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在业内外的期待值很高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张本
早在年初,当时尚未最后定档的《琅琊榜》和《芈月传》,除去被粉丝和观众所期待,同时更是电视剧业内盼望的两支强心剂——正剧范儿的长篇古装剧是否还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大家内心一个隐隐的问号。一位行业内的朋友就曾在聊天中谈到:“这两部剧如能成功,将会大大打击现今市场上盛行的古装雷剧,反之,对古装剧市场则是沉重的打击,今后的古装剧路线会更加轻浮,精品会更少。”
确实,当今的中国古装剧,大多数可称为古偶剧,底蕴欠缺,虽也不乏精品,但类型相对单一,整体制作水平有目共睹。而自《楚汉》口碑收视双输之后,笔者印象中除去《精忠岳飞》外,便再想不起有大制作古装正剧敢冒然试水了。
《琅琊榜》和《芈月传》是两部有时代特殊印记的作品。他们都顺应了IP改编的时下热潮,却打出了“正”的旗号。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琅琊榜》原著粉丝众多,基础坚实;屡出精品的侯鸿亮团队将自身沉稳大气的风格融入其中,让观众耳目一新。尽管播出时部分改编也曾遭到原著粉丝质疑,造型亦受到观众批评,但最终的结果大家已经看到,无疑是成功的。而《芈月传》的书在播出前看过的人甚少,难谈粉丝基础,很多观众连“芈”字读音都不清楚,其期待值更多来源于对“甄嬛原班人马”的信任。
然而观众的这种期待,也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无论《芈月传》是否为《甄嬛传》第二——重复,或不重复,在观众心中,恐怕都很难说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郑晓龙对于大众化电视剧的追求也体现在了《芈月传》中
由《芈月传》引发的思考——
分众化市场下的大众化作品必然引发争议
《芈月传》先天自带话题,播出后遭遇争议本在意料之中。但在如此高收视(目前日均收视双台破2,上次有这样两家卫视同时播出均有如此成绩的剧已经难以记清)和高网络播放量的情况下,部分网友差评却是触目惊心:豆瓣系统评分低于《武媚娘》, 评分下方相关吐槽长短评无数,部分媒体也顺应风向发出了负面声音。这种成绩和口碑上的反差,虽然营造了热度,却让人难以理解。
《芈月传》也许播到目前,存在问题,尚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值,但真有部分评论中描述的那样不值一提,一无是处吗?
最近导演郑晓龙在各个场合和媒体屡次提到了“电视剧的分众化与大众化”、“四世同堂看电视”等等。这些只言片语在采访中可能远不如“去甄嬛化”等标志性观点吸引人,匆匆一闪而过。然而正是这说者无心,听者无意的几句话,却恰恰也许是这场争议形成的重要原因——《芈月传》在一个观众习惯分众化的时代,没有只针对固定群体,坚持走了大众化的路线。在古装剧市场甚至电视剧市场日益年轻化的阶段,演员年轻化(人气偶像片酬高,成为市场的香馍馍),题材年轻化(仙侠玄幻比比皆是),内容年轻化(力求符合现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处事基调)。《芈月传》却希望自己成为一部老少皆宜的电视剧,而非只为年轻观众服务,即导演郑晓龙口中的“大众电视剧。”
这是他对《芈月传》的一次坚持,更是对自我创作理念的一次坚持。
郑晓龙在前不久曾对有些媒体私下感慨:“我接受批评,但网上现在有些话说的太激烈了,完全不是文艺评论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文艺评论”,这个词汇在今天的文艺界几乎已经消失(当然,“文艺界”也变成了“娱乐圈”)。当郑晓龙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文艺工作者,还坚信自己的创作即使遭到批评,也应是持不同理念者以自身观点进行论证和反驳时,遭遇的却是言辞激烈的批判甚至部分的谩骂。