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30年超强纠错:“第六代”以禁为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11:07  南方周末

  “第六代”以禁为美?

  1998年,北京电影学院(blog)学生作业片《小武》在一个内陆小县城拍摄完成,主角是一个职业小偷。电影让人们看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强烈变化并不只是在北 京、上海等大城市才能见到的景观。虽然汾阳这样的县城可能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业时代,但整个社会的变化已经开始影响着这里人们的心灵,这才是最应该引人注目 的领域。

  贾樟柯是所谓“第六代”导演中最晚“出道”的,日后却成为他们当中最著名的。1999年,由于《小武》是一部未履行任何体制内程序的影片,却出国参加多个 电影节,广电总局下令禁止了贾樟柯继续拍摄电影。这一年,因为《北京杂种》私自出国参赛而与《蓝风筝》的田壮壮同一批受到禁拍处罚的张元(电影30年超强纠错:“第六代”以禁为美? blog),已经凭借《过年 回家》重新“回到地上”。

  这一代没有“第五代”的好运。毕业后他们很难在制片厂体制中获得拍片机会,因此缺乏张艺谋式成功的经济基础。王小帅被分到福建电影制片厂,积极创作剧本提 交申请,但厂里表态,大学生要锻炼五年。他从厂里出走,1993年自筹资金拍摄了《冬春的日子》;张元被分到了八一厂,因为时间的特殊性,他不愿服从分 配,成了个体导演;同在1989年毕业的娄烨,也是到1993年才作为独立导演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周末情人》。《小武》虽然名义上是学生作业,实际是经商 的亲戚给了贾樟柯30万元拍摄的。

  所以“第六代”称谓之后,“独立电影”、“地下电影”或“体制外电影”这样的词汇应运而生,一直延续到今天。体制外电影大多参加了国际电影节,这并不单纯 是文化上的考虑,更多是经济的原因。体制外电影在国内基本上不能获得任何商业回报,参加国际电影节甚至获奖,是引起国外发行商注意并且购买这些电影的惟一 途径。

  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在九十年代初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东方奇观以新的、不同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方式出现,相对现实的中国影像纳入了西方的视 野。但西方还是希望见到与他们想象相符的,与主流意识形态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影像。电影管理部门当然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因此“私自拍摄—参赛—处分”这样的 套路始终在管理部门和独立导演之间你来我往。

  国内影迷对这些“看不见的影像”趋之若鹜。看不到,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当然很多影片确实也有着出色的艺术品质,而且因为不受限地表达,它们也的确比大多数 体制内影片更接近生活的真实状态,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2000年开始流行的盗版DVD使这些影片有了“体制外”的传播方式,只要在国外正式发行过的 体制外电影,就很可能通过盗版DVD的“地下”市场流入国内。观看体制外电影也成为都市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

  2003年,广电总局颁布法令,从12月1日起,除国家重大题材、特殊题材、国家资助拍摄的影片及合拍片外,一般影片的拍摄不必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剧本,而只需提供一份1000字的剧本提纲。2004年8月10日起,电影属地审查制度开始在七省市试行。

  以“地下”形式拍摄了《站台》《任逍遥》,并参加一系列国际影展的贾樟柯,在2004年1月获得“解禁”,与上影集团合作他的新片《世界》。电影局主动 找一些年轻导演座谈,公布电影政策改革的信息,表示“希望把不愉快的一页翻过去,大家重新开始”。这些动作的背景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市场的进一步萎 缩:1980年中国人均观影约29次,到2000年仅为0.5次。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