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剧科VOL1:《新编辑部》你的路走歪了!

2013年05月09日18:59  新浪娱乐 微博
新浪电视荐剧科VOL.1
观众说:不好看!

  新浪娱乐讯 《新编辑部的故事》在卫视播出已经接近尾声,也许没有电视剧能像这部剧这样在播出时评论的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电视台三缄其口,制片方卖力解释,媒体语带保留鼓励为主,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骂声一片,很多观众大呼看不懂。在新浪推出的打分平台上,可以清晰看到观众对此剧的态度,“好看,搞笑,太可乐了”占两成,其余的八成观众,打分在一分到五分间徘徊,甚至有观众高呼“如果可以,负分伺候。”

  该剧在播出前的打分期待值为9.5分,待到播出后分数已经降到7分。同样是郑晓龙[微博]导演的《甄嬛传》,之前前曾经在首播时创下连续24天收视率第一,连续34天网络点击第一的成绩,收视率在安徽卫视一度达到1.954%。而《新编》在北京卫视的首播因为前一部戏《娘要嫁人》的拉动曾经一度排名前三,收视率达到了0.8%,之后却一路下滑,作为播出该剧成绩最好的北京卫视,收视率也始终在0.5%到0.6%徘徊,而另外两家卫视则干脆跌出了收视排行的前十。根据CSM32城市5月1日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数据,曾经在播出《甄嬛》时风光无限的东方卫视,播出的《新编》仅排在了第16位,收视率只有0.322%。

  我们绝不否定郑晓龙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他的作品从当年的《老编辑部》、《北京人在纽约》到近年的《甄嬛传》,都可谓脍炙人口。然而《新编》播出后,老观众不敢相信这上面盖着“郑晓龙出品”的印戳,而年轻观众根本想象不到这个剧和《甄嬛》出自同一个导演。因为他是郑晓龙,媒体语带保留不愿刺伤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心、艺术感。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再好的导演也难免有不那么成功的作品。记得之前他在一篇专访里表示,《新编》不是他的滑铁卢。然而综合了收视成绩,业内评论,观众普遍看法后,我们遗憾的得出了结论:《新编辑部故事》想另辟蹊径再造经典,但是路走歪了。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观众不喜欢的理由N0.1:台词不好笑!请问主演,你们在傻乐什么?

  业内媒体人:

  @张漪:问题在于这剧的内核有点糟糕——那些桥段台词多弱智啊,用这些来讨观众好让观众乐,很难。即便在表演上再实验,但剧本不够厚实定拖后腿,尤其喜剧。

  网友:

  @阿兹猫的午夜:#新编辑故事#是个什么玩艺儿? 当年灵动的戈玲现在就两个表情:一是瞪眼,二是皱眉。新来的欧小米来编辑部聊了大十几分钟,那单肩包就一直没取下来过。对白挺无聊的。这TMD谁写的剧本?

  主创独白:剧本就是太可乐了

  导演郑晓龙:“我那个18岁的儿子就对《甄嬛传》不感兴趣,但是要来抄《新编辑部的故事》的台词。很多精彩的台词都在后面,我有信心,这个剧播出后会产生很多流行语。”

  主演王千源[微博]:“剧本太可乐了,剧本所呈现的效果就是现在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效果”。

  主演黄海波[微博]:“它就是个说事的戏,原来我习惯于别的戏的表演方式,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所以我要把自己调到这个戏的频道上。我最大限度的尊重编剧,每一个字都会背,要把那种偏文学性的语言说得有意思。”

  小浪观点:《新编》你想逗乐谁?观众群定位不明确是硬伤

  众所周知,在现代快节奏运行的社会体系下,很多年轻人难有精力跟着电视机追看一部电视剧。而每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都是已过中年的爸爸妈妈们。然而《新编》对于电视机前的他们来说,是一道消化不良的喜剧晚餐。他们以为将看到又一部《老编辑部的故事》,结果看到的是黄海波王千源们触电般夸张的表演,听到的是井柏然[微博]焦俊艳[微博]们不着四六的台词,爸妈们显得不明就里,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在那笑什么,疯什么。而小青年们在网上点击播放后,却发现被郑晓龙导演引以为傲的“最流行最新的笑料”,原来早就是已经过时的老段子时,也是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所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正可以形容《新编》今天的处境。

