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影最大事!索尼黑客事件

2014年12月18日17:43   娱乐专栏  作者:magasa   我有话说
涉金正恩电影《采访》(《刺杀金正恩》)涉金正恩电影《采访》(《刺杀金正恩》)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magasa

  如果你在11月底之前问我,2014年最重大的电影事件是什么,我觉得备选的有很多,比如两位奥斯卡获奖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罗宾·威廉姆斯)的意外去世,比如中国市场的加速崛起让一些影片的北美票房黯然失色,但12月爆发的索尼黑客风波让之前的所有事件黯然失色。这件事一定是今年,甚至若干年中,对好莱坞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而且它会超出电影圈,对美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黑客事件涉及到的层面非常广,广到我们没办法从单一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件事,所以下面我打算从五个方面来讨论它。

  1、索尼影业的内部经营

  因为索尼母公司的主业务疲软,索尼影业这两年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好。外界根据黑客泄露的邮件记录,还原出索尼失去《乔布斯传》这部电影的经过。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索尼对这个圈内公认的优质项目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决策过程拖得太长,其间轮番更换导演和主演,直到将拍摄权转让于环球。如今整个混乱过程被外界一览无余,势必会降低整个好莱坞对索尼的信心。

  更糟的是,索尼影业服务器被攻破导致无数商业机密和隐私被泄露这件事本身,将会成为这家公司长久无法摆脱的阴影。目前已有两位员工向法院发起民事诉讼,控告索尼影业没有尽到责任,以致员工的社会保障号码和医疗信息被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司技术人员将许多密码储存在一个名为“Password”的文件夹中,这种偷懒且愚蠢的行为,相当于拱手相送,黑客若是不取,反倒是不恭了。

  泄露的信息中除了高管的电子邮件通信、员工个人资料、明星片酬合同外,还有一些已经拍摄完毕的影片的数据文件,以及待拍影片的剧本。任何一样的泄露,都足以令索尼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目前黑客并未将窃得的信息全部公布,这就像头上悬了一柄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的利剑,因此索尼的糟心日子短时间内还不会到头。

  2、艾米·帕斯卡的“种族歧视”和帕斯卡其人

  在泄露的通信记录中,最被关注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王牌制片人斯科特·鲁丁评论安吉丽娜·朱莉时说她“被宠坏了”、“毫无才华”,如果说这顶多影响的是鲁丁和朱莉的个人关系,另一条就更加严重一些。鲁丁和索尼影业的联合主席艾米·帕斯卡闲聊谈到奥巴马总统的电影品味,他们用《被解放的姜戈》、《十二年为奴》、《白宫管家》等片打趣,这几部电影都是黑奴题材,其间隐含的种族调侃意味不言而喻。

  邮件内容被黑客公布后,帕斯卡遭到外界的激烈批评,她也为此作出了道歉。但有人认为道歉是不够的,特别是比起前段时间NBA洛杉矶快船队老板唐纳德·斯特林的种族歧视录音被曝光的后果而言。

  在我看来,如果用严格的政治正确标准去要求私人邮件里的玩笑话,事实上没人能够安全过关。一番话是否合适,要看语境和对象,有可能在某个场合下无伤大雅,但在更加正式的地方说出来就会是冒犯。帕斯卡的言论性质毕竟无法和斯特林相提并论,矫枉过正将会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公。

  正处在风暴中心的帕斯卡得到了许多好莱坞知名人物的声援,包括安吉丽娜·朱莉、杰克·尼科尔森、格温妮丝·帕特洛等,邮件记录中被嘲讽的朱莉也在其中,显得颇有深意。艾米·帕斯卡早年随BBC传奇制作人托尼·加内特(TonyGarnett)出道,在二十世纪福斯和哥伦比亚公司都做过高管,推出过《土拨鼠之日》等经典影片,之后入索尼公司,成功打造了《蜘蛛侠》系列和新《007》系列。她是好莱坞权力榜上的常客,也是公认的女强人,为女性在娱乐工业内的地位提升有很大贡献。

