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创收视神话 接地气传递正能量

2013年01月13日14:28  新浪娱乐 微博

  新浪娱乐讯 1月9日晚,根据周濯街的同名小说《妈祖》改编的,38集大型神话剧《妈祖》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上演了大结局。作为央视2013年开年大戏,《妈祖》播出以来收视率稳步攀升。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妈祖》播出期间平均收视率4.0714%,最高收视率5.222%。这在央视8套开年大剧播出史上位居首位,创造了神话剧的一个收视神话。

  《妈祖》从去年12月31日开播以来,每晚4集连播,在与众多跨年演唱会和其他重磅开年大剧的正面交锋中脱颖而出,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

  这与当年同样是根据周濯街小说《七仙女正传》改编的35集电视剧《天仙配》有着惊人的相似。2007年12月27日《京华时报[微博]》一篇《〈天仙配〉央视8套收视夺冠》的消息和2008年1月9日《网易娱乐》一篇《年度收视率排行〈天仙配〉成“双料冠军”》的文章先后说:日前央视索福瑞机构公布了央视8套2007年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天仙配》在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在排行中都高居榜首,平均收视率为4.33%,收视份额为11.92%,成为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双料冠军”。因此,从2008年1月2日起,央视1套将重播《天仙配》。后来《天仙配》又创造了神话电视剧海外发行的“天价”神话。

  于是,最近报刊、网络有文章说:所谓:“《妈祖》这在央视8套创造了神话剧的一个收视‘神话’”,实际也是根据湖北籍神话小说作家周濯街的神话小说改编的神话电视剧《天仙配》2007年为央视8套创造了神话剧的第一个收视“神话”之后为央视创造的第二个“神话”。

  因为,自《天仙配》创造了央视8套平均收视率4.33%的“神话”至今,还没有一部电视剧打破这一记录。再加上由于网络“抢走”了部分观众等诸多原因,央视8套平均收视率这几年已经很少突破4%。然而,根据周濯街同名小说《妈祖》改编的,38集神话剧《妈祖》却又一次打破了4.%的瓶颈,难道真的是偶然的巧合么?

  《天仙配》和《妈祖》的原著作者周濯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仙配》和《妈祖》不约而地创造‘神话’的原因很多,其中原著作者在创作神话小说时所遵循的两句话,13个字的创作原则,也应该是原因之一。”周濯街的第一句话是“上承天气,下接地气”;第二句话是努力“传递正能量”。

  这两句话,让记者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主任、《妈祖》总制片人之一周亚平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神话剧《妈祖》之所以在开年荧屏大战中旗开得胜,主要是因为:上承天气,下接地气。上承天气,就是这部剧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非常古老的、悠久的文化。在这部剧里,它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妈祖护国庇民,惩恶扬善,也实现了这部剧在播出之后让人们感到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那样一种力量。而下接地气,则指的是这部神话剧主角是神,但是把神回归到人,写人的成长。该剧较为忠实地记录了妈祖的人生经历,描述了一个善良、聪慧的海边少女成长为海神的历程。这种人物传记式的创作方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普及作用,也巧妙地解决了神话剧题材贴近性的问题,让观众能够从中找到文化的认同感。”

  周濯街对于周亚平的这段话深以为然,因为,30多年来,周濯街在创作神话小说时,一直是以“上承天气,下接地气”和努力“传递正能量”为追求,其作品也一直遵循着“把神回归到人,写人的成长”的创作原则。自创作第一部神话小说以来,便一直在追求以“人物传记式的创作方式”结构故事。因此,他一直将自己的神话小说定名为“神仙传说记”,将自己的创作称之为“为神仙立传”。

  关于这个问题周濯街在一篇题为《如何为神仙立传》(《鄂东文学》1999年第4期)的理论文章中,做过十分精妙的回答:由于……为神仙立传就是要以民族英雄、民族先贤、民族精英们的奋斗业绩教育国人,鼓舞民众。因此,神仙传记大都以描写神、仙们在成神、成仙之前由人而神,由人而仙的奋斗精神或描写那些原来就是神仙,为了帮助凡夫俗子解决某种难题、引导凡夫俗子们从野蛮走向文明,由邪恶归于慈善而下凡“渡人”的业绩。

  前者本来就是人,作者无法--主要是无权将他们写得不像人;后者虽然是神仙,而一旦投胎转世他们便会前功尽弃,便会把上一辈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当然,也有直接从天上下凡的神仙,而并非投胎转世者,但由于“入乡随俗”的缘故,他们也不能不像人。因此,我回答此类质疑时使用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周某写的虽然是云彩以上的人物,演释的却是云彩以下的事情。”

  “因此,本人已经出版的99部长篇神话小说,全都是‘神仙传记’,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小说。”在谈到为什么要以“人物传记式的创作方式”来创作“神仙传记”时周濯街如是说。

  2013年1月10日“新华网”上一篇题为《〈妈祖〉高收视落幕 揭秘“神剧”是怎样炼成的》文章说:此外,《妈祖》还突破了以往神话剧“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印象,拍出了少有的“人情味”。没有天生仙骨、没有一帆风顺,该剧以草根视角,自下而上讲述了林默娘由凡人到海神的蜕变。这个过程中,林默娘有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比如预告天象失败被人骂成骗子后她会委屈;救了别人,自己亲人却离世,她会痛哭;嫁人当新娘子,她也会很开心。正如制片方所说:“这是个集人性和神性于一身的人物。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神。”