  收视率基本由中年以上观众决定,网络舆论则更代表年轻观众,然而《新编》既没有用表面幽默内里有味儿的台词让老观众们重温一遍老版一般幽默,也没有让年轻观众听着潮笑话儿会心一笑。这样一部受众定位不明确的电视剧,遭人诟病也就不奇怪了。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观众不喜欢的理由N0.2:剧情浮夸浅显无内涵

  业内媒体人:

  @媒体人肖执缨:看了20分钟的《新编辑部故事》,终于没坚持下去。故事离奇不说,演员也像踩了电门般夸张。哪家编辑部天天这么闹腾,那里面的人可怎么写稿、编稿和校对

  啊……尽管图像质量不咋地,我还是热爱老版《编辑部》——含而不露的表演风格,幽默辛辣的自嘲意识,性格各异的人物设置。尤其那个一脸坏笑的李冬宝~

  网友:

  @jilq007:《新编辑部故事》编剧严重缺乏生活基础,一味的夸张搞笑,不仅故事乏味无聊搞逗,演员的表情动作都一切为了搞逗,看了真让人生气。看来的确要关注生活,搞好剧本,这是一切的基础。深入生活,品味生活,很重要。

  主创独白:我们在用搞笑的态度针砭时弊

  导演郑晓龙:“我们不是瞎编,很多剧之所以会被批为雷人,是因为它们都是没有内容的,而我们的话题是很现实的,比如世界末日、明星炒作、幸福指数、鉴宝收藏、选秀热、上市热、学区房、女人整形等,这些话题都是热点。我觉得我是符合逻辑的,只不过是夸张。

  现在的编剧很难达到王朔的水平,模仿也困难。后来我干脆解放思想,保留语言幽默感,再把各种喜剧样式都放进去。我相信创新性、喜剧性、带有话题性的东西,年轻人都会喜欢。”

  小浪观点: 《新编》你想讲什么?留住观众再谈深意!

  电视剧不同于电影,纯文艺电影仍旧会有市场,但文艺电视剧则一定没有市场。每个人在经历了一天的疲累奔波后,晚上坐在电视机前,无非想要一个放松。这也是电视剧应达到的首要功效。在达到这个标准的前提下,即便你是一部雷剧,也可能获得高收视好成绩。而一部既能让人放松,让人跟着主角们一起喜怒哀乐,同时又能让人感悟一些人生道理,或者找到一些生活共鸣的,我们称之为好剧。

  从中国早期的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到几年前曾经大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无一不是用搞笑的外衣包裹着平易近人的共鸣。《新编》的确不能算是一部雷剧。真正的雷剧是“浑然天成”的,会在无意间让人感受到它处处都有开了花的雷点。而《新编》则不同,它的夸张也好荒诞也罢,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是主创们的有意为之。然而他们的“成心”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的目的呢?很遗憾,观众也没有看出来——这就是《新编》的失败之处:它想言之有物,却让自己的深意被淹没在浮夸的表面之下;它选择了看似热门的社会话题,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却没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找到最让观众感同身受的G点;它想用简单的幽默去阐述严肃的问题,却因为幽默的过了头,而让观众懒得去思考;它想通过情节的发展,让观众一步步的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从而适应这种夸张的感觉,然而对不起,观众还没等带入,就已经放弃观看了。

《新编辑部故事》表演形式夸张

  观众不喜欢的理由N0.3:夸张的戏剧风格和表演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业内媒体人:

