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横扫7亿票房,到今年的《奔跑吧!兄弟》票房持续飙升,综艺电影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热议。自冯小刚在节目录制中公开炮轰综艺电影开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卷入这一场论战。

2月6日起,冯小刚与网友东风、《人民日报》已经展开了四回合的激烈论战。2月10日,新浪娱乐在线上发出综艺电影论战英雄帖,并组织线下的新浪潮论坛讨论,又持续采访多位电影业内人士。本期“有料”将围绕综艺电影是不是电影、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综艺电影是否是钱的游戏、综艺电影的问题如何解决、综艺电影将导致怎样的未来,这五大核心议题,将业内人士的犀利观点大公开。

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冯小刚、东风、《人民日报》的四回合论战

冯小刚

   综艺电影的论战始于冯小刚在录制综艺节目《我看你有戏》时,突然向影坛的某些现象开炮:“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冯小刚作为业内著名导演公开向此现象“开炮”,也让更多业内人士参与到讨论中来。网友东风、《人民日报》分别与冯小刚展开两轮论战,就关于综艺电影的多个话题激烈交锋。

  第一回合

  时间:2015年2月6日、2月7日

  论战参与者:冯小刚vs东风

  激辩话题:综艺电影会不会杀死电影?

   2月6日,冯小刚在接受新浪娱乐的独家采访中,提出了综艺电影会杀死电影的担忧:

   “这是电影的自杀。一部电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电影。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电影吗?这种钱,很畸形”。

   2月7日,网友东风在《评:综艺电影是观众的选择 绝非电影自杀》一文中重点驳斥了冯小刚关于电影自杀的观点:

   “我反对任何由此生发出来的大惊小怪和危言耸听。这个年轻庞大勇猛鲁莽的市场会做很多事情,有的对有的错,时间总会帮我们判断。每溅出一滴浪花就马上围过去分析未来大势,这不是真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如果你认定综艺电影压根不是电影,那么他怎么会杀死电影?历史无数次证明,任何艺术形式的消亡表面上看都有外力,其实法医鉴定结果,都属于自杀。而且幸运的是,我丝毫没觉得中国电影有自杀的倾向”。

   冯小刚将综艺电影视作“对严肃电影的挑战和冒犯,对于导演来说没有技术含量,对于演员来说更谈不上演技”,从电影艺术层面上对综艺电影进行指责。东风则直指冯小刚言论中的逻辑漏洞,他提出“美学独裁者”的观点,并表示因为某部片子卖座或者不卖座而去认定电影的未来,这种行为恰恰昭示了痛点还是票房:

   “每一次貌似清高的他们都痛心疾首,某些他们认定的好电影票房为什么干不过很多他们痛恨的烂电影——发现了吗,他们的痛点还是票房,好像好电影的唯一认定法则是拼爱看的人多似的。凡是那些‘某个电影不卖钱中国电影就是死路一条’的奇谈怪论,都只能说明大家想拿票房的心有多急切,多贪婪。为什么别人的票房总是像火炭一样灼烧到他们?”

冯小刚

  第二回合

  时间:2015年2月9日

  论战新赛况:《人民日报》加入战局

  激辩话题:综艺电影存在是否合理?

   在2月6日的采访中,冯小刚提出综艺电影是不合理的畸形存在:

   “畸形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于电影市场今后的发展没有好处,大家都不投需要花时间和大量付出劳动的电影,都去抢那些投机的项目,这就不是在培育市场,甚至也不是在培育观众”。

   2月9日,《人民日报》加入战局,也从电影市场的层面上与冯小刚交锋,提出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

   “走进影院,‘拳头’‘枕头’‘噱头’背后,是电影类型单一和跟风严重;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拼凑的往往是‘创意欠奉’;画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让人‘脑补’不了故事的空洞。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花钱花时间去当‘小白鼠’,还不如选择自己熟悉,有一定的品质保证的电影。而综艺电影,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预期”。

   《人民日报》进一步将中国电影市场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讨论,反驳了冯小刚提出的综艺电影不利于培育观众的观点,认为综艺电影加入战局,将提高传统电影人的危机意识,观众也会聪明地做出选择:

