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记》超车《泰囧》意味着什么?

2015年07月27日09:57   娱乐专栏  作者:影视独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视独舌

  新的记录诞生了!2015年7月26日00:15,《捉妖记》在上映的第11天以12.74亿的票房成绩,打破《泰囧》保持了两年半之久的12.67亿华语片内地最高票房纪录。

  在《速度与激情7》首日拿下4亿多的票房之时,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名字叫做“中国电影奋斗了20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坐下喝咖啡”,我写到“在这个全球膨胀扩张最快的电影市场,挖掘票房潜力、充当测量票仓深度的角色,再一次落在了外来和尚身上”。不指望立马超越,起码要有迎头追赶的架势。

  2010年《阿凡达》树立了13.82亿的票房纪录,把中国市场单片票房纪录扩充一倍(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和《让子弹飞》都是6亿的票房),两年后《泰囧》以12.67亿的体量迎头紧追,同时树立了国产电影单片票房纪录。此后《变4》几近20亿,直到今春《速7》把票仓水深拉到24亿的段位,再次将国产单片票房纪录扩充一倍(《泰囧》《西游降魔篇》都是12亿),不久《复联2》、《侏罗纪世界》纷纷迈向15亿的新航道。然而中国队在这场竞技中,持续3年连本土的《泰囧》纪录都一直没有打破,更别提追赶域外选手。万马齐喑究可哀,国产电影单片票房持续低迷状态直到暑期档影市的爆发才被打破。

  

  内地影视10亿俱乐部

  截止7月25日为止,《捉妖记》上映10天已斩获12.4亿票房,今天已经超越《泰囧》,迈向15亿俱乐部。而上映16天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轻松破了《熊出没2》设立的2.9亿国产动画纪录之后,又将票房翻了一番达到6.3亿,打破2011年《功夫熊猫2》创立的中国市场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按目前的走势,最终或可达到8亿多的票房。自《英雄》开启的中国式大片征程行进10年遭遇瓶颈,被“轻电影”(导演大多是新人、普遍为中低成本制作、主题都比较轻松、具有娱乐性、能卖座、观众偏年轻)的时代潮流腰斩,在这样的背景下,两部制作精良、口碑不错的国产电影的大卖将开启中国式大片2.0时代的幕布。

  (1)国产大片1.0时代的兴起与沉没

  研究中国电影,抛开产业问题,简直“纯洁地过于天真”;观察中国电影,超越具体国情,几近“文化暴发户”嘴脸。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但作为市场经济里的一种大众文化(民国时期集中几个大都会,谈不上),中国人习惯把去电影院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这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低起点;当前的文化流通处在一个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不管和日本、韩国、印度比,国产电影在与好莱坞电影对垒的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都处劣势,这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大背景。

  《速度与激情7》

  回顾中国电影市场培育的20年,引进片有三个标杆:《泰坦尼克号》(3.6亿,2012年3D版重映依然收账9.48亿)、《阿凡达》(13.82亿)、《速度与激情7》(24.24亿);国产片也有三个标杆:《英雄》(2.5亿)、《泰囧》(12.67亿)、《捉妖记》(按照现在每天将近8000万的走势,即便有新片入市,但因为不可替代性,或可冲击20亿)。这三个标杆有点像“刺激—反应”式的对照:每次引进片测量票仓水深,国产片必有一部迎头追赶,尾随其后。

  从1994年第一部引进片在中国公映开始,中国电影就被纳入全球化的文化生产与消费体系中,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分账片从10部扩大到20部,2012年又增加了14部名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不仅缺乏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历史经验,而且没有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这意味着在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竞争中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处于一种竞争的劣势。        

  历年影市票房三甲

  放置在历史长河里看,2002年《英雄》开启的中国商业大片1.0时代是中国电影的必然选择,是一种文化自觉,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让位于商业电影,借用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术语,这叫“救亡压倒启蒙”。打个比方,鸦片战争后,受到工业革命冲击,手工作坊的生产难以为继,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大机器生产,但是选择在哪些行业率先进行机器生产时,肯定要从自身优势资源筛选,比如纺织业。对于中国电影,率先进入“文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是古装片:一种是功夫武侠片,一种是宫闱历史片。盘点2002年到2012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年度三甲,几乎都集中在这个门类,除了凭借冯小刚凭借“冯氏喜剧”招牌能够在题材上做些拓展(但他也被裹挟进这个浪潮,拍了《夜宴》),以及中间两部政治献礼片例外(各大明星为了政治表现免费刷脸,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导火线出现在2011年,一部低成本当代题材的爱情电影《失恋三十三天》斩获3.57亿票房,位列年度华语电影第四。2012年末,在两部历史题材《1942》、《王的盛宴》不尽如人意地将要退出市场时,《泰囧》横空出世,在其后不久上映的有两部功夫武侠片《血滴子》、《大上海》也先后折戟沉沙。其实,自2011年以后,古装大片先后市场失利:《武侠》(2011.7),《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2011.11),《血滴子》(2012.12),《忠烈杨家将》(2013.4)……而在2013年4月26日,作为中国“青春片”浪潮掀起者的《致青春》诞生了。《泰囧》和《致青春》的大卖以及系列古装大片的失利标志着中国式大片1.0时代的落幕。

  (2)我们为什么要拍大片?

