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中国版的《熔炉》

2014年09月28日17:10   娱乐专栏  作者:大米   我有话说

  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真是一部值得让观众为之起立鼓掌的好电影。

  陈可辛是最会讲故事的香港导演。他近几年来每一部电影都堪称中国电影的精品。《如果爱》、《投名状》、《武侠》、《中国合伙人》部部精彩,每一部从故事到造型再到画面都非常精彩。其中甄子丹,金城武,汤唯主演的《武侠》甚至是开辟了一个悬疑武侠电影的新形式。

  返回来说到这部《亲爱的》,陈可辛作为一部香港本土导演去拍一部反应大陆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确实让人捏把汗。虽然从预告片中大众已经满含热泪地充满了期待,但还是让人不免有些担心:这种催泪题材会不会让观众彻底陷入到泪海中不能自拔,从而忽视了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呢?

  能不能让观众流泪,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与坏的标准。现在的人这么多愁善感,矫情无比,哭太容易了,不要说拐卖儿童了,就是一只流浪猫狗都能让活跃在微博上的“圣母”们流泪到天明。

  可是,陈可辛导演完全没有让这种电影陷入到这种境地中去。他提升了这件事情本身的内涵和高度,让观众从单纯同情的泪水中挣扎了出来,把他们带入到了一个更高的思索空间,站到了一个社会大层面上去进行反思。而不仅仅是同情失去孩子的父母,痛恨拐卖儿童的犯罪贩子这样简单的快意恩仇。

  电影采用了三段式叙事结构,这三个段落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整体,故事环环相扣,悬念迭起,精神的内涵层层提升,思索的境界循序渐进、步步引导。丝毫没有说教,节奏明快,剧情一泻千里,最终用一个开放式的文艺结尾悠然结束。堪称大师手笔。

  在这部电影之前,2011年以真实的儿童性侵案件改编的韩国电影《熔炉》上映,曾经引起了韩国社会巨大反响,最终导致韩国国会对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作出修订,《熔炉法》立法成功。有中国网友因此评论“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我也一度认为目前的中国绝对拍不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来。

  但是《亲爱的》上映,改变了这一个现实。这是一部影响力堪比《熔炉》的电影。

  鉴于我国目前的体制,我们确实无法拍出一部像《熔炉》这样赤裸裸的针对司法问题的电影,但是《亲爱的》却在解读了拐卖儿童的社会现象时,拓宽了民众的思索空间。他去关注了另外一个被大众忽视了的“受害者”,就是被拐卖儿童的“买家”。他们往往也是弱势群体。

  一个拐卖儿童案件的是由“被拐卖儿童家庭”、“犯罪分子”以及“买家”三方组成。《亲爱的》基本上舍弃了犯罪分子这一环节,让“买”、“卖”双方情感进行直接的碰撞,通过时间的推移,电影呈现出了两对相似的矛盾,双方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转移、互换。被拐卖儿童的父母从孩子失而复得,但是他们却又莫名其妙的变成了那个当初从他们手里夺走孩子的暴力者;无辜而又无知的“买家”的孩子突然得而又失,安定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莫名其妙的变成“受害者”。看似荒谬,却又是人之常理。两个家庭的从情到理,从理到法。“情、理、法”真实的再现了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拐卖儿童案件给每个家庭带来的深到骨髓的伤害。

  也许《亲爱的》没有《熔炉》这么高的社会和法律意义,但是它却让中国民众在社会问题上开始了多元化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善恶之分。

  电影中的黄渤、赵薇、张译、郝蕾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一个好导演,好剧本真的是可以挖掘出一个演员的各种潜能。其中张译的几场情感戏尤其精彩。

  其中电影里也针对了中国的某些法规制度有一次轻微的触碰,虽然是适可而止但已经是很让人吃惊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亲爱的 熔炉 陈可辛 赵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