   “从美国到欧洲,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来中国淘金;从电视到网络,各种形式的娱乐,都来影院’跨界抢钱’。互联网时代,更多资本、人才跨界进入电影领域的同时,也促成了业态的多元,传统影人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面临转机:有品质、有诚意的电影,不缺投资商,更不缺用脚投票的观众。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好电影,观众自然会买账”。

   面对《人民日报》集中火力的论战,冯小刚并没有针对性地驳斥,只是质疑《人民日报》太看重票房:

   “如果说态度决定一切的话,那么五天六天拍一部电影,从态度上来说就已经失了诚意,还谈什么尊重观众,尊重人民币吧。当然人民日报尊重人民币这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冯小刚

  第三回合

  时间:2015年2月9日

  论战白热化:东风再度发声,冯小刚一天内两度回应

  激辩话题: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是否合理?

   东风也在2月9日继续发文《再论综艺电影:观众傻吗?还是电影人该自省?》,也从观众的角度继续为综艺电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他们(观众)的集合倾向,确实是无比热爱艺术的。只研究一个观众,他有可能是傻乎乎的,但是研究所有观众群,他们的精明无与伦比”。

   基于对观众的信任,东风再度表述综艺电影不可能成为杀死电影的大势,因为观众懂得“先热衷,后惯性跟随,然后抛弃你们”。在论述中,东风充分表明了对观众和市场的信任:

   “假定我们接受观众迟早是英明的,我们也就能学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市场的选择,而不需要另外一个智慧来协助观众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但是问题本身没有冒犯任何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怎么办?很多时候,无需解决,市场没有那么蠢”。

   东风的观点针对的是冯小刚在2月6日提出的要让主管部门介入的论断:

   “我也在联系导演协会和制片人协会,一起发声。达成共识以后,电影导演不拍,当然电视剧导演可以拍了在电视上播,然后演员不演,这种没有演技和技术含量的东西有什么可演的,演员挣钱的地方太多了,非要这么挣钱吗?5天弄一部电影,还在大银幕上看,电影局通过,不妥,如果只在电视上播放,那没问题。但是在我们对主管部门呼吁之前,我们自己要先有共识”。

   东风直斥:“动辄呼吁上峰以行政手段取缔的做法是让人最惊诧莫名的事情”。

   面对一天之内东风和《人民日报》的两次发声,冯小刚暂时熄火,言谈间略显无奈:“两个人掰扯,一个人说二九一十八,另一个人说二九一十七。旁边围观的朋友,把认为二九一十八的那位骂了一顿,道理很简单,他都二九一十七了,你还跟他二九一十八。你不是弱智吗?在综艺电影这件事上我明显是犯了二九一十八的错误。所以被骂也是应该的。不冤。”

冯小刚

  第四回合

  论战时间:2015年2月11日

  论战再升级:《人民日报》正面呛声冯小刚,“小钢炮”直指电影审查不公

  论战新突破:冯小刚提出电影审查新话题

   2月11日,《人民日报》再度在微博发表时评《人民日报:愤怒的冯导犯了四个逻辑错误》,当天,冯小刚也就《人民日报》的几篇文章针对性地做出三点回应。

   交锋一:再论综艺电影

   《人民日报》首先否认综艺电影会杀死电影:“综艺电影要大卖,必须建立在综艺节目大火的基础之上。每年大火的节目数量有限,拍成电影也火的,又要打一个折扣,这就决定了,综艺电影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不会对一般电影市场产生太大的冲击”。

   冯小刚回应:“一只苍蝇飞进嘴里要不了人的命,但很恶心,得吐了,不能咽了”,再度表明对综艺电影的态度。

   交锋二:矛头转向论战双方

   《人民日报》直接呛声冯小刚的贺岁片:“不管是综艺电影,还是非综艺电影,都是文化产业,都得尊重人民币。你冯导演的贺岁片不尊重人民币吗?追求利润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怎么就成了对立关系了呢?”又再度质疑冯小刚贺岁片的质量“就是小品的拼接版和扩大版,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和现世关怀”。

