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神剧《我的前半生》是怎样炼成的?

2017年07月28日 10:17  娱乐专栏  作者:肥罗大电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我的前半生》的大结局,你满意吗?

  罗子君与贺函终究没在一起,唐晶也没有,这两个女人同时失去了生命中最爱的男人和最好的闺蜜,你们最爱的“丈母娘”薛甄珠没有陪着女儿走到最后,凌玲说出了真相,老卓还情债去了,陈俊生升职了。

  而《我的前半生》就这么毫无争议地成为了2017国产剧现实题材的现象级大剧,并极有可能成为全年争议最大的神剧。

  从开播的双台破一到大结局的双台破二,收视率并不足以形容这部剧集的成功,真正的现象级,必须在社交话题中也成为现象,创作属于自己的现象级语录,而《我的前半生》无疑做到了这点,所有女人都知道了,“贺函只应天上有,人间处处是白光”。

  另一方面,是该剧的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8.2,急降到了大结局时的6.4。导致剧集口碑坍塌的,除了遭遇所有亦舒迷的进攻,剧集更在观众口中从一部女性独立的励志大剧,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玛丽苏神剧。

  罗子君职场逆袭的过程变成了一场贺函的巨婴养成记已经够令观众反感了,更糟糕的是故事还从“闺蜜帮我打小三”变成了“十年闺蜜成小三”,这当然引发了观众更激烈的吐槽,却丝毫没有影响剧集的收视,某种意义上说,更大规模的吐槽推动了剧集更大的成功。

  而与高收视率、高播放量、高话题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剧口碑的急转直下。《我的前半生》为什么越黑越红?

  收视爆裂话题爆棚,《我的前半生》为什么这么红?

  如果以口碑急降为标志,那么《我的前半生》的“前半生“还是叫好叫座,而“后半生”——也就是在30集以后,却陷入了口碑急降收视急升的怪圈。

  口碑、收视与话题,在此形成悖论。

  尽管许多人将剧集的巨大成功归功于与观众对话的能力,但从电视剧产品的角度来说,剧集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好看。

  尽管引发了原著党的海量吐槽,但如果抛开原著的话,该剧剧情、制作、表演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最重要的是,编导讲出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节奏张弛有度的好故事。叙事,这个目前大多数国产剧并未掌握或者主动放弃的技能,在这部剧集中,从一开场罗子君从无忧无虑的贵妇变成一无所有的弃妇开始,就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观众被编剧每几集就丢出的剧集炸弹深深吸引,从一开始的打小三,到盼望着唐晶和贺函分手,直到大结局,剧集带领着观众完成了一次过山车式的观剧历程,并且再次证明了那个编剧界的名言:梗不怕老,好用就行。

  用“防火防盗防闺蜜”、“小三搞鬼“和职场宫心计这样的老梗刺激姑凉们,引发女性集体痛骂渣男,每一盆撒出去的狗血换来的,都是扎实的收视和话题。

  在制作上,剧集打造了一个足够好看的外观,除了造型能够不断引发公众号“跟着唐晶学穿衣”的热议之外,剧集的场景、摄影甚至道具的设计都用心用力,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是:老卓的日式料理被观众集体认证为完爆了《深夜食堂》。

  演技更成为了观众追捧该剧的最大理由,马伊琍、袁泉、吴越,都完成了演技封神的过程,陈道明仅凭一次客串就收获了无数过去没有的少女粉,至于演技早已有口皆碑的雷佳音,则凭借史上最受观众同情的渣男角色,终于品尝到了红的滋味。

  但所有好看的外观,都只是剧集成功的外形,更重要的,依然是内核——与观众的对话能力。

  所有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槽点,或者共鸣,情场、职场,本就是大部分都市情感剧经常选择的场域,更重要的是,在亦舒原著基础上改编的故事,几乎直面了大部分都市人所要面临的所有主要问题和挑战。

  除了“教科书级别的小三凌玲”、“出轨该不该被原谅”、“该不该抢闺蜜男友”这些爆点之外,围绕罗子君的被养成式逆袭、男主贺涵精英变渣男、女二唐晶的职场着装教科书、男二陈俊生的渣男变中国式好前夫、薛甄珠的中国式岳母,甚至老卓陈道明的深夜食堂,都频频登上热搜。

  在这个爆款故事里,走向亦舒精神的反面,恰恰成为剧集讨好大众、赢得收视成功、以及激发话题争论的关键原因。

  亦舒作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是:女性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份职业,独立才是女人安身立命的关键。

  可是回到电视剧中,女性独立是不足以洒出足够的狗血和激发足够的吐槽的,只有将剧集变成一部女人爱情和职场的宫心计,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女性观众代入女主后的快感。

  剧集最受吐槽的重点之一是,作为真正独立代表的唐晶最终除了事业一无所有——即使是事业,也因为维护闺蜜引发嫉恨大受挫折,而她拼命维护的闺蜜则挖了自己的墙角。而罗子君却轻而易举得到了几乎所有,尽管剧集出于道德考虑让罗子君和贺函得到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这样的剧情发展依然足以印证那个大众心里早已得到的结论:男人征服世界,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前半生》专门向亦舒购买了版权,保留了故事主线,却生出了一个与原著截然相反的结局。

  在剧集改编的背后,是某种令人遗憾的时代精神内核,编导选择了迎合观众,所以只能选择这样的故事线,这正是剧集为什么如此成功的原因:它迎合了这个时代的观众。

  人设坍塌剧情狗血,《我的前半生》为什么这么黑?

