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大片”之奋斗
2002年,“电影产业化”成为电影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所追求的目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 《英雄》就是民营电影公司北京新画面与国家力量全面合作,力求创造市场神话的第一部“中国式大片”。《英雄》投资3100万美元,按照好莱坞的商业模式组 建了豪华的演职阵容。在公映之前,片方对剧情、剧照严格保密,拍摄期间只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采访,上了该刊封面。在深圳的超前点映为防止盗摄, 采用实名制购票,入场查验身份证,并设立安检措施,连手机都不得带入影院。经过媒体报道,这都成了国人闻所未闻的噱头。
影片公映后,媒体上形成争议,尤其是影片结尾的处理,骂声不少。但最终《英雄》创造了2.5亿内地票房的纪录。过去国内市场几乎是国产电影惟一的市场,而 《英雄》早在公映前8个月就以“不低于1500万美金的价格”,把北美和意大利等地的发行权卖给了美国米拉麦克斯电影发行公司。
时隔两年多,在2004年8月底,《英雄》才在北美市场上映,当周夺得票房冠军。美国《纽约时报》却捅出“内幕”:早买下发行权却迟迟“不作为”的米拉麦 克斯公司在这个时候公映,是因为母公司迪士尼自掏腰包为影片的发行埋了单;而迪士尼这么“慷慨”,是因为在《英雄》的发行上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事关他们 正在香港建设的主题公园,怠慢不得。中国电影积极介入国际市场的运作,这应当是第一步。
美国《综艺》杂志专栏作家彼得·巴特在评论《变革中国的“英雄”》里说:“张艺谋承认自己电影的主题坚定地避开了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并非仅是应对国家的审查,也是为身后的投资者小心谨慎。”
从2003年开始,各大城市开始陆续建设现代化的多厅电影院。同时电影票价高涨,一些“大片”的首轮票价甚至到了80元。在DVD家庭观影已成习惯的时 代,怎样把观众拉进花费不菲的电影院更是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讲求大场面、大效果,非大银幕观看不能感受其震撼的“中国式大片”成了惟一的药方。
张艺谋继续拍摄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拍了《无极》(blog),早被群众冠以“贺岁片导演”称号的冯小刚也暂别轻喜剧路线,执导了中国古装版“ 哈姆雷特”《夜宴》。国家积极支援,从档期上为这类影片提供便利,避免进口大片的直接竞争。国产电影在票房上,逐渐从媲美进口大片,到彻底超过进口大片。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