈当时跟那个时代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她跟我说她当时有这么一个想法,“八年抗战打下来,老百姓到处逃难太苦了,不应该再打仗了。”因为她当时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就是她爸爸在这个位置上,所以她觉得自己应该尽力避免战争再发生。他们那一代年轻人很多人都是忧国忧民,我妈妈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为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考虑,他当时放弃了去美国拿全额奖学金的机会,就有一个想法,要为老百姓做一点事,他们的生活太苦了,不能再打仗了。我妈妈这辈子,虽然后来也没有做什么大官,没有多大权力,他一辈子就根深蒂固一个想法,为老百姓做点事。可能他们上一辈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

  我妈妈当时是自己回到她爸爸身边的,后来地下党才跟他们取得联系,希望她做她爸爸的工作,可是组织上并没有给她搞军事情报的任务。就像这部戏里面说的绝对没有搞军事情报的任务,如果这样的话傅冬菊心里也难以接受,我自己在这点上觉得一个女孩,生活在父亲身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父女两个进行一些思想的交流,劝父亲顺应民意,这个很正常。可是现在有些文章报道把我妈妈形容成在父亲身边卧底,是潜伏在父亲身边,专门搜集机密情报的特务,我个人觉得这些说法有点过头了,这点我觉得这部戏在这点上表现得比较客观,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这里我向各位演员、编剧表示祝贺,你们辛苦了。感谢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了这部大家都喜欢看的戏,谢谢!

  梁振华:建议中国传媒大学能够建立一个中国电视节,大学生电影节在北师大办了14年,过程很艰难,但是我说不管多艰难,坚持一定会有意义。他们问我坚持有什么意义,我说不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

  《北平战与和》,傅作义将军为什么要和平,和平的意义在于如果不和平,将摧毁一切。我本身是学文学专业的,是业余做一些编剧,从当下电视剧创作以及小说创作来说,我个人觉得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数量,一方面是质量的。就小说创作而言,现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创作有一个误区,第一就是停留在80年代的想象,他们丧失了跟时代对话的能力。第二是文化生产沦为一种操作。我们回到电视剧创作,我个人觉得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电视剧的水平飞跃成为不争事实,但是电视剧创作遇到很多困境,最大困境是我们面临市场的冲击,一方面市场是双刃剑,另一方面在市场淘洗下面有很多作品,一方面迅速的消亡,因为它的题材选择之后,如果题材没有造成轰动效应,就迅速从市场上消失了,这些消失未必就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有很多题材火速的膨胀,马上跟风。我个人觉得在于创作者没有特别愿意经营这个题材的耐心和耐力。

  今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60年是一个甲子,对中国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在座所有同学,包括我在内一定知道我们中国将推出一系列以献礼为名义的文艺作品,那么献礼为名义的文艺作品,我个人觉得有三个层次,第一要完成主流观念的传播和整合;第二要生产一个作品,也就是要完成一次艺术生产;第三要作者完成艺术的表达和自我的确认。要完成第一和第二,相对来说不难,我特别想说的是,我们从《北平战与和》可以看到,不仅完成了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的表达,更完成了第二性,出品了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完成了第三性,在里面表达的自我艺术观念以及自我在艺术当中找到的情感优势,这是相当难得的。这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启示,因为现在很多学生一提到主旋律三个字就烦,我不厌其烦告诉他们为什么主旋律让你们烦,第一个原因你们被自己以前的经典作品束缚住了手脚,有很多惯性思维模式,在特定年代培养起的思维模式束缚住了。第二个原因一定有我们主流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不应该讨论,一定会存在,我们如何用我们的创作和时代的要求去对话。第三个原因可能要归罪于我们创作者本身,创作者自己没有不屈不挠的成就模式。我们讲艺术陌生化,是一个涵盖很多艺术理念的范畴,选择这个题材的过程当中,如果李老师被以前的创作束缚住,告诉我就是威逼下面傅作义将军的投城,我相信不会有这部作品。我相信李老师在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突破自己,如何突破视角。如果我们创作者在各种影响下放弃自己创作空间的话,我想也会像傅作义将军捍卫的北平城的话,就会慢慢成为孤岛。其实我们主旋律创作一定有它大有可为的空间。我特别喜欢《铁人》《张思德》,树立一个典范,主旋律塑造的比较好。

  《北平战与和》一定在今年所有献礼片当中突出,它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比如它没有别的电视剧的宏大,比如它没有用明星扎堆的方式,它没有明星、没有场面靠什么来吸引人,因为选择的视角和提供的经验是以前没有的,在以前既往题材当中没有看过的。如果我们选择演员或者选择场面的话,我相信这样的电视剧值得去推敲,我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研讨,我相信有它值得研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能够被深入化解读。