   冯小刚则称《人民日报》罔顾历史,提出中国电影市场如今的发展“是我们这些导演在逆境中艰苦卓绝,与如玉成,奋斗十余载打开的局面,绝不是所谓的综艺电影,我们当然有义务和权力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并且质疑《人民日报》“对忽视电影创作规律,对电影豪无诚意,投机取巧的行为大加袒护,对来自电影人的批评不惜使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冷嘲热讽大加鞑伐”。

   交锋三:主管部门成为关键议题

   《人民日报》驳斥了冯小刚呼吁主管部门介入的论点:“体现了腐朽的‘权力通吃’意识,是让政府过度干涉微观经济运行。电影行业不是封建行会,不需要这样的反市场的准入制。刀乃公器,不可借与私人,用于扼杀正常的艺术品类”。

   冯小刚则将新问题引入论战,对电影的审查制度提出质疑,直指电影作品并不能真正交给市场,中国电影审检没能做到有法可依。

业内组队在新浪娱乐激辩综艺电影

五大议题百家争鸣

冯小刚

   在综艺电影的论战开始后,不少业内人士借由新浪微博的平台或者在接受新浪娱乐的专访中表明了自己对综艺电影的态度。针对关于综艺电影的五大核心议题,业内人士组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议题一:综艺电影到底是不是电影?

   冯小刚从艺术层面质疑综艺电影,东风则提出综艺电影并未改变电影的属性,而是改变了电影院的属性。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微博]则亲自求证,发现电影局给《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和《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的是纪录片证。一些业内人士直言综艺电影不是电影,最多只能当做电视纪录片。但也有电影人从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角度,提出综艺电影的确是电影。

  挺冯派——这还是综艺节目,最多叫纪录片

  这类综艺剪辑片放映可以但需打入另册,不准冠“电影’’两字误导观众,更不准冒充故事片欺骗观众。总局冠以“纪录片”,是有一定认识的,更明确应叫它电视纪录片。电视里播放的电影仍叫电影,影院放映的电视也只能叫电视。红萝卜岂能冒充红腊烛!挣钱不挣钱倒难以管它,但必须正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章柏青)

   应该叫综艺节目,不叫综艺电影,只是放在影院里面了。《我就是我》是纪录片,《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是剧情片,算是电影。但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完全就是综艺节目,不是综艺电影。(影评人桃桃林林)

   我个人觉得不是电影,依然是一档综艺节目,只是放进了电影院而已。《爸爸去哪儿》第一部大电影找过我们公司做营销,我最大的忧虑就是它毕竟不是电影,不需要我们用做电影的方式来营销。(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董事长陈砺志)

   它不是电影,只是电影院产品。(电影产业分析家蒋勇)

  质疑派——回归电影本源、展望电影未来:综艺电影是电影

   只要在电影院放的就是电影。不管是纪录片,故事片,只要是完整的作品,在电影院放就没有问题。(学者尹鸿)

   去年和今年的《爸爸去哪儿》都是电影,如果不是电影,也不会放映,只是拍摄模式和风格与电视上的一脉相承。(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晖)

   回溯电影的本源,电影最初在欧洲是纪录片本体,在美国是喜剧本体,在中国是戏曲本体。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就是把看戏当作看热闹。(比格魔威创始人章杰)

   现在电影是百花齐放的,有综艺节目改编的,还有一首歌改编的。我看了今年的电影立项,甚至还有由一个微博延伸的电影。现在的电影是ip(知识产权)概念,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文学概念。传统电影都是将文学、事件做成电影,但这些年植入了更多互联网思维。(导演王岳伦)

  中立派——更本质的讨论:电影究竟是什么?

   电影到底还是不是文化产业,到底是纯娱乐还是文化,这是一个大讨论。如果是娱乐业,那么放任何东西进电影院都没问题。(制片人方励)

冯小刚

  议题二:综艺电影的存在合理吗?