  但是所有的迎合都有代价,而《我的前半生》的代价就是:剧集进入中段后,或者说——罗子君开始逆袭之路以后,剧集的口碑开始遭遇雪崩级的下降。

  人设坍塌,成为观众吐槽最大的焦点。

  首先是贺涵人设的彻底倒掉,从一开场的好看、多金、天下无敌,到在刚刚向唐晶求婚后不久,就坦白自己爱上了罗子君的设定,已经变身渣男。其后每天周旋在罗子君复杂而又混乱的各种家事之中,更为此付出了事业上的沉重代价,更令许多观众吐槽为将公事和私事混为一谈。

  整个剧集的后半生,几乎就是一个养成系渣男的炼成。

  与贺函人设倒掉形成对比的,倒是“前夫”陈俊生人设的逆袭。一路顶着“渣男”的名头,却凭借在前任丈母娘面前的一跪,赚走无数观众的眼泪。又凭借对贺函的忠犬式表现,再次圈粉无数。很大程度上,是雷佳音个人的演技,将一个纠结的“出轨男”演出了可恨里的——可爱。

  同样上演人设逆袭的,当然还有烈焰红唇、手撕技能逆天的“丈母娘”薛甄珠,在剧集前端遭骂无数的她,几乎承包了剧集末端所有的眼泪,特别是39集,这个看起来永远精力充沛的妈妈一夜之间倒下,最后对女儿说的那段话几乎令所有观众泪奔。自私显无私,终究为这个角色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反转。

  除了人设之外,剧情的明显漏洞成为后半段口碑滑落的另一个关键原因,例如给平儿过生日几乎导致贺函的事业危机,这样的剧情设置是无论如何难以令观众埋单的。

  但问题在于,所有的黑点,似乎都无法阻挡剧集的巨大成功,这又是为什么?

  《我的前半生》的套路与命运:国产现实剧越“黑”越红是不是一种宿命

  《我的前半生》的所有失败与伟大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感同身受。

  从一开始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到“遭遇小三,到底是不是全职的错”,直至最后的“和闺蜜男友相爱,我选理智还是情感”,《我的前半生》与其说囊括了一个中年女性可能遇到的各种人生命题,不如说切中了所有都市人爱情、婚姻、职场、家庭的要害,逼迫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不仅频频击中人们的嗨点,更引爆为沸腾的公众话题。

  而制造社会话题能力的强弱,似乎已经成为衡量国产现实剧爆款能力的一项核心指标。

  从《欢乐颂》1、2部的奇葩老妈、处女情节,到《我的前半生》的十年闺蜜变小三,这些奇葩剧情一方面不断震撼观众的三观,一方面却为剧集赚到了无数的关注与热议,剧集最终在观众的集体吐槽中成为收视爆款,几乎已经成为了国产现实剧共同的“剧情“套路。

  国产现实剧的成功与口碑,在此分道扬镳:编导当然知道好的友情不是像唐晶那样拽着子君向上走,而是不参与私生活、不探听秘密、互相理解和信任。编导肯定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罗子君,根本难以如此轻易完成逆袭的道理。

  但事实就是,用这样的逻辑拍出来的剧集,远远无法提供剧集所有需要的矛盾冲突,更无法提供观众足够的暴击与共鸣,也就是说,它不具备“和观众对话的潜质”。而要创造与观众最多的话题,就必须违背许多的亦舒精神,甚至刻意激发观众的好恶。

  由此,国产现实剧的又红又黑、越黑越红,成为某种宿命 ,难以被打破。

  编导和片方正是敬佩独立的“亦舒精神”,所以买了版权挂上了“原著亦舒”四个字,但为了取得足够的“和观众对话的潜质”,又必须走向亦舒的反面,因为亦舒的子君独立之路,并不等同于现实收视环境下国产都市剧的成功之道。

  正如编剧秦雯所说:“人无完人,嬉笑怒骂都是一场聚会,照见其中每一个心有不甘的自己。”

  每一部爆款剧也是故事与观众的一场聚会,它照见剧集外每一个心有不甘的自己。正像人们分析的那样,一部现实题材剧的成功,在于它有怎样的与观众对话的能力。《我的前半生》几乎具备了与全年龄层次观众对话的能力,照见了无数心有不甘的自己,这令它成了超级爆款,但也因此承受了国产现实剧越黑越红的宿命。

  7月26日晚,“唐晶”袁泉通过微博晒知性美照,并称:“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谁能打破这种国产剧口碑、收视与话题的悖论,破解现实剧黑而后红的宿命?我的前半生没有看到,《我的前半生》里也没有答案。或许我的后半生,国剧的创作者们,能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许观众一个正确的答案。

  有空的时候,我们聊聊国产剧。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damovie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我的前半生 亦舒 唐晶 罗子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