  我愿意引用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讲述我对《北平战与和》的理解,因为我在想象我们用什么方式对这个电视剧进行解读的时候,从任何一个特别小的角度都不足以涵盖它。我们发现艺术作品这样的丰富多样性。把中国古代、散文、经典学究化的理论体系放在一起。

  这部片子的主题到底放在什么方面,其实每一个主题都可以作出一篇单立的论文,比如人心向背,历史兴衰。比如不战之战,战争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战争道德评判是什么。现在台海两岸关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非常丰富的言外之意,我们看了之后会马上感觉到。刚才我们这样一些对毅力的总结真的不是杜撰出来的。我诚恳的表达我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是这个作品当中,刚才所说这些主题,还有若干种,有大量的写作、提炼的空间。

  考据,李老师是诗人、创作者,像这样的作品在创作过程当中有几个巨大壁垒的突破,比如政党史、军事历、社会时局,这几个壁垒不去突破,我完全知道一个编剧无从下手。有了这么一个深厚的积淀,我们现在看到每一句戏和台词,每一个情节背后都有大量的考据工夫在做支撑。在我们有大量史料作为支撑前提下,这个电视剧做的非常流畅的,把史诗和演艺之间缝合非常好。

  我们现在对历史剧的观念,很多人可能是缘木求鱼的方式从电视剧里面寻找历史,史学考证家有他的道理,但是历史书写本身,一旦想把历史写成书,本身就带有主体性,历史是不可复原的。

  词章,我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包括两个方面,整体逻辑框架的搭建。这个电视剧提供非常精致,很足的戏剧结构。以傅作义为核心,把几股势力全部盘踞在一起,称为枢纽叙事,一个存亡攸关的时刻,落在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身上。当我们编剧在前期设定叙事之后,会发现很多问题全部迎刃而解。把所有的情节和任务设计关系全部往这上面扣,所以结构全剧非常严谨。这样的剧其实在中国非常少见。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相比的话,中国重在感性思维,德国为代表特别重严谨、客观、理性的思维体系,中国现在没有特别详尽的思维理论体系。艺术修辞,刚才有老师讲到这个片子里面很多民间风俗,都特别让我们感觉到这个片子是有诗意的,特别能见到写作者的修养。

  我们选择傅作义这样创作方式,提到中国新文学当中经典的降军领袖,他有发展过程,我们的过程一定比结果更重要,如果你告诉我仅仅是傅作义和共产党和谈,它的过程在哪里,揭示过程当中的挣扎,他的迷茫和反复,当然也有他决绝的信念。现在有很多人谈到写作品一定不能高大全,这是常识,如果我们现在讲人物还不能高大全为起点,人物背后的精神支撑到底是什么。从这部剧中把傅作义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   

  有几个地方不是特别满足:

  1、剧情里面文献元素的介入,比如第二集毛泽东一上来在介绍国共两党军力比较,力量的转变,用了三到四分钟的台词,可以用其他方式化解掉。

  2、看完这个剧,觉得傅作义将军还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抗,应该是蒋介石。因为傅作义将军有了信仰之后,经过痛苦的抉择,最后选择光明的人,但我相信很多人在迷茫和痛苦之后选择了沉沦,这种人我想在电影当中也许存在。

  3、因为李主任是诗人,诗人一定会在创作当中加入很多的文化意味和文学色彩,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意犹未尽,我看的不是特别尽兴。这些人在这一起巨大的事件即将发生的关口,他们在想什么,最后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尤其当共产党要进入北平城的时候,战与和,在这些人身上有巨大的抉择。如果再有一些暗线,《北平战与和》也牵动着千千万万有识之士的神经,这样一条暗线的存在是不是对北平城的知识分子,对有识之士对这起事件做的贡献有更好的补充。

  主持人(仲呈祥):今天开这个会主要为了借助于我们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力作,请创作人员到学校里来,在学校里面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激活每位师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学习的氛围、文化氛围,在我看来这种氛围是一个高校,最可宝贵的资源。

  我想起三句话:1、灭国毁其史。我们强国就要重视历史。2、灭族毁其教。要灭亡一个民族,把他教育好了,教育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倒过来,要强一个民族,就要以教育为本。3、灭魂乱其艺。要把一个民族搞乱,可能就是把他的艺术搞乱。我是反对用那些消费历史、颠倒历史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搞乱人心的。非常感谢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们的编导、演、摄、录、美整个集体;感谢作为一部历史的傅作义将军,我们读他是在读历史,我们写他是在写历史,而且写出一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感谢到会的专家,特别是我们已经年近八旬的老同志。(会议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