  有个说法说:好莱坞大制片厂已经不知道怎么拍70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了。美国人为什么拍大片?因为100多年的电影工业,他们几乎已经穷尽“小片”能够叙述和表现的想象空间。随着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播放平台的出现,电影势必要展现自己的媒介优势来给观众一个进电影院的理由,以一种“必看性”来代替“可看性”,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受到震动。“大片”英文叫做blockbuster,本义为能够轰炸掉一整个街区的高性能炸弹,“票房炸弹”形象概括了“大片”的精髓。电影观众的年轻化又加剧了对视觉奇观的追求,好莱坞电影逐渐从“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中产阶级趣味转变为青少年趣味。

  中国式大片之所以行进10年遭遇瓶颈,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电影底子薄,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大众文化,压根没有穷尽“小片”的电影表现空间,所以一旦有了可以喘息的间隙,“小兵扛大旗”的作品就会破土而生的;第二就是自《英雄》开启的古装大片潮流,大多空有一副商业片的架子,骨子里一点都不商业,拒绝和观众沟通。这些古装大片导演大多是凭借计划经济体系下攒的话语权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回报率,揽下了丰富的资源,被时代推动向前,他们没有商业类型片的拍摄经验,实际上都在做实验,不断试错。如果古装大片给年轻观众的观感是“奇技淫巧好无感”,现实题材的“轻电影”则是“掏心掏肺强震荡”。

  《英雄》

  “小片”作为国产电影长期被忽视的矿藏,现在属于被“解除封印”,百花齐放也罢,烂片层出也罢,本土体验——中国导演和观众直接的情感沟通是我们的主场优势。那我们为何还要拍大片?打个比方,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潮流,人家现在都要信息化革命了,我们总不能还一直沉浸在手工作作坊技艺的推陈出新优越感中。作为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能够实现“大跃进”,劣势是“根底浅,总出问题”。还有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的大国,仅仅靠青春片和喜剧打票房头阵,在电影工业上无所建树,真的是一件特别令人脸面无光的事。随着市场的开放配额会逐渐提高,“游击队”骚扰几下能取得几次战役胜利,但是“影市守土”还是需要“正规军”的装备,大片就是中国电影的正规军。

  (3)“泛卡通”题材的突破和胜利

  在中国市场无往不胜、我们又难以生产的是幻想类题材电影,国产大片2.0时代发力也聚焦于此。好莱坞盛产幻想类电影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美在步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类型文学发达,有上百年历史,几乎和电影史同步,随着西方的社会发展,在大众文化餐桌上扮演重要角色。即便是以魔法神力见长、源于人类早期神话、有史诗气质的魔幻类型,也多改编自近代以来根据历史神话原型创造的奇幻小说,如《哈利波特》、《魔戒》、《纳尼亚传奇》、《冰与火之歌》,超级英雄漫画更是20世纪印刷文明混搭都市生活的产物。直接再现上古神话的电影也有(像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但没有蔚然成风,票房也不显眼。简单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会发现中国没有类似西方那样类型文学繁衍的土壤,文艺作品从来都是“为人生”“救亡启蒙”“宣传教化”,娱乐功能的大众文化仅仅在港台绝地逢生,一个是言情,一个是武侠,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深深滋补着大陆人民对于“世俗愉悦”的人性需求。

  中国影市10亿俱乐部中国成员,两部喜剧暂且不提,两部“西游记”,一部《捉妖记》。都说“西游记”是中国最大的IP,如果是IP一定是独家占有,独家开发,事实上“西游记”没有版权,是公共文化资源,谁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它只是华人世界最有知名度的传奇故事而已。像年初的《钟馗伏魔》和最近跳票的《战神蚩尤》,都可以放置在这个背景下理解。中国影市10亿俱乐部域外成员,《变3》、《变4》、《复联2》、《侏罗纪世界》、《阿凡达》都是科幻、奇幻片,《速7》尽管是动作片,但也基本当科幻片拍的。除了《速7》这几部电影都可以看作是“泛卡通”题材,也就是和动画有一定亲缘,都可以进行电影衍生品开发。

  中国虽然缺少工业革命洗礼带来的类型文学土壤,国产幻想类电影还是有两个办法借船出海:一是从网络文学中找寻优质故事文本进行改编,像今年要上的《鬼吹灯》就是这个路线,所谓的IP热主要说的就是“网文的影像化再生产”;第二就是做原创剧本,这个风险比较大,但找到成熟的运作团队精心打磨故事还是能出好作品。《大圣归来》和《捉妖记》基本都算第二种,《大圣归来》尽管有“西游记”的名头,但和王家卫改编金庸小说的《东邪西毒》一样,除了人物名字和以及命运大体走向一致,基本是原创故事。最应避免的就是拉几个几千年前的话本小说里的神话人物以为就是优质IP,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故事元素融入电影,但作为故事主体是很难和当下的观众发生直接的情感互动。

  《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不仅仅是幻想类电影的市场胜利,更是“泛卡通”题材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突破,其实也只有这种类型能够通过电影创造的符号价值进行衍生品开发,打通产业链,打造真正意义的“大电影产业”。《大圣归来》的正版衍生品登陆天猫首日就破千万,后续商业开发潜力巨大,它将中国动画电影的水深提升了一个段位,也给几部坊间口碑不错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小门神》增加了信心。《捉妖记》的大卖,续集一定会卷土重来,这对于为中国电影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江志强应该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有趣的是,中国大片1.0时代(《英雄》)和2.0时代(《捉妖记》)的启幕,江老板都站在了风口。

  《大圣归来》和《捉妖记》在这个节骨眼上搅动市场给了中国电影人极大的信心,让人们在好莱坞的人高马大面前稳住了阵脚。可以展望:中国式大片2.0时代,故事才是电影的主心骨,技术和特效是为故事做点缀加分的,而非生猛得呈现一种“长期贫瘠过后无节制的炫富”。此外,导演在创作时一定要将观众考虑进去,有意嫁接和观众的关联,为观众拍电影。总而言之,要把时下“轻电影”的情感共鸣优势与“大片”视觉表现优势结合起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泰囧 电影 票房 捉妖记 纪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