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前日笔者偶与一老年观众聊到《芈月传》,谈到的基本都是剧情的发展,当时的历史情况,主角未来的走向等等。当被问及知否《芈月传》遭遇口诛笔伐时,对方回答:“看报纸说有争议,我觉得挺好看啊”。不得不说,在网络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更多是年轻人。尤其针对娱乐向话题而言,年轻人更是发表观点和吐槽的主力部队。因此在网上热议度高,好评度高、人气高的电视剧,一定是获得年轻观众和网友认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大多数是从一开始就将目标人群锁定在了年轻观众身上。这种有的放矢的题材选择和制作模式,正应对了前文所提到的电视观众“分众”现象。
郑晓龙日前在一次行业论坛中曾谈到:“电视剧不能只考虑年轻人的感受,还要考虑中老年观众的感受。电视机前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也有看电视的权利。从我们来讲,最初的概念是想让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段话也正说明了他作为老一辈电视剧创作者,做《芈月传》的理念与初衷。必须承认的是,年轻观众和年长观众在看待一部电视剧时无论观看习惯,关注点或是侧重角度必然有所不同。《芈月传》如果在节奏、叙事方法、甚至台词上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中老年观众的审美和习惯,则必然引来部分年轻观众的不适。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每个人都必然带有其主观性,所谓“仁者见仁”, 而年轻观众表达观点的方式本就较中老年人更加激烈,即使同为年轻观众,也会划分为不同的阵营。也正因为此,《芈月传》在网上的争议声不断,收视率却如此之高(电视机收视群体年龄偏大),从人群分析上来讲,是可以理解的。
《芈月传》的争议更多来源于价值观的碰撞
价值观与大环境的碰撞发人深思
前几日,几家媒体在《芈月传》的豆瓣评分低过《武媚娘》后,也在不同的平台发起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比较好看”和“虽然不够好,但并没有评论中那样不好”成为了参与调查的网友们大多数的选择。而豆瓣5.1的评分(截止目前)中,却有30%的参与者打出了1星(满分5星)评价。当然,参与评分的豆瓣用户总计18000多人,而豆瓣用户本身也以年轻人为主,并不能代表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体,但这种集中性的不认可现象,也的确发人深思。
究竟《芈月传》为何让这部分观众无法容忍,乃至打出如此低分?
N0.1 《甄嬛》珠玉在前 《芈月》期待值过高
我们必须提到的是最近被频繁说起的“去甄嬛化”。然而面对前作的经典,这个口号无论喊得再响,恐怕也难以实现。观众自然而然都以《甄嬛传》的水平,甚至模式,叙事方法来期待同样班底的《芈月传》。这样的高期待值,无疑会让后者在备受瞩目之余收获口水。一部低期待值的作品,稍有惊喜,可能就会被观众给予好评。但被预估为经典的作品,一有瑕疵则会让观众心生不满。
举例来说,观众对于剧中的历史及造型上偏差的质疑不在少数,但这正是《甄嬛传》最让人津津乐道之处:历史细节和角色造型服饰考究。能感觉出,《芈月传》还是力求将历史原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无论从台词的整体风格,还是一些朝堂、后宫的礼仪细节演绎上来看,都称得上是一部制作认真的作品。然而,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毕竟文艺创作与写史书不同,细节即使与史实有偏差也非不可理解。笔者倒认为,为此引发争议,主创屡次回应,大家纷纷查阅史料不断探讨,甚至激出历史学家讲解,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芈月若地下有知,苦笑之余,想必也得感谢那位虚构的人物“甄嬛”吧?
NO.2 是铺垫多节奏慢 还是我们节奏太快?