   冯小刚从综艺电影不利于培养市场和观众,让投资人盲目、让电影人心凉的角度提出了综艺电影存在的不合理性。《人民日报》和东风则从市场和观众的角度证明了综艺电影的存在即合理。一些业内人士感性地表达了对综艺电影的排斥,也有电影人从理性角度分析综艺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初期的怪现象。一些受访者表示,这一议题其实还是电影究竟是商品还是作品这一问题的延续,所以综艺电影的合理性需要从商业角度和艺术角度分开考量。陆川等从业者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了综艺电影在中国火爆的原因。

  挺冯派——综艺电影是畸形的

  我连综艺节目都不看,更何况什么综艺节目都拍电影了?真讨厌!当下国产电影就很狗屎!没有好电影,当然这个阵地自然就会被什么综艺节目趁火打劫。(导演叶京)

   电影在我心目中是非常非常神圣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讲一个好故事。作为导演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大银幕服务的,每个细节,每个情节,全部都要精心而为之才对得起这块屏幕和观众。我很难想象自己用一个星期拍一部电影出来!(导演金依萌)

   中国电影起步晚,基础薄弱,这是初级市场的一个怪现象。如果做电影的人有一点职业追求,就不应该把电视节目放进电影院。(制片人方励)

  质疑派——这是市场和观众的选择,这是历史导致的结果

   我们去批评综艺电影品质不够好完全可以,但是对和错、好和坏,是两回事。也不是道德败坏、黄赌毒,也没有采用什么不正当手段,也不是更低俗,为什么不可以公平竞争了。(学者尹鸿)

   我觉得存在就是有道理的,作为电影人,不能排斥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出品人于冬)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作为娱乐产品推到市场是无可厚非的。(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董事长陈砺志)

   我最在乎的就是观众买不买单,事实上观众看得很开心。如果电影本身没有诚意,让大家纷纷吐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晖)

   不是说这个类型的电影应不应该存在,要批判的是全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烂片出来。批判烂片,说明还有提升空间,我接受,批判它不应该存在,我不接受。(电影《奔跑吧!兄弟》策划王征宇)

   我个人觉得综艺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其实是不需要去讨论的,因为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当然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我们也不能剥夺人家去选择你认为不太好电影的权利。(影评人周黎明)

   综艺电影的流行,和影像教育的传承、过去几年作品生产的质量有关,综艺电影必然不会是常态的东西,但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导演陆川)

   移动互联网将视频延展到了各种新的屏幕之上,屏幕美学颠覆了银幕美学,这已是人人皆可见的不争事实。冯小刚炮轰的综艺电影是网生代屏幕美学的一种反映——他们接受的电影教育是被割裂过的断代史,因此他们才会全盘接受反传统银幕美学的“颠覆”。(专栏作者陈昌业)

  中立派——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要分开考量

   艺术上是错的,是没有任何文化含量的东西,商业上没有错。从商业上讲综艺电影并没有违反商业道德,是一个愿打愿挨的事情。(影评人magasa)

冯小刚

  议题三:综艺电影是钱的游戏吗?

   冯小刚最初批判的正是综艺电影投资少、见效快、高票房的快餐式行为,在接受新浪娱乐的专访中又进一步直斥综艺电影是投机、圈钱。《人民日报》在论战中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表示追求利润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并不对立。这一问题也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赞成冯小刚的表述,但受访的业内人士则大多避谈此问题。

  挺冯派——综艺电影是圈钱和投机

  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综艺电影投资少、见效快、有票房。投资人做任何不要脸的事都是ok的,但电影人要有危机感、责任感,要尊重这个职业。(影评人桃桃林林)

   有的导演为了生存、有的为了职业追求,有的为了理想。总有一些朋友为生存而活着,没办法。(制片人方励)

  质疑派——高票房不是原罪

   投资方没有营收,才是对电影最大的打击。从公司角度看综艺电影是非常好的产品。真正能够变成电影、变现的也就这么几个很好的ip,这是电视台工作人员非常大的心血,最后在电影上开了花结了果。(比格魔威创始人章杰)

   故事片也有很多低成本的、圈钱的。只要不是黄赌毒,下三滥,都是一个标准选出来的。需要观众去淘汰,不需要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学者尹鸿)

   我不认为是圈钱、投机,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电影营销推广人安玉刚)

冯小刚

  议题四:如何解决综艺电影的问题?

