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捕3》赢了票子输了面子

2014年08月29日16:38   娱乐专栏  作者:史兴庆   我有话说

  史兴庆

  《四大名捕大结局》上映后,六天票房过1.6亿,作为一部没有巨星,也算不上大片的系列电影收宫之作,票房成绩应该说不错,但影片的口碑却很差,比之前两部“有差之而无不及”,被批为烂片。可谓是赢了票子,输了面子。

  武侠电影,武打场面是重中之重,但《四大名捕3》的武戏并没有为影片加分,影片依旧在炫特技。炫特技本身没问题,但前些年古装武侠剧泛滥,观众对吊威亚飞来飞去、上蹿下跳的“标准化”动作,以及依靠特技炫出来的电光火石、“五雷轰顶”的打斗场面,已然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四大名捕3》的炫特技就被人诟病。

  就《四大名捕》系列的故事而言,大的架构还是不错的,剧情沿三条线展开:冷血、无情、姬瑶花的爱情线,两大办案机构——六扇门和神侯府的亦敌亦友,以及安家和皇家的博弈。三条线相互交织,起伏错落,故事的整体品质并不差,如果中规中矩地讲故事,口碑应该不会这么差。

  但主创们过于剑走偏锋,为迎合内地市场而投机取巧,刻意拼凑噱头和“秀点”博人眼球;“添加剂”添加得太多,反而坏了武侠片的地道口味儿:男主冷血是“狼人”,女主无情身怀“异能”,擅长意念控物,吴秀波饰演的安世耿则靠千年人参续命,成了“植物人”,再加上“西域神兵术”、“蓬莱易容术”演绎出来的神桥段,整个系列成了花里胡哨、不土不洋的“四不像”。

  本来《四大名捕》敢于对西方魔幻片“拿来”是好事,但没做到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冷血的“狼性”没能对剧情和人物做出贡献,无情的“异能”稍好些,后来也失去了作用。如果沿袭传统的武侠套路,把冷血设计成幼年饱受欺凌、导致心性有些极端,将无情设计得善于机变、身怀绝技,减去另类和魔幻色彩,不会改变剧情走向和精彩程度,反而更朴实,更符合观众对武侠片的认知。

  《四大名捕》拿来的没用好,本土的又用得太滥。神兵术、易容术、分身术等,是香港电影的产物,如今早已不新鲜,而《四大名捕》靠着“多术并举”来支撑剧情,一再出现“真假冷血”,“真假皇帝”的桥段,给人叙事乏术之感。

  当然,《四大名捕》口碑不好也有客观因素,与两地的文化差异不无关系。很多人觉得港片北上已经多年,两地电影文化的融合已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四大名捕大结局》就把这种差异表现得很明显:苏有朋饰演的皇帝,是个地道的“香港皇帝”,而不是“内地皇帝”,他表面高大上,骨子里却平民的很,完全没有内地宫廷剧里帝王的权谋和凌厉范儿。香港文化适合拍一些喜剧式的宫廷人物,不擅长拍那种用尽心机、明争暗斗的宫斗戏;而内地则恰恰相反。此外,《四大名捕大结局》里,四大名捕之一的追命,呼朋唤友给皇帝保驾,也诠释了香港武侠文化所推重的“义”字,有了这场戏,影片就把武侠精神表现全了。换作内地,可能会用一段男女感情戏代替。由于文化差异,港片擅长的,内地观众未必欣赏,反之亦然。

  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的“国粹”,底蕴深厚,也几经浮沉,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的《黄飞鸿》等武侠系列,以及根据金庸等人新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就将武侠片推向了新的高峰,后来港片陷入低迷,武侠片也从此落寞。2002年,张艺谋的商业巨制《英雄》,一度让人看到了武侠北上、内地接棒的希望,但这希望很快破灭,从《十面埋伏》到如今的《明月天国》、《四大名捕大结局》,武侠片的口碑大都不好。

  不知何时,武侠片才能复兴,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四大名捕3 邓超 柳岩 刘亦菲 四大名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