《芈月传》的故事节奏一直是主要被诟病的对象。但如此慢节奏的剧情发展,为何能获得高收视和播放量呢?从上文所说的“大众化”来看,我们理解导演郑晓龙期待的方式是一种“娓娓道来”式的讲述。《芈月传》希望以自己一种回归传统的方式,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跟着芈月一起天真烂漫,遭遇巨变,成长;一道面临抉择,转变,经历痛苦与无奈,最后成为一代枭雄。81集的篇幅(据说原本90多集,减掉了10多集),正是这一目的的写照。从成绩效果来看,这种“大众化”的方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曾有朋友开玩笑时言道:“现如今的电视剧行业,除了郑晓龙,怕也没人敢拍81集的古装。”
的确,81集太长了。
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也相应变得快餐化,在年轻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年轻人生活、学习压力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需要生存,并占据一席之地。这些都在无形中挤压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和价值取向。就观看电视剧而言,年轻观众现在适应的也是一种快节奏进展式的叙事,大家巴不得主角一上来就和姐妹“开撕”,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是“高潮迭起”,而非“娓娓道来”。这是处在社会压力中心的年轻群体特有的审美属性,也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这也是为什么年岁稍长的观众,普遍对《芈月传》更加包容,或者说对慢节奏更加适应。《芈月传》因为并未刻意迎合近年来快节奏的市场规律,而遭受到特定群体的质疑,也正是主创对创作理念的坚持所带来的副作用。
对于这种副作用,我们反而应该抛开《芈月传》,甚至抛开电视剧,去思考其本源,而非表像。
N0.3 芈月是白莲花?绿茶婊? 芈月是价值观的碰撞
芈月作为《芈月传》当之无愧的女主角,本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却成了部分观众无法容忍的存在。俗话说,女人对于女人,往往比较苛刻。而电视剧的女性观众本就较男性观众数量更多,对于年轻的女性观众,芈月初期的经历和性格的塑造,正符合了“白莲花”或是所谓“绿茶婊”的定义。但在导演郑晓龙,以及很多老一辈的主创眼里,芈月的“白莲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善良”。
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不同时代的人,在价值观碰撞后的产物。
郑晓龙以自己对于一个历史上地位卓越的女性的理解,来塑造了芈月。他从一个60多岁老人的角度出发,设定了自己心目中芈月作为一个杰出人物所必备的品质和精神。他希望年轻的芈月能有纯良的性格,即使她日后成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牺牲掉自己最珍贵的爱情,甚至善良,但起码,在这个过程中,她因为善良挣扎过。
而他的这种角度和考虑,如果与一位20岁的女性观众有所不同,并非不可理解。我们不能说在这个观点上孰是孰非,我们只能说,郑晓龙有权利按自己的价值观去诠释芈月,而观众也有权利因为对这个芈月个性的不认同而进行批判。
毕竟时代的大环境瞬息万变,我们奢求30甚至40年差距下的两代人看待问题甚至是非的方式和角度一样,是不现实的。
郑晓龙曾在采访中表示,删掉了原剧本中芈月用拖鞋踩碾玳瑁的手一段,因为觉得“那样的芈月太残忍,不是我想要的”。有网友则对此表示“对待仇人,再狠又如何?”
“宽容待人”,“人之初,性本善”,恐怕是郑晓龙代表的老一代人所信奉和愿意传播的。而时下的年轻人在自身的生活、工作环境里更深有体会的恐怕却是“弱肉强食”,“以我为主”。正像笔者读小说《昆仑》(凤歌作品,武侠小说),不喜主角“西昆仑”梁萧的性格,只因其缺乏金庸小说主角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但“西昆仑”也有自己不少的拥护者,大家认为其快意恩仇,敢作敢为。只能说,这是大环境造就的差异性,也是每个人不同生活经历所带来的不同的个性化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但同时也要抱着一颗包容之心,去看待每一种不同。
毕竟,多一点宽容与善良,总是好事吧!
全家三代人甚至四代人一起看电视的经历,相信对于我们很多人都是美好的回忆。大家到点放下手头各自的事情,欢聚一堂,边看边品评剧中的情节人物,不亦乐乎。如今有了手机,电脑,ipad,家家不止一台电视,高科技带来了便利,却也夺走了我们许多普通的快乐。每一位今天仍能因为一部电视剧和家人坐在一起的观众,都应该向郑晓龙们说一声谢谢,正是他们努力坚持的理念,让我们有机会再次享受平凡的幸福。即使,你正在电视机前向自己的母亲,甚至祖母,解释“白莲花”的含义。
《芈月传》播出刚刚过半,对于一部81集的长篇电视剧来说,观众最终该打几分,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