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沉默的远山》导演编剧汇聚新浪 |
导演郑克洪 |
编剧程青松 |
| |
| | |
新浪娱乐讯 27日17时导演郑克洪编剧程青松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和网友畅谈电影《沉默的远山》,以下为此次聊天实录: 视频:导演郑克洪编剧程青松聊《沉默的远山》
主持人:欢迎各位准时守候在新浪嘉宾聊天室的网友朋友,我是主持人赵宁,今天有请导演郑克洪和编剧程青松跟大家共同聊聊《沉默的远山》,欢迎二位的到来。早就听说电影创作中有一个黄金搭档,今天终于看到二位了。
郑克洪:谢谢。
主持人:对于这个称呼你们有什么感觉?
郑克洪:合作了很多期,创作观念都很一致,原来还有一个制片人李馨雨,三个人是铁三角。
主持人:说到《沉默的远山》,很多网友已经在留言版上留下问题,其中一个网友的留言我印象非常深刻。
网友:这部片子我看了两次,我两次都走进电影院,特别的感动,请主持人帮我转达对导演和编剧的敬意。
《沉默的远山》讲述周国知的真实故事
主持人: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真人真事,为什么影片的名字没有用周国知这个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因为这个名字可能更点题和明白呢?
郑克洪:我们跟编剧商量,创作的部分是很重的,依据生活的真实,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素材,是有限的,真的成为一部电影,艺术创作这一块量就很大。片名他这个名字不能完全涵盖的,我觉得用《沉默的远山》更诗意,涵盖的信息量更大一些,大家更能接受一些。
主持人:《沉默的远山》这个名字除了表达一种意境之外,有一种很深刻的含义在里面吗?
郑克洪:还是从含义这个方面,编剧讲一讲。
程青松:主要是主人公生活的地区是山,没有平原,那个地方的人是非常的沉默,是很少说话的,你去很偏远的乡下,发现那些人是不太会发达的,像安静的一座一座山一样,其实是他们一种人格形象,和他们人生的态度来决定了这个片名,最后叫《沉默的远山》。
国内华表奖海外最佳影片 国内国外均获认可
主持人:这部片子,现在获得了很多大奖,比如说像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的组委会大奖,还有华表奖,以及哥伦比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很多人都说华表奖是政府奖,同时又得到了国际奖,既得到了中国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海外专家的青睐,两位主创人员来聊一聊,这是为什么,打动了他们的原因在哪里?
郑克洪: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就是说你能不能走向国际就看一个作品的,就是说你表现的东西,作为电影本体的东西能不能得到一种国际化的认同,如果说你的作品表现的是人类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人类理想主义生活中最高的精神层面的人类的应该追求的东西。你在表现这种东西,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我想都能接受,因为人性你表现的是人性层面的一个东西。那么作为电影这门艺术,本身也就没有国界,也没有民族的划分。电影从它的诞生以来,成为沟通人类的这么一个纽带,这个工具,它是一个媒体,关键你表现的东西是得到了人类共同的这么一种认同的价值点。我觉得可能就是成功的一个因素。
主持人:从编剧的角度来说,你觉得这个故事首先打动了你自己,才能够让你有一个激情去创作。
网友:我看过部影片之后,有报道说这个主创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有一种家乡情结在里面,是这样吗?
