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访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这种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近些年来忽然兴起,成为不少文人雅士的心头好。在国内,古琴家李祥霆有“古琴第一人”之称,从15岁开始迷上了古琴,到如今成为唐琴“九霄环佩”的最佳演奏者,李先生的琴艺已入化境。
琴音里的李祥霆,或缥缈清幽,或意蕴昂扬,而生活中的他,却是平易近人。在北京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李祥霆坦言“不愿意被捧上神坛”,也不愿意总是被称为“大师”,他笑说那是一种尊称或宣传用语:“我只是红尘中的常规人。”
文:本报记者 林芳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产生在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当时只称“琴”,近代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才改称“古琴”。商周时期,用以规范士大夫、文人阶层交往行为、举止的《礼记》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训诫,说明在当时,弹琴是每一个贵族阶层都必须具有的修养。
古琴的外观,最基本的长度为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上面拱圆、下面平坦,象征着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琴身由上至下,有琴额、琴颈、琴肩、琴腰等,象征人体,合在一起,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出版唱片、录音带有《李祥霆古琴艺术》、《幽居》、《心》,主要著作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等。
如何辨识?
“要想能真正欣赏古琴,光听古琴是绝对不够的”
近年,“古琴热”弥漫全国,李祥霆先生的音乐也被不少乐迷用作为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对于这股热潮,李先生却表现得非常理智,“要想真正欣赏古琴,光听古琴是绝对不够的,你需要真正变成一个音乐爱好者。”
广州日报:现今在一片古琴热之下,您认为什么样的古琴之乐才有助修行?
李祥霆:“修行”这个词可能带有一些信仰色彩,可能有些人把古琴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其实古琴是一种成熟的、有高度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但是它归根到底还是音乐艺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神而可解。从文化艺术角度说,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古典的,只要是精华的艺术作品,都对人的身心修养有益。
广州日报:但不可否认的是,古琴这种艺术形式,非常适合修身养性?
李祥霆:对,因为它历史长、积累多,高尚、神圣的经典之作甚多,比其他艺术更有文学性、历史性和思想性,就修身养性来说,也就更有充分的作用和影响力。有的艺术是休闲,有的是娱乐性的,这都是社会所需要,而古琴既可以愉悦身心,还能超越其他艺术形式。
广州日报:对有心修行但又对古琴不熟悉的人,如何领略您的琴乐之境?
李祥霆:我认为,所有艺术,一开始对它的喜好,有的是靠直观的感觉,“一听钟情”,有的则是慢慢入迷。“一听钟情”的人比较少,就好像爱情里的“一见钟情”,是最难得的。人们要喜欢古琴,首先要把它变成一种爱好,真正喜欢,才能让它融入你的感情和精神。要听经典琴曲,尤其听好的演奏家的经典琴曲,才有助于引发你的兴趣。你知道,并不是所有人演奏经典琴曲都一样好的。
广州日报:所以我们如何去辨识?
李祥霆:要想真正能欣赏古琴,光听古琴是绝对不够的,你要真正变成一个音乐爱好者。古琴之外,所有的音乐都是学习古琴进入古琴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否则你可能连演奏的外形感觉都不对。比如你可以听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的优秀唱片,还有京剧、昆曲的经典唱段,优秀的各地民歌,甚至流行音乐,有了这些爱好你再听古琴,自然就能分辨出来。为什么现在人们买我的CD越来越多,因为都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发现,自己需要的就是这个。
广州日报:您最满意自己已发行的哪张CD,好在哪里?
李祥霆:值得听的有很多,比如以古曲为主的《幽居》,还有一张香港一家唱片公司出的《李祥霆》。即兴演奏里我比较满意的有《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元曲古韵》,这几张专辑曾经用于非典治疗,效果不错。另外还有一张《心》,也值得一听,用我的音乐来表达思想意境。而且这张专辑我在演奏上,用的是那张一千二百多年的唐琴九霄环佩来弹的,录音效果也很不错。
古琴入道?
“神圣化是一种历史衍进的产物,神秘化就不应该了”
在李祥霆看来,“古琴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真诚、善良、美好,所谓的三音象征天地人,更是没有根据。”他说,不要把古琴说得很高深莫测,“古琴可以很神圣,但不能被神秘化。”
广州日报:一路弹来,您的琴音有哪些变化?琴于您是什么?是点拨众生的工具吗?
李祥霆:我15岁迷上古琴,到现在琴艺当然是更加成熟了。我提出古琴分为三类,一是艺术类,认为古琴是成熟而有力量的音乐艺术,我自己是属于这类的;二是玄虚类,认为古琴的最高境界就是清微淡远,这纯粹是欺世之谈,照此说法高山流水离骚梅花就不是最高境界了吗?这对古琴是一种破坏性的宣传,其实古琴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孔子说过,“唯乐不可以为伪”;还有一类是神秘类,说古琴不是艺术,而是“道”,说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这些人到后来就不弹琴了,光看谁说得厉害了。
古琴对我来说,是我的艺术、职业,也是我的思想、我的精神。唐代《琴诀》中,就说古琴“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这是琴的最高境界,说我的琴能“点拨众生”太理想化了,我觉得喜欢我的琴首先是喜欢音乐的人,不是虚荣的跟风者。
广州日报:有一种说法“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这种说法始于何时?
