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抗战题材电影回顾专题 >正文

中国抗战电影简史:最早的二战题材电影(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1:18 新浪娱乐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国电影则为这场艰难和胜利之战重要的纪录者和讴歌者之一。如果把中国的抗战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看,并回顾一下整个世界范围内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

  纪录片:最早的抗战题材电影

  和世界各国二战题材电影一样,中国最早出现抗战电影的是纪录片。1932年,日军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反抗,成为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翌年,上海众多电影制片公司相继推出了《十九路军抗日战史》、《上海抗战》、《上海浩劫记》、《暴日祸沪记》、《十九路军血战史》、《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等多部表现这次抗战的纪录片以及故事片《上海之战》、《共赴国难》,成为中国抗日电影的先声。其中《十九路军抗日战史》还纪录了上海电影界演艺人员慰问第十九路军的感人情景,成为中国电影人参与抗战的生动纪录。而此时的欧洲,战争的发动者希特勒才刚刚上台,二战的阴云尚未在欧洲大陆上聚集。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对与日媾合仍抱有不少幻想,因此屡屡训令禁止拍摄关于抗战宣传的影片。一些为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所激励电影公司更多地只能以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日激情。其间拍摄的《恶邻》和《狼山喋血记》(1936)即为代表性作品。前者中的“恶邻”自然是隐喻日本侵略者,后者则是借助村民们同仇敌忾“打狼”的故事暗示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抗击外侮。而其后最值得一提的影片应该说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为背景的《风云儿女》。影片主人公之一在沉溺于爱情生活中觉醒,投奔了抗日前线。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充满了爱国和救亡的激情,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也可谓是中外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电影题材分化

  抗战电影的高潮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初步建立,中国抗战进入新的阶段。而由于中国此时已被战争分成了几个区域,与抗战题材有关的电影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在国统区,抗击日寇侵略的场面直接成为电影的题材。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镜头,令观众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气氛。随后,《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同时于1938年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问世,成为中国抗战电影一次真正的热潮。其中的《八百壮士》根据“一二八”事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真实事件改编,尤其受到观众的欢迎。后来该片还在东南亚以及法国、瑞士的反侵略大会上上映,成为对中国抗战的极好宣传。在此期间,隶属于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名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一大批抗战题材的纪录片和少量动画片,其中还包括对八路军平型关战役的报道。而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斯来华拍摄的《四万万中国人民》和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来华拍摄的《中国的抗战》则意味着中国的抗战电影已经开始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电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抗战电影简史:最早的二战题材电影(组图)
《八百壮士》

  虽然这些直接表现抗战内容的电影无疑是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主流,但已被日军占领的上海,一些陷入“孤岛”中的电影公司拍摄的借古喻今一批电影同样令人敬佩。《木兰从军》、《明末遗恨》、《葛嫩娘》、《岳飞尽忠报国》等影片以古喻今,成为侵略者铁蹄阴影下的抗战电影。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敌后的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事业也正是在抗战中建立起来的。其间成立的八路军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虽然由于战事和器材等原因,八路军电影团未能摄制故事片,但其拍摄的《延安和八路军》、《南泥湾》等纪录片则成为中国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生活和斗争的宝贵纪录。

  国统区的抗战电影一直贯穿于八年抗战,并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武汉陷落后,“中制”迁往重庆,先后拍摄了《保家乡》、《好丈夫》、《胜利进行曲》、《火的洗礼》、《塞上风云》、《日本间谍》、《气壮山河》、《血溅樱花》以及初期由香港摄制的《白云故乡》等抗战电影。史东山、应云卫、孙瑜、夏衍、阳翰笙、田汉、司徒慧敏等一批中国电影的著名人物都参加了这些电影的制作。另一家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中央电影制片场”则拍摄有《孤城喋血》、《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等影片。加上由同在重庆的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的《风雪太行山》和《老百姓万岁》,抗战电影在中国达到了高潮。这些影片题材广泛,类型不同:从正面战场到沦陷区军民的斗争,从缅甸远征军的壮烈出击,到表现日军战俘的故事,从激烈的空战,到情节曲折的间谍疑案,基本上构成了一种“全景式”的战争题材电影。

  抗战胜利:影片艺术成就突出

  从战争电影的一般规律来看,战后才往往是战争电影真正的高潮。而中国随后爆发的内战则使这一高潮出现了顺延并在内容上出现了某种“中断”。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区重要的影片有金山导演的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生活的《松花江上》、史东山表现抗敌宣传队及大后方生活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均为1947)以及郑君里表现敌占区生活的《丽人行》(1949)等。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拍摄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才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抗战的内容则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斗争。1949年,凌子风导演了根据抗联“八女投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抗战题材影片《中华女儿》。影片于翌年在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自由斗争奖”,因此,它不但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影片。另一部同样以“写实”为特点的影片是沙蒙导演的《赵一曼》(1950),主演石联星则因此片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女演员。

中国抗战电影简史:最早的二战题材电影(组图)
《平原游击队》剧照

  此后的抗日题材电影不但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突出,成为新中国以表现新主人公“工农兵”为主的银幕上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中多部都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同时,这些抗日题材影片在风格和样式上也逐渐超越了仅仅“写实”,而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像苏里、武兆堤导演的《平原游击队》(1955)和崔嵬导演的《小兵张嘎》(1963),以及《鸡毛信》(1954)《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古刹钟声》(1958)《扑不灭的火焰》、《回民支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均为1959)、《苦菜花》(1963)、《独立大队》(1964)、《节振国》(1965)等等,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深为观众喜闻乐见。这些片中的人物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绝大多数都成为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形象。由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主要是敌后游击战争和地下斗争,这些电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面那些表现游击队神出鬼没传奇英雄的影片;另一类则是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51号兵站》(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表现与日寇敌特进行地下斗争的电影,而其中同样充满了令人感到神奇的色彩。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还有八一厂拍摄的两部抗日影片《地雷战》(1962)和《地道战》(1965)。它们不但记述了我党领导的敌后军民队与日寇的独特战法,而且再后来的“文革”期间唯一能够放映的“三战”(含《南征北战》)电影中,就占据了其中的两部。特别是《地道战》原本是做为军教片拍摄,后来竟成为中国观众最多的故事片,高达12亿人次,确实是一个电影史上的奇迹。

  当代电影中的抗战题材作品

中国抗战电影简史:最早的二战题材电影(组图)
《晚钟》剧照

  当代中国电影中涉及抗日题材的影片数量虽然有限,但其意义同样不容低估。李俊拍摄的《归心似箭》(1979)表现的是负伤的抗联战士一段战场外的经历,却是新时期之始拨乱反正,充满人情味和人性意味的战争题材影片。其后崛起于中国影坛的第五代导演们的处女作《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喋血黑谷》都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其在电影影像语言和内容上的反叛和创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令人惊讶的是,其后几部涉及抗日战争的影片几乎都是由第五代导演拍摄的。吴子牛先后拍摄了《南京大屠杀》(1995)和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晚钟》(1988)。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1987)更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作品。而与第五代导演的抗战题材电影大多以我党所领导的抗战为内容不同,其时,第四代导演杨光远和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所拍摄的《血战台儿庄》(1986)和《七七事变》(1995)则都是描写国民党与日寇正面作战的影片。尤其是《血战台儿庄》所描写的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一次大捷,片中对中国军人浴血奋战场面的描绘和视死如归精神的刻画在海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抗战电影的历史在这里终于画上了一个颇为圆满的圆。

  李一鸣(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