程青松:对,故事发生在湖北的恩施,导演是湖北人,我在重庆,重庆跟恩施就一山之隔,我们说的语言和生活方式都是很相似的,生长那个环境,还有长江三峡,有长江,后面是山,我们出生的地方非常近,创作这个的时候有很多的默契。
最重要是导演说为什么在国际上得奖,人性的力量是不分国界的,还有一个是我们电影里面很强调一种乡间的伦理,乡村的人不管是政府的干部,还是一个农民,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邻居的关系一样,他们并没有那种大官和小官之间的感觉,就是在乡里,一个山上就几十个人,他们的相处就像朋友一样的伦理相处,不是某一个县长和某一个省长之间的关系,没有那种伦理,这种乡间伦理能打动人,就是帮周围人的忙,而不是说我是领导。
郑克洪:其实有这么一种依据,特别中国化的故事,几千年来就是乡间伦理的一种文化,文化进入每个人的骨髓和血液里面,大家觉得特别能接受这种方式,如果说还像过去的焦裕禄和孔繁森,他们是去关心别人,但是这是在身边,大家都是帮助人,显得特别的普通,大家特别能接受它。
区别以往主旋律影片 电影学院选择做教材
网友:编剧感觉特别年轻,导演很有人文味道。
网友:大家能不能用比较平民化的语言来谈这个电影,不要用太概念化的东西。
主持人:没有问题,我们下面聊的时候会注意这个问题。
我看了一个报道说,电影学院的院长要把《沉默的远山》作为电影学院的教材,他希望能够让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够了解到主旋律的影片其实在拍的过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演绎,跟刚才两位谈到的,区别于以前概念式的主旋律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像编剧,你在处理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就用了一些不一样的手法?
程青松:原型周国知他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也做过计划生育的干部,也帮老百姓扶贫,做的事情特别多,我们做这个题材要选择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环节。大家用通俗点的语言,做这道菜选什么材料最重要。我想可能写这个人生命中最后那段时光里面,那和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和他的儿子以及和周围的那些乡亲之间的这些关系,怎么样来把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走完,选这一段,其实我们最后升华了,写一个人生命的态度,怎么样对待死亡,这个人对待死亡,他知道生命不多,一直在忙着去做事情,就像我以前说过梅艳芳她知道生命不多,还是拼命开演唱会,就是要在舞台上。这个人其实是对生命有惶恐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主人公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哭了一场,一个英雄是不会软弱的,这个是最打动人的,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没有多长时间活了。
主持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程青松:不像以前的主旋律模式化和概念化。
郑克洪:他这么年轻离开他的妻子,离开他的儿女,离开他的生活,他当然很悲痛,他要哭,是很真实的情感的表现。
网友:我看了三次,看一次哭一次,太感人了。
郑导理论:导演按地域划分 自己归属长江电影
网友:导演在波哥大电影节的时候,说导演按地域划分,导演是长江边上的人,是不是就是长江电影,这个长江电影是怎么定义的?
郑克洪:中国过去是第几代按年龄来划分的,这种仅仅是做一个编号而已,在学术研究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想中国电影能够按地域划分在理论上更实用性,西北张艺谋;江南电影,表现江南流水小桥的,城市电影,表现城市的小调,我是这么划分的。我是这么认为,包括张民,我认为这一批是作为长江电影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实际上是表现在地域文化的特点,那就是包括我们聊天还没开始的时候谈到演员的问题,这个地方的人,他的气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从这个地方长大的,他接受的日照,肤色不一样,他走路,因为是爬山,他的腰常常是佝偻的,他的裤裆因为要爬山,所以会大一些等等。这几个演员走在一起,觉得特别好,看不出来是演员,这样他首先就接受了,地域文化折射到演员身上,我们怎么找演员,演员怎么来把握,这个尤其重要,我谈到我自己,长江领域的,当然严格意义上我们就是长江电影。它回来也就是长江电影。
主持人:刚才导演说了选角过程中非常漫长,花了很多的功夫,最后挑中了罗德元,除了有长江地域的特征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合适?
郑克洪:第一这个演员我是在北京找,把各大影院都跑遍了,拿照片看了一遍,没找到,没办法又把大腕明星看了一遍。张丰毅给我打电话,我正在健美,你看我像得了癌症的人吗,他跟我开玩笑。最后没办法,我就锁定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这个地域很接近,这几个省里面,副导演跑遍了找,也没有,最后有一个偶然的机会,重庆原滇文化的老总,小元,推荐这么一个人,我发动很多关系都找,他推荐这么一个人,照片发过来一看,我原来计划是要试镜头的,我一看照片,什么都不说了,一看他很接近,基本上就是我想象的那么这个人,他的肤色,他走路的形态,外型和气质都很好,而且很巧的是他自己曾经得过这个病,所以他把握的很好。
程青松:很多人看完片子之后,说这个人是不是原型演的,周国知已经去世了,但是大家都认为是周国知来演的。
网友:这个片子应该让城市里面的政府人员多看一下,感受一下基层公务员的生活。
选择演员还是从艺术出发 《沉默的远山》弃大腕用平民
网友:为什么没有找一个有名气的演员,即使说主演不是,是不是可以在其他的演员上选择一些,这样宣传或者是对于很多想去影院找明星的观众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当时导演是怎么想的?除了演员罗德元之外,其他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了?