  关于这一点周濯街在13年前的《如何为神仙立传·三、现有作品中的利弊得失》中也说过:尽管我认为自己的系列神话只有走“人话”化的道路才有出路,然而与此同时神仙传记又必须遵循:好故事、好细节、好立意的叙述方式,改变了这种叙述方式就很难抓住其神韵。失去了艺术神韵,其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成式化--落入成式化的窠臼,便无可幸免地要走向死亡--无论作者如何拼命争扎,如何身怀绝技,哪怕你有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超常本领,也翻不出“成于民间毁于宫庭”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

  “新华网”上那篇《〈妈祖〉高收视落幕 揭秘“神剧”是怎样炼成的》文章又说:抛开题材不论,《妈祖》被誉为“神”剧,不仅其超高收视创造了央视同期神话,更在于它真正做到了“神话照进现实”,通过妈祖事迹对外传递了正能量。制片方表示:“这部剧没有说教色彩。林默娘为何能成海神?妈祖为何受万众敬仰?观众自己可以在妈祖故事中找到答案。”正如某网友所说:“我们缺什么,《妈祖》补什么。‘妈祖热’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奋斗者对实现人生梦想的渴望。”

  关于这一点,周濯街在在13年前的《如何为神仙立传· 二、怎样写神仙传记》中这样写道:关于神仙传记应该如何写的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就创作动机而言,大约用两句话便可以概括,一是:“落笔于往古,归意于当今”;一是“精心烧制,使它既好看又好吃”。说第一句话是由于无论什么作品,如果对当今或未来没有积极意义,就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地去写;我说第二句话是由于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几乎都是用同一方式处理本民族的“土生土长”、“土里土气”的民间文学或民间素材的。希腊人早在500年前就是用这种方式,使希腊神话系统化、系列化、文学化的。19世纪的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思想家和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都是这么处理民间素材的。

  《〈妈祖〉高收视落幕 揭秘“神剧”是怎样炼成的》一文章说:《妈祖》不戏说、不恶搞,以流传千年的30多个妈祖传说为创作蓝本,极具诚意。

  关于这个问题,武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惠芳在专为周濯街写的《七仙女正传。序》中这样写道:“周君的神话系列,在总体艺术构思上,与一般的小说创作不同。它以民俗信仰中有广泛影响的,知名的神、仙为对象,以各种古史典籍中有关的零星记载为因由,以大量相关的民间戏曲曲艺的相关素材为血肉,以世俗民众的心态为筋脉,以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悟为枢纽,提纲挈领,演绎成传。

  这种艺术构思的方式,决定了作者创作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作者是自由的,因为他写的是‘超人间’的神、仙故事;另一方面,他又是不自由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构件--所有的传说、故事、民情风俗--都是已成的。他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原有的传说或风俗改头换面--那样做,将会使原有的素材变得毫无价值。因为,民间的故事与传说,乃是千百年来民众集体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民间诸神身上,承载着我国民众习俗信仰的深厚积层和多重表现,这是认识和了解国民大众文化心态的一个很重要、很直接的窗口。作为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一个链环,它们各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价值。作者不能借口小说结构的需要强行地削足适履或画蛇添足,但这并不等于作者不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者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他对已有素材的梳理、过滤、选择、取舍上;即使是剪裁和组接,按作者的话来说,那也一定是‘以弯就翘,随方就圆,以凸填凹,纳锋入谷’力求‘天衣无缝’的。可见,这种创作的难度是很大的。”

  周濯街深有感触地说:可惜,数十年来,真正理解“把神回归到人”,以便从一开始便能“传递正能量”为创作追求的人太少太少。这一次通过38集神话剧《妈祖》在央视8套的改编、拍摄、播出,终于再遇“知音”。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主任周亚平所说的那段关于:“神话剧《妈祖》上承天气,下接地气……”的话让周濯街突然产生了“数十年来的一片苦心,终遇知音”的“认同感”。

  原著作者周濯街最后告诉记者,电视剧《妈祖》的成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例如:制片方的“慧眼识宝”、编剧的锦上添花、导演的独具匠心、演员真情、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情等等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为了说服记者周濯街还列举了一组数据:自从2009年10月1日,“妈祖信俗”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前后已经有不少于七个电视剧组带着《妈祖》的剧本,去湄洲岛征求意见,并且有不少于三部《妈祖》电视剧在福建正式开机,却都因剧本不成熟半途而废。后因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先生找到电视剧《天仙配》的编剧,他们才知道湖北黄梅“藏着”一位中国的第一部《妈祖》长篇神话小说的作者,并买断了我的小说改编权,此后,仅仅11个月便顺利开机拍摄,并一举获得了成功。真可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啊!”

  记者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神仙传记”专业户的呢?

  周濯街回答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另一篇理论文章《为神仙立传纵横谈》(《通俗文学论坛》1994年第2期)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在中国,英雄离神仙的距离最近,所谓:“英雄回首即神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神与仙是有区别的,老祖宗们认为:从天上下来的生命为神,从凡间升天者为仙,也就是由天而地者为神,由地而天者为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有许多小说只能谓之仙话,不能称为神话。

  但是后来老祖宗们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生前为圣贤,死后封神仙”的观念,紧接着又产生了“神仙合一”的观念,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三重天外天,九重天外有神仙,神仙都是凡人变,只怕凡人心不坚”的民谣便是上述观念的“理论化”发展,亦是神仙合一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说,神仙也是人,被称之为英雄、视为圣贤的人,这些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仅在于他们有超人的一面。

  我想这应该是为什么周濯街所有神仙传记,都有始终坚持遵循:自己两句话,13个字:“上承天气,下接地气” ,努力“传递正能量”的同一个原则的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责编: 田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