李祥霆:这就是现在一些人瞎编的,历来根本没这一说。三种音色怎么能代表天地人呢,完全是自己的胡乱想象、牵强附会、故作神秘,这让想学古琴的人反而都不敢学了。古人由宫商角徵羽联想到金木水火土,这已经够了,古琴的外形象征“天圆地方”,这已经是把它神圣化了,再往多就是神秘化了。神圣化是一种历史衍进的产物,神秘化就不应该了。
广州日报:对有心借古琴之乐修行的人,您有何建议?
李祥霆:别说“修行”,就说“修养”吧。它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修养的方式。因为古琴流传三千多年没有停下来过,四五百年的曲子常见,一千多年的曲子也不少,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乐曲《广陵散》就是古琴的,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幽兰》,就是唐朝人手抄的本子。建议还是刚才说的,除了听古琴,还要接触其他门类的艺术。
广州日报:如何达到您的演奏境界?
李祥霆:“功夫在琴外”,文化艺术、雕塑、剪纸,这些都对古琴的认识理解有重要的直观的作用。比如人靠碳水化合物、空气和水生活,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维生素等等。古琴就相当于碳水化合物,但还需要其他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深层次。否则就只是照猫画虎,相当于弱智者背唐诗。
广州日报:听者需要怎样的阅历和心态来听您的音乐?
李祥霆:很简单,就是你先有其他的音乐爱好,再来听古琴,才知道古琴的美妙在哪里。就像你没见过山水,直接去桂林去黄山,你不会知道它的美妙在哪里。
广州日报:也有一说,听古琴必须“沐浴熏香”,还有穿着古朴,这是必须的吗?
李祥霆:沐浴熏香古人有这么去做,但比较少。因为古时候许多文人把琴看得很神圣、很尊贵,是贵族的一种生活方式,贵族们本来就天天洗澡,天天点香,就跟我们洗手一样正常。但我们不一定要这种形式,否则就又会变成负担。现在有人专门穿着肥大松垮的粗布衣服弹奏古琴,好像这样就“复古”,我很反感。古琴是文人贵族的艺术,可以不奢侈,但绝对要典雅、精致,不能故作穷困的邋遢。
谈名利观:
“大师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宣传用语”
李祥霆先生2009年5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虽荣誉等身,但李先生直言,自己的世界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四个字,慈悲、仁爱。”
广州日报:您个人修为如此之深,本身的世界观是怎样的?
李祥霆:很简单,我的理解,佛家的精神:慈悲,儒家的精神:仁爱,就这四个字就够了。其实我长时间在思考世界和人生,去年一下子有了不少感悟,写出了“良心五类”和“人格六境”。人格六境是:平民心态、贵族精神、文人修养、侠义情怀、国士肝胆、书生风骨,良心五类是:常人、好人、善人、贤人、圣人。这些都是我多年的思想忽然提炼出来的。
广州日报:您的琴音现阶段想表达什么情怀?想让听者领悟什么?
李祥霆:就是真诚、善良、美好,这就是我的琴道。
广州日报:您在字画上也颇有造诣,这是与古琴相辅相成的吗?
李祥霆:对,“琴萧诗书画”,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
广州日报:很多人认为古琴大师都是高深莫测,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李祥霆:我总说自己是“红尘中的常规人”。之前我写过一个自己很得意的对联,“浓茶烈酒大肥肉,冯巩牛群赵本山[微博]”,横批“真解馋哪”,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欲望和享受。人家都说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我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就因为太不特别了,反而让人有些失望。一个学生说,没见我的时候以为是仙风道骨,没想到是个很普通的人,说话也很普通。我就说,有人说话很高深,回答问题也是东拉西扯好像是旁征博引,最后不知所云,我没这个习惯,我说话生怕人听不懂,要真的让我去装,我会觉得自己很可笑很讨厌。
广州日报:您也不愿意被捧上神坛?
李祥霆:我不想被捧上神坛,因为那就是欺骗,欺世盗名就是作恶(笑)。别人称我为“大师”,我认为,这是一种尊称,另外也是一种宣传用语,平时聊天不用这么客气。身边人老是大师、大师的叫,我可受不了。
古琴教育
中小学有必要把它放到课程里,很简单,放张光盘简单介绍
广州日报:您对古琴悄然热起来怎么看?现在很多大学也有古琴社之类的学生社团,您觉得在推广上还需哪些努力?