  黑客事件在帕斯卡的任内发生,不可能说她没有责任,有人认为她应当辞职谢罪,但我认为她的未来更主要是看这段时间她对事件的应对是否得宜。

  3、艾伦·索尔金的声援及谴责媒体

  黑客事件曝光后,美国媒体引用曝光素材做了大量报道,这种行为亦构成了很大争议。著名编剧、写出了《新闻演播室》的艾伦·索尔金(AaronSorkin)在《纽约时报》撰文批评媒体违反报道伦理,不该使用黑客窃取的隐私信息招徕读者。

  也有媒体寻找法律专家背书,认为对事件的报道权属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孰是孰非?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基于归谬法的。黑客获得的信息包括索尼影业员工的私人信息,也包括高管谈论明星的电子邮件。如果媒体在版面上披露某员工的私人银行账号,一定会被千夫所指,但为什么披露劲爆的邮件内容就喜闻乐见?这两者的性质本身几乎没有差异,差异只在于新闻性和故事性。所以在我看来,言论自由和隐私的界限实际上被无视了,媒体为了满足读者耸动的新闻胃口在替报道行为找借口罢了。

  4、言论自由与恐怖威胁

  黑客事件如果仅限于虚拟世界上的交锋,那么许多网民恐怕都会抱着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态度。毕竟索尼与我何干?

  但到最近这两天,事件出现了惊人但不出乎意料的转变。自称“和平守卫者”的黑客威胁索尼取消影片《采访》(TheInterview)的发行计划,否则将在美国发起类似“9.11”的恐怖袭击。至此,黑客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他们就是冲着《采访》这部影片来的。这部电影讲的是中情局企图借记者采访的机会暗杀金正恩,这无疑是对朝鲜当局的严重冒犯。

  每个人都会想到两年前发生在利比亚的那起骚乱。美国籍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导演萨姆·巴奇莱(SamBacile)制作了一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电影。影片制作业余,借丑化“先知”穆罕默德来取乐。它的预告片刚刚出现在YouTube上不久,便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巨大的震荡。针对美国的示威让至少四名美国外交官死亡,其中包括美驻利比亚大使。

  《采访》带来的影响无疑会比《穆斯林的无知》更大。首先它针对的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实质领袖,其次这是一家跨国公司谋取利润的商业行为,而不仅是一个胆大妄为的移民的个人举动。

  因为几乎所有北美院线都对可能招致的恐怖袭击表示担忧,索尼不得不宣布中止发行《采访》。索尼的让步无疑会在美国引来表示遗憾和批评的声音。在美国人眼中,在电影里丑化穆罕默德、恶搞金正恩都是合法的言论自由。电影所拥有的言论自由的主体地位,是电影界一次次最高法院的官司打出来的,来自不易。所以不论是外国还是本国的政治领袖、宗教圣人,都可以成为讽刺的对象。这也许是文化差异,但更是政治观念和自由理解上的差异。

  《采访》发行的受挫标志着美国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论自由输给了恐怖主义的威胁,这也是短短几天内,恐怖主义在继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之后,又一次在互联网上得逞。美国政府对待恐怖主义历来有一个原则,不谈判,不妥协,虽然有时候这会带来损伤,但在大方向上是无可指责的。然而黑客组织对索尼以及几千家可能放映某部电影的影院宣战,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被攻击的对象不是政府也不是军队,它们也有趋利避害的权利。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反恐新形势。藏在暗处、实力完全不成比例的恐怖分子,第一次有机会对大国发起防不胜防的偷袭,并取得正面战场无法赢下的战果。

  索尼撤映让人遗憾,但谁有更好的办法?对待突破人性底线的恐怖主义,实在无法以常理度之,所以任何做法都难言最优。

  5、好莱坞的自我审查

  索尼刚刚决定放弃《采访》的发行,一部定名为《平壤》的朝鲜题材惊悚片也被NewRegency公司宣布放弃制作,这部影片本来由史蒂夫·卡雷尔主演。

  这是给全世界的电影界,甚至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开的非常恶劣的先例。恐怖主义成为最令人畏惧的跨国审查官,这是历史上任何极权政府都没有做到的。

  可以想象,未来好莱坞会放弃更多的涉朝题材影片,与此同时,涉及其他敏感国家和地区的影片一定也会被慎重考虑,没人愿意承受索尼所遭受的这种灾难性打击。

  现在来看,恐怖主义似乎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这场较量不会就此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索尼 黑客 刺杀金正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