  @铮班长:《新编辑部故事》北京卫视正播,各位主演都打了鸡血一般,小品似的夸张表演我还得再适应一会儿会儿。如果说非要和《编辑部的故事》对比,那就是耍贫嘴更刻意了,一刻不得闲啊。

  网友:

  @暴走中的茶水妹: 《新编辑的故事》完全是三个不同年龄的GAY和一个反同主编几个老娘们宫心计的故事。对比以前老版的《编辑部的故事》这现代的男演员全变成公公了。一嘴一个“哎哟喂”,说句话就得翻着白眼扭着脖子晃来晃去。人《武林外传》也没这么娘也有笑点。黄海波、井柏然、王千源,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主创:表现形式荒诞 故事合情合理。喜剧形式需要转变。

  导演郑晓龙:“看这部剧需要观众的幽默感来配合。我这次没有一本正经地讲故事,也请观众不要一本正经地去看。故事情节都是合理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夸张。喜剧样式必须改变,观众不同了,你没有更有意思的招,很难把观众逗乐。以我的观影经验,《武林外传》刚出来那会儿我也不接受,但慢慢看下去我还追着看,觉得特好看。以观众爱看为标准,以收视率为标杆,不应是国内电视剧行业所宣扬的创作观念。”

  主演井柏然:“这是口味问题,就像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但只要是健康食物都有营养,改改口味也可以调剂生活嘛。”

  主演黄海波:“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就像晓龙导演说的,要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说事。头一天我演完,晓龙导演说你演得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你演得太真了,我要那种亦真亦假似是而非,相比之下,我之前拍戏的习惯和经验在这部剧里全然没用。”

  主演吕丽萍[微博]:“开始我还没习惯,里面甚至有担水挑柴等肢体动作,我就想怎么疯成这样了,后来才明白这也是喜剧,所以我就干脆把肢体解放了,后来也就习惯了。”

  小浪观点:《新编》你在闹哪般?夸张应有度,喜剧也应贴近生活!

  老《编辑部》虽然也是讲述编辑的故事,但每一集故事都会涉及不同的现实问题,让人每每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走出电视就是我们的邻居,同事。这也是老版成功的一个重要所在。而《新编》的人物放在正常的生活中就像是神经病,《新编》所讲述的故事,所演绎的生存环境,也难以和我们的日常经历有任何的交汇点,这样在无形中就拉开了一部电视剧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观众来说,大概要的仅仅是正常的人物在正常的环境下好好说话,你可以搞笑,可以夸张,可以不着边际,但需要的是正常的语境,语速和语态。艺术基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国外喜剧也不乏夸张的表演,但应该有个限度,让观众从你的荒诞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想得而不可得的喜感,同时又让他觉得仿佛自己也能做到,这样才是最成功的。喜剧大概需要更高的情商和智商去表现而不仅仅是我们在《新编》里看到的装疯卖傻和踩电门般的表演,这种尝试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编》不是步子迈大了而是路子走歪了。

  结语:

  也许,经过导演、编剧和演员们的一番详尽解释,我们可以对《新编辑部的故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然而,一部电视剧要靠制片方、主创去灌输自己的理念,而不能让观众通过电视机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这本身就难以称之为成功。导演十年磨出的剧本,演员们在剧本阶段都表示特别喜欢,为什么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会有这样多的负面之声?如果说观众对于夸张的搞笑形式不能适应,那么如何解释美剧如《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这样也有夸张成分的喜剧,在我们眼里也一样好笑?如果说观众浅薄的雷剧看多了,看不了这种表面恶搞,心儿里细腻的作品,那么请翻出《我爱我家》,看看时隔多年,那部剧是否还是能让你会心一笑?《新编》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是营造的频率和观众并不在一个波段,主创所想表达的信息,观众没有接收到,仿佛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无法共鸣。这部戏本应以逗乐观众为目的,同时影射热点社会话题,初衷很好,但因为其呈现方式、台词等几方面的硬伤,现在让自己处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刘杨、张本/文)

(责编: Lorring)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