郑克洪:还是要回到这个话题,比如说罗德元我选定了,或者他的妻子和女儿,找一个明星去,首先观众他有一个先入为主,这是某某明星,就不是考虑到是这个地方的人,他在生活产生一种距离,一种冷漠和距离感,这个别人为什么以为就是主人公自己来演的。别人一看这家人就是真实的这家人,就是原型的这家人,一点没有这种距离感,如果我为了一点的满足,一点的或者是商业的考虑,或者是一点娱乐的考虑,那我对我片子艺术的品格损失就会很大,我这样出来的,原生态的表现和展现,使这个片子在各种元素极度真实让你感动,感受,或者打动你,这样想。你搞一个明星在里面闹一闹,很无聊,没有什么意思。
程青松:导演的选择还是根据这个片子,之前的片子就是找的演过《卡拉是条狗》的演员,那个故事的假定性非常大,不像这个是原生态的东西,你弄一个民歌让专业歌手来唱,肯定是没有那个味道的,还是因为这个题材的原因。
郑克洪:还有一个话题忘了说,扮演他妻子,原来我们定的是李馨雨,她是96班的班长,她要跟他们走在一起根本不是一家人,她的长相和肤色,最后把她退出,换了当地非职业的女演员。
程青松:她太漂亮了。
主持人:她内涵的一些东西,流露出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
郑克洪:对。
走向国际舞台 郑导对拍摄商业片不排斥
主持人:很多人都说导演通过这部片子走向了国际化,让更多国际上的一些不管是专业的人士还是国外的观众都认识了你,接下来是不是有希望往商业电影上转一转,或者拿到更多的投资了,就可以拍更大制作的一些影片?
郑克洪:倒是有一个考虑,比如说我们这次在波哥大首都,都是有合作要拍一个片子,但是我自己的计划,最近和我们的编剧,要完成一部两部的艺术片,这种商业片的合作,或者我自己进入商业都是有可能的,也都是有计划的。一个导演,你的片子不断要有一种突破,不断要有一种变化,艺术也贵在创新,你个人不但要突破自己才行。
艺术片“船小好掉头” 生命力更旺盛
主持人:不得不说一句现实的话,艺术片在国内的电影的票房成绩一直都不理想,你们接下来再创作艺术片,包括这一部,你们在创作的时候,难道没有自己心里嘀咕一下吗?我这个出来以后,万一效果不好怎么办?
郑克洪:其实艺术片的投资不大,有一句俗话说,船小好调头。那么我这个艺术片投资不大,对自己的收费成本不是说有很大的压力。再一个电影你艺术片,一个电影的发展,就是商业一种类型就是不可能的,电影的发展要各种类型的,并驾齐驱,向前推进,总是要有一些人作出牺牲的,尤其是艺术电影。我跟青松合作那部片子《丛林无边》,一个好莱坞的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个影片的影像风格对亚洲的影像风格的转换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是英文文章翻译过来的,《丛林无边》是一个电影,《沉默的远山》也是一个电影,作为一个电影人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艺术电影你的探索,对自己对电影都是必要的。
程青松:去年是进口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第十个年头,我也做过对发行和放映市场的调查,外国大片现在的上座已经明显不如前面进来那些年,为什么?天天吃大餐,吃美味的肉食,大家会吃腻的,艺术片去年到今年在中国有一个反弹,代表片子大家非常熟悉,顾长卫的《孔雀》、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大家在看腻了大片雷同的东西,还是希望有清晰的东西看,你天天吃肉,肯定想喝小米粥。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