李祥霆:古琴现在还是不如古筝等乐器那么热。古琴社这些是好的,但还是影响力度不够。我2004年在《人民音乐》发表过一篇文章,《古琴艺术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础知识之一》,一个人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知道唐诗宋词,却不了解古琴音乐,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中小学有必要把它放到课程里,很简单,就放一张光盘,以及对古琴的简单介绍。大学有音乐科系和文史系的,开设古琴选修课。他们不一定都能弹,但要知道基本知识,了解经典曲目,这是不难的,也是很重要且很必要的。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名人都在办学,您有没有考虑过办一个古琴学校?
李祥霆:前几年我有个学生从国外回来,说要帮我办个国际古琴学校,我说不行,办了肯定赔死你(笑)。当时喜欢古琴的人还不多,它是一个特别高尚高贵高雅的艺术,一般人没到这个程度不会喜欢。而且一些人办学校明显是冲着赚钱去的,我自认责任在传播古琴文化,用这种方法去追求经济利益实在是心里不安。别人跟我合作,我一看他是为了赚钱,绝对不会去。我也跟我的合作者说,现在想做古琴文化事业,是花钱的,而不是赚钱的,严肃的文化都是由国家、社会出力支持的。
天价古琴
“九霄环佩”之奇:高八度比低八度还宽厚
广州日报:您对古琴古董天价怎么看?听说您曾弹奏的“九霄环佩”,价值4亿?
李祥霆:4亿夸张了,但它的确是无价之宝。因为古琴本身就是高雅的艺术品,圣人留下的精神寄托,这张琴还是唐玄宗儿子继位庆典制品,声音特别好之外而且有神奇之处:高八度比低八度还宽厚,打破了声学原理和乐器原理,所有最好的音色都具有,还参与了重大的国事活动,你说它是不是“无价之宝”?你要有一千个亿的话,拿一百个亿买都值得(笑)。我觉得古琴天价是正常现象,你拿出一个普通的文物,比如元青花都上亿了,那还只是生活用品,何况古琴呢?拿来这么一比,所谓“天价”就很正常了。
广州日报:那您有没有收藏古琴的爱好?
李祥霆:我要有钱当然收藏了,但我是工薪阶层啊。其实也不是没有来钱的方法,只是我不愿意,比如卖琴。有些人教琴主要是靠卖琴,办一个班,来一些人,卖一批琴,三个月六个月走了,再来一拨,卖一张琴赚几千上万都有可能。我没那么多钱,是因为我没去追求,说淡泊有点高,就是顺其自然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也没收藏。只是机缘巧合,收藏了一张宋朝的琴,那是1973年我在一个旧货商店买的,20元,当时我的工资才56元,犹豫了两个星期才买下,那张琴虽然裂了一个大缝,但我自己修好后音质还是很好,《幽居》那张唱片我就是在英国用它录的。
采访手记
和蔼、幽默,没有“大师”架子
和不少人一样,见到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之前,笔者也不自觉在脑海中浮现出“仙风道骨”的模样,而且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师说的话会否晦涩难懂,本人又是否好相处?但这一切的一切,在见到李祥霆大师的第一面后,便悄然化解了。
记者面前的李祥霆,跟平日里见到的普通老人家并无太大差别,和蔼、幽默,甚至主动为记者沏茶,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采访结束后,大师也大方谈到自己的家庭,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女儿现在从事古琴演奏,可谓“女承父业”,但儿子的工作却与艺术不太沾边。李先生说,他从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我女儿从小就很喜欢古琴,儿子没有这方面的强烈兴趣,也就顺其自然了。”说到两个孩子,李先生俨然是一副慈父的模样。 (林芳)
新闻链接
周日去星海听古琴
5月26日晚,空灵飘逸、古朴浑厚的美妙琴音将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奏响,一台独具中国传统音乐魅力的“钧天云和”古琴·琴歌音乐会将呈现在广州观众面前。此次演出艺术家包括斫琴与演奏兼善的艺术家王鹏[微博]、古琴演奏艺术家杜大鹏、书画艺术与古琴演奏兼善的艺术家陈逸墨,以及擅长琴歌表演艺术的歌唱家金鹏、善元音等,他们的风格各具特色,配合默契,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专场演出并屡获佳评。
音乐会上,艺术家们将表演多种类型的古琴曲目。既有《渔樵问答》、《流水》、《樵歌》、《平沙落雁》这样传统的经典名曲独奏,也有由古琴、吉他与演唱结合的改编曲目《阳关三叠》与《越人歌》,还有琴歌《枉凝眉》、《独上西楼》等。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古琴、人声、吉他与书画的即兴合作,将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即兴演奏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 演奏者未经事先排练,没有乐谱,在即兴演奏过程中完全依赖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彼此的心灵默契,展现音乐语言即时生发的互动、激发和惊喜。而此次演出的各位艺术家均是多年老友,他们将现场为观众呈现精彩的即兴艺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