   基于对综艺电影有可能伤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担忧,冯小刚导演提出要联合导演协会和制片人协会,共同呼吁主管部门介入。对于之一提议,《人民日报》和东风都直指有这种想法不正确,绝大多数受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市场的事情应该交由市场自己解决,表示能理解冯小刚的忧心,但不能接受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这一市场现象。

  挺冯派——行业联合,集体呼吁主管部门

  这是一个及其严肃的话题,问题变的越发严重,职业协会必须发出声音,并知会广电总局,不能沉默中尽丧职业性。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影产业整体破产,是一群有责任感的导演组织起来四处融资转向商业片创作实践,开创了今天大好局面,必须维护广大导演群体的理想与利益。(导演何平)

   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职责的,要引导和扶持,在不伤害大家积极性的情况下,容许各式各样的存在,但要去推送更有追求的东西。政府部门要引起重视,不要把文化给丢了。(制片人方励)

  质疑派——电影人要自律,提高作品质量

   靠导演自律没有问题,希望电影局从审查上卡死,这个肯定有问题。冯小刚作为在审查上吃过亏的人,不要一下子想到这个。(影评人magasa)

   电影人要有这个态度,一定不要做这样的电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质量,抢回观众。不要求救于政府部门出监管政策,这个太可怕了,市场行为要市场处理。(影评人桃桃林林)

   我们要利用好这些IP,用精良的剧本和班底,拍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观众喜爱的大电影。(出品人于冬)

   市场才是真正被大家所尊重的,需要百家争鸣、百家齐放。任何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所谓的问题,我觉得综艺电影不是一个问题,发展的方向是好的。(电影营销推广人安玉刚)

  议题五:综艺电影会导致怎样的未来?

   冯小刚担忧地提出综艺电影会杀死中国电影,东风则认为这只是中国电影这个年轻鲁莽的市场激起的小浪花,未来的大势还需时间判断。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大多表示冯小刚多虑了,他们一方面认为综艺电影成功的只是少数,不会成为趋势;另一方面也将综艺电影对非综艺电影的冲击看做一记警钟,是电影人反省自我的契机。

  挺冯派:综艺电影是电影的自杀

  去年只有一部《爸爸去哪儿》,算是偶发性的事件;今年已经有两三部综艺电影了,就变成小概率事件;明年、后年会不会变成大概率事件,我不知道。我们其实浪费了很多的钱,包括拍烂片,拍有益电影的钱已经很少了。(电影产业分析家蒋勇)

  质疑派:综艺电影不是大势,这是电影人反省进步的契机

   2015年全国卫视当中预计有150档新节目,这150档当中能够冒出一个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现象级节目,我们做电视的都阿弥陀佛了。因为没有那么多可以高IP值转化的东西存在,每年出一个5亿以上票房电影的可能性,比收视率破2的电视节目可能性大太多了。(电影《奔跑吧!兄弟》总策划王征宇)

   综艺电影昙花一现,生命力注定比严肃的、制作精良的电影要差。(导演刘杰)

   1930年代,美国其实有一些非故事片进入影院,是把一些杂耍的东西拍成片断串起来,当时那三四年有这么一批东西票房还不错,三四年后也就没有了。(影评人magasa)

   从电影产业角度来说,产业根本的元素就是受众,观众喜欢这个模式,大家都在拍这个电影,观众不喜欢的时候这个类型可能就消亡了。(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 沙丹)

   300亿的电影盘子也就这么几个项目,不是达到10%或者50%,不会成为大势。电影人为什么没有生产出好的产品,以至于综艺电影这样的产品把我们的电影打得唏哩哗啦,我觉得是好的,让大家反省。(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董事长陈砺志)

   如果电影人真热爱电影,不会受这个打击,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诉求和艺术追求。(制片人方励)

   你说它会毁了电影市场,我会说它会自动调整的,那个力量不会导致我们整个行业垮下来嘛。希望投资方这个真正的老板能平衡一点,真正的老板他们会调整的,不会总投资一个类型的电影,他也会说下一年我再找其它的乐子,有新的(电影类型)出来,这个(综艺电影)就被盖过了吧,所以不用那么担心啦。(演员吴镇宇)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