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研讨会在京召开 品质获肯定

2014年11月28日16:41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红高粱》北京研讨会现场 《红高粱》北京研讨会现场
李准 李准
吕芃 吕芃
莫言 莫言

  新浪娱乐讯 11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工作委员会、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卫视传媒、东阳市花儿影视协办的电视剧《红高粱》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会议中,与会专家皆有备而来,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对电视剧《红高粱》的创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并对由红高粱所开创的名篇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创新经验,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

  《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导演郑晓龙、编剧赵冬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桂林、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主任张育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李跃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工作委员会会长张明智、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芃、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闫爱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电视剧总制片人曹平等出席会议。

  《红高粱》完美收官 吕芃表示如释重负

  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芃表示,《红高粱》完美收官,可以说“如释重负”,只因《红高粱》原著本身,即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座大山,而80年代的电影版《红高粱》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制作电视剧版《红高粱》压力极大。

  而伴随着《红高粱》完美收官,四家卫视收视率达到惊人的5.50%,网络点击率更突破30亿次,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据统计,关于电视剧《红高粱》正面和批评报导的比例为9:1,其中90%为积极肯定,10%为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也多集中在对角色、情节、具体细节的理解,但对全剧的整体艺术风格,大众普遍持肯定意见。也因这良好的口碑及文化、经济效益,电视剧《红高粱》最终与小说《红高粱》、电影《红高粱》并肩而立,成为《红高粱》传播史上第三座大山。所有的工作人员也终于可以给莫言及各位领导、专家交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答卷。

  莫言首评《红高粱》 海外华人引观剧热潮

  对于电视剧版《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表示,因11月6日去美国,他只看了30多集,但每集他都看得很仔细,看完后也生出很多感想。而赴美期间,海外华人对电视剧版《红高粱》的喜爱,更是让他清晰地感受到《红高粱》的巨大魅力。莫言说,赴美期间他发现很多身在美国的华人都在追看《红高粱》,反应也都是正面的、肯定的。尤其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带有强烈中国风格、中国乡土精神的电视剧,唤起的思乡之情,更让他感到非常振奋和高兴。

  而对于山东卫视及《红高粱》制作团队,如编剧赵冬苓、导演郑晓龙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将它完美呈现出来,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莫言也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表示电视剧版《红高粱》弘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是符合我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电视剧;充分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中正面的部分,其故事的讲述,曲折、丰富、丰满,堪称精彩;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更是塑造出一群形形色色的丰满和比较丰满、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以一部作品来说,有这四点就足以站得住脚。

  莫言还特别提到了电视剧的结尾部分,“在大结局中九儿提着酒的情节,酒是不可能引发那么大的爆炸,因为酒燃烧,冒出的火苗是蓝色的,不会像汽油那样引发冲天大火强烈爆炸,这个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符合艺术,符合老百姓心理的需求。”

  李准:名著改编成功,我打90分!

  对于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赵冬苓是我们国内好多年代剧的御用编剧、郑晓龙导演是我们国内电视剧导演舞台上的常青树,从一开始部部作品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是巨大的品牌、巨大的号召力。我们看待文学、包括电影名著、经典名著的改编,到了21世纪眼界应该放得更开阔一些。经典名著蕴含着太多的东西,不仅仅是本国,而且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土壤和武库,可以不断得被改编,我想这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

  把文学名著转化成电视剧,我觉得从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制造水准来讲,这个作品是非常成功的。讲故事的方式,叙事结构,绝对符合电视剧的要求。作为一个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作品,它在艺术转化上是相当成功的,我可以打到90分。

  综合而言,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对的起原著,对的起观众,对得起国产电视剧。在叙事故事方面不仅大气厚重,而且兼顾了市场,无愧于2014年国产电视剧的扛鼎之作。

  附:2014《红高粱》北京研讨会其他专家讲话

  张明智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工作委员会会长

  郑晓龙是我们电视制片委员会十多年的副会长。当时郑晓龙提出来,要把莫言先生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电视剧,我们当时几位会长,确实从心里面都为晓龙感觉很忐忑。这么多年也了解晓龙这个人,只要他接的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赵冬苓改编的时间也特别紧,晓龙导演台本这边也特别的紧。看完之后我们的担心就消除了,每个人都有共同的喜悦。昨天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出品人培训班上,几位会长让我把他们对莫言先生、赵冬苓大姐的感谢要带到,对晓龙成功得改编这部《红高粱》表示祝贺。

  赵冬苓 电视剧《红高粱》总编剧

  首先我感谢山东卫视让我写了这样一部电视剧。另外我觉得特别应该感谢莫言先生,莫言先生非常大度的任凭你去改编。从剧本这方面既然接受了,我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从1927-1937年是民国黄金10年,我们表现出来的一个混乱的年代里面,人性野蛮生长,有了九儿这样顽强的生命。我的野心是,希望能写出30年代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怎么生活,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怎么把各个社会,各个人物身上的东西都给激发出来。前部分播出时,批评还是有的,但是越往后,我现在都几乎看不到负面的评论了。

  郑晓龙 电视剧《红高粱》导演

  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品细节很重要,逻辑的合理和人物的合理,情节逻辑的合理,故事的合理性,这是我一贯的想法。大情节都是可以虚构的,但是一定要让细节把虚构的情节变得真实。周迅演这个角色,是这个片子能使这么多人喜欢,受关注的原因,特别是年轻人。我看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90后和00后给这个片子特别多的关注。他们很少有这样追国产剧的,给了这部剧很高的评价。

  范咏戈 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我看了这个电视剧以后,我觉得达到了三个对得起,对得起原著,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国产电视剧。我把它看成是一部年代剧,或者是抗战剧,我认为无愧于2014年年末我们国产电视剧扛鼎之作。首先我觉得在还原高密、还原年代上非常真实。第二,作品主题提炼很见功底,从九儿、朱县长夫妇、余占螯等等,慷慨赴死,九儿的慷慨赴死也没有给大家雷剧的感觉,这是对原著的升华。第三,人物给我们当下的影评提供了一系列的新人形象,这是一个提升。第四,我觉得这个电视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是好看的地方。第五,演员的表演和制作也是很出色的。总之是一个具有史诗品味的中国的故事,献给抗战70周年也是很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60集的电视剧,评论都是从现有文本出发,从写意小说变成写实电视剧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从这点上,我觉得应该给予电视剧以高度的评价。

  阎晶明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1 2 下一页

(责编: sisi)

文章关键词: 红高粱莫言赵冬苓研讨会电视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