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天方影谭
最火爆的网络综艺《奇葩说》第三季已经拉开帷幕,备受关注的除了马东,高晓松,蔡康永的“马晓康”铁三角再聚首,越来越豪华的嘉宾阵容也不断地为粉丝们制造着惊喜。3月11日,新一期《奇葩说》如约而至,本期节目竟邀到赵薇助阵,真可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作为娱乐圈公认的人生赢家,赵薇一露面就收获了“马晓康”毫不吝惜的赞美。
从家喻户晓的国民偶像到最卖座的电影女导演,赵薇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与她本人直爽坦率的性格,都是《奇葩说》这个舞台上最需要的元素。然而,似乎是初来乍到的原因,赵薇在参与录制的两期节目中表现得十分拘谨,发言更是寥寥,颇出乎观众们的预料。
比如,主持人马东就“该不该参加前任婚礼”询问赵薇意见时,赵薇很谨慎地回答:“可能不会吧。”随后又补充道,自己从未收到过这样的邀请。一个模棱两可态度不明的答案,再加上一个切断了后续访问的附加说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的是聊不下去了”。
好在马东机灵老道,随后又试探性地问赵薇与陈坤的关系,以及赵薇如何看待王菲与谢霆锋等群众关心的八卦话题。但是,赵薇除了展现得体的笑容外,基本上都用“一切都好”、“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这样的话把问题搪塞掉了。于是,两期节目共2个小时下来,赵薇出镜的画面加在一起竟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这是个有点令人疑惑的结果,《奇葩说》怎么就让好不容易上一次的大咖赵薇做了花瓶呢?“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就是赵薇上《奇葩说》的目的吗?
仔细想来,之前对赵薇在节目的表现期望过大,自然失望也会过大。凭赵薇如今在娱乐圈的地位,似乎并不需要《奇葩说》这档节目为她做宣传或是给维持曝光度。
事实上,赵薇在节目中就霸气回绝了马东“是不是要为电影做广告”的提议,称“我的电影不需要”。那么赵薇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三不需要宣传,那为什么要来上节目呢?
众所周知,去年的双十一晚会上,赵薇,马东与高晓松三人合作了一个节目。正是这个契机,让赵薇答应来《奇葩说》。
所以,与其说赵薇是来表现自我的,倒不如说她是来完成一个朋友之间的约定。但遗憾的是,赵薇似乎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在这两期节目上,赵薇的表现是“不问就不说,问了也未必说”,这就多少有些消极了。对比前两期的嘉宾金星的麻辣犀利,更会帮着马东一起调侃选手,制造笑点,赵薇则是一种“无所谓”——你们讲吧,我就安静地听。
《奇葩说》的好看与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目鼓励并提倡前卫的观点和放肆的表现。而这一点与公众所期望的言论自由不谋而合。
第三季的很多新人虽然言辞咄咄逼人,乃至手脚并用,但开始发言前,都会向观众和评委鞠躬。正是这个代表着对前辈的尊重和谦虚的小小行为,暗含了《奇葩说》中的秩序,即辩论中的选手他们是有表演自我和镜头意识的,那个瞬间,他们并非在为自我陈词,而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辩护人和代言人。
那个鞠躬的动作,是一种开始的标志,生活中的他们,舞台下的他们也是常人,懂得人情世故,但是为了节目效果,他们被允许自私,疯狂,势力乃至恶毒,甚至这种不掩饰人性之劣的行为还是被当成真实而赞许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赵薇的金口难开,或许是在担心观众会将《奇葩说》中她的而发炎和现实中的她划等号。事实上,这种想法几乎是多于的。
综艺的精髓在于自黑和平易近人,高高挂起反而会显得人居高临下,格格不入了。尤其是《奇葩说》是一档主打说话与辩论的节目,观点错了其实并不要命,要命的是没有观点。后者将会失去核心注意力,进而丧失最重要的话语权。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现实中是一句贬义的话。但在《奇葩说》的颠覆语境下,这句话的含义要反着来。全程旁观者视角的赵薇最缺的是参与度,就她个人的表现而言,很难让人给出一个及格的分数。
然而,赵薇登上《奇葩说》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和肯定,就这个角度而言,仅靠网络播出,影响力有限受众亦有限的《奇葩说》能迎来赵薇无疑是有利而无害的。同时,一不小心成了花瓶的赵薇也提醒了我们,说话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而这正是我们爱《奇葩说》的最大原因。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