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副总编李多钰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引题)专访《新京报》副总编、“中国电影百年”总策划李多钰:
(主题)论坛表达了我们对电影节的支持
[观点]
《新京报》副总编李多钰:“论坛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在论坛之外,策划这次活动和我们的”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有关,因为那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属于上海。我们希望可此借此看到上海电影的今昔对比。然后再把这个活动以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更为大众化的方式让读者易于接受,让普通的读者可以感觉到电影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
[对话]
新京报:《新京报》从2004年开始推出“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用一年的时间来缅怀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李多钰:《新京报》对电影的关注从创刊就开始了。
我们陆续策划过一些颇为“悲壮”的专题,像“韩国电影百年启示录”、像“香港电影北上”等等,甚至有些视死如归的感觉。包括倾注大量心血制作的《中国电影加速度》都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反响,我们期待能够通过我们的这些专题,真正可以有人动起来,为中国电影做些事情,于是,我们又策划了这个“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
新京报:有些电影史学界的专家也很关注这个版面,认为在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除了“官修电影史”、“学术界修电影史”,纸媒介的“民间修史”非常有意义,您认为呢?
李多钰:中国电影本着电影自身规律发展的时间很短,和世界电影的真实发展历程是割裂的。为中国电影修史的人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做这个工作,有些纰漏被岁月掩盖,有些则被人为地摒弃了。《新京报》策划的“中国电影百年”这个专题,最初并未考虑过修史,而是想做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将中国电影历史上最辉煌的东西重新呈现给读者。我想如果民间真的可以形成一股力量重新修订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其中的秘密会让人惊奇。
新京报:这次由《新京报》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电影论坛可以说是一次“中国电影百年”专题报道的峰会,为什么会起名叫“昨天与今天的对话”呢?
李多钰:中国电影的辉煌在上海,虽然那已经是相当久远的事情,但是今天的上海依然有很好的观影基础,也肯于缅怀过去。目前上海拥有中国惟一的国际A级电影节,我们都有义务把它办得更好。我们欣喜地在今年的电影节上看到了贾樟柯、王小帅这些中国年轻导演的身影。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节的支持还不够,所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论坛为上海电影、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做一点事情。
新京报:《新京报》用大量篇幅报道此次论坛并寻访上海老影人应该说也是在创立和尝试一种崭新的宣传方式,您对这一点怎么看?
李多钰:论坛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在论坛之外,策划这次活动和我们的“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有关,因为那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属于上海。我们希望可以借此看到上海电影的今昔对比。然后再把这个活动以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更为大众化的方式让读者易于接受,让普通的读者可以感觉到电影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本报记者张文伯
内容由《新京报》独家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