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郊区的《千手观音》吸引三千观众

2012年10月22日10:14  上海青年报
▲许多观众都是一家老小一起去位于郊区的剧院观看《千手观音》。 ▲许多观众都是一家老小一起去位于郊区的剧院观看《千手观音》。

  昨晚,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剧之一、著名导演张继刚的舞剧作品《千手观音》在上海城市剧院圆满完成了最后一天的演出,震撼的舞台效果在三天的演出期间吸引了三千余观众赶赴远在莘庄的剧院,其中不乏带着孩子来的家庭——仅仅从一台剧,也能窥出艺术节对上海艺术市场的培育。    本报记者 陈宏

  演员需要五次谢幕

  舞剧版的《千手观音》并不是张继刚之前著名同名舞蹈的加长版,而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三公主寻找莲花救父的故事。作为舞剧,剧情非常简单,只讲述了三公主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莲花为父治病,最终找到莲花却救了万千民众,自己也化身为千手观音的故事,但舞蹈异常精美,舞台效果也异常震撼。

  一般艺术剧并不需要流行演唱会那样的声光电效果,但《千手观音》有点不同,它重金打造了巨大的LED整体舞台,所有的背景都通过LED显示在舞台上,在剧中表现电闪雷鸣时,舞台上的乌云加闪电配合灯光效果,尚未结束观众席上就已经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张继刚更拿手的舞蹈效果,昨天也几乎是一幕一个高潮。黑夜里,三公主安静地睡着时,背后的帘子“墙”中,伸出了无数双手,变幻出了万千图案,树枝、鸽子、星星,非常漂亮;而在最终观众相对熟悉也最震撼的千手观音造型出现时,观众席上更是一片沸腾。

  精彩的演出,从散场后观众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大家都不愿意离开,演员连续五次谢幕,观众才陆续离场。

  告诉观众艺术也很好看

  散场后,记者也采访了舞蹈演员。不少群舞演员说,由于舞台很多时候都是倾斜着,以表现独特的气势,他们在排练时为了站得更稳定,腿上绑着铅球,还站在了跷跷板上。

  事实上,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台大戏,《千手观音》和很多大戏一样,演得异常认真。

  对专业观众来说,作为舞剧重中之重的舞蹈部分,《千手观音》很有张继刚的风格,三个主要人物的独舞各具特色:三公主的舞蹈柔美飘逸如云中仙子落入凡间,童子的独舞苍劲有力、快慢有致,红蜻蜓的舞蹈动作灵动活泼,却又不失刚毅。双人舞的灵动和群舞的壮观,也都体现得很好。

  虽然也有专业观众批评张继刚的群舞显得太“满”,但作为面向大众的舞剧,壮观的群舞段落却确实很受欢迎。从这一点上来说,张继刚为了告诉观众,艺术也可以很好看,有着自己的贡献。

  “创作之初我几乎天天睡不着觉,一方面,通常表现千手观音就是要遵循舞蹈《千手观音》的表现方式——一条直线加手臂动作,但我不愿重复老花样。”之前张继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么说,而这部改了27次的舞剧诞生后,很多人确实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沪上艺术市场渐长成

  虽然张继刚的名头加上《千手观音》之前的口碑,让这部舞剧变得格外让人关注,但上海城市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千手观音》是我们剧院在国际艺术节期间唯一的一台舞剧,我认为,即使是其他一部大剧来,也会吸引很多观众到场的。”

  她说,三天演出统计下来,共三千多观众到现场观看。记者昨晚也在现场看到,到场的除了部分能一眼看出是专业的观众外,还有很多普通市民,老人、孩子、情侣,在年龄线上没有明显的限定。

  “儿子上四年级,我带他来看看,也不能总是看电影嘛,艺术熏陶还是必须的,看下来我还是很满意的,他一直没吵闹过,也没不耐烦过。”一位卞姓女士在散场后告诉记者,她很开心儿子并不排斥一般人认为的高雅艺术。

  “城市剧院在莘庄,离市区有一定距离,我们平时遵循的规则就是小剧小做,满足周边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剧大做,做出自己的品牌。”上述城市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和整个艺术节一样,多年来对艺术演出市场的培育,已经让上海市民欣赏艺术演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欣赏高雅艺术,也正变得越来越平常。”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