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70人团队打造,上妆卸妆9小时
版本:电影《大闹天宫3D》
形象:身披红袍战甲,肩扛金箍棒,脚踏天宫黄金巨龙柱,顽皮傲气,“超级英雄”的猴貌盖过演员人相
晨报记者 彭骥
渊源:18年前穿黄袍耍棍法
奇幻电影《大闹天宫3D》取材自《西游记》小说前八回,讲述孙悟空修成七十二变,决心要成为神仙,但因青梅竹马的好友九尾狐被杀害及误交牛魔王,而展开连场仙魔大战。影片集合中西技术,启用《指环王》三部曲的维塔工作室团队等好莱坞公司,2010年开机,今年1月31日上映,首次在大银幕上正面实现“大闹天宫”真人化。
甄子丹自称有一个“孙悟空的梦”。早在1996年,在《铁马骝2》里,甄子丹便饰演了隐姓埋名的“铁猴子”,勾脸穿黄袍,耍棍法,开场是折子戏“十八罗汉斗悟空”。18年后,甄子丹鼓起勇气穿上金盔金甲,上演“变形记”,大玩绿幕前的无实物表演,成了“3D真人孙悟空”第一人。
故事:5人合力披上仿真肌肉装
甄子丹介绍,孙悟空家喻户晓,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为了这次拍片,他研究了六小龄童、周星驰以及国外电影的猴子形象,“大家一说孙悟空就都会想到六小龄童。我太太在国外长大,可从小我岳父就给她买电视剧《西游记》看,所以我决定拍3D版后,每天去研究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的所有细节。其次就是研究这几年比较成功的例子,比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演法,我相信周星驰当时也是看了六小龄童的表演,又加了自己的想法。还有西方国家的猴子角色,我也会作参考,老外多数会演成一个猩猩、甚至是猿,《人猿星球》是最近比较成功的一部。”
不仅如此,甄子丹还跑去动物园观察猴子的动态,看不同猴子的眼神、表情、四肢等身体语言。其次,在表情方面,甄子丹向儿子取经,“演戏还是要体现角色心理变化的层次感。一开始孙悟空是石猴,比较单纯,然后他慢慢向‘人’的方向成长变化,心理状态就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复杂。有一天我在家就想,怎么去演单纯的猴子阶段呢?我看到小儿子在沙发上玩,从一个沙发跳到另一个,好开心、好随意的,然后居然还很豪迈,因为他是不自觉投放出来的。我就和自己说,孙悟空一开始就应该是这个心态,像个小孩,包括小孩看人的眼神也很单纯,有点笨笨的,我就去学小儿子。”表演时,甄子丹认为“只要找到兽性与人性的平衡点就很成功了”,“有些地方不是像周星驰那样颠覆,而是在原著基础上根据孙悟空的性格添加了很多有趣的情节。”
甄子丹称,3D版真人孙悟空,比较甄子丹的部分主要是功夫,“猴子很灵活,齐天大圣武功高强,这方面我肯定是强项。但如何将我的武功和猴子结合在一起?武术方面也有猴拳,但怎么把猴拳、现代搏击等甄子丹有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我要塑造的关键。”最终,真人3D版孙悟空,身披红袍战甲,肩扛金箍棒,脚踏天宫黄金巨龙柱,顽皮傲气,就像蜘蛛侠、蝙蝠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动物相貌盖过演员人相。
造型上,甄子丹特别介绍了自己在特效化妆上遭受的“罪”。片方特邀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特效总监ShuanSmith及其70人好莱坞团队,全程负责特效化妆,制作了影片中猴王的十几套装束,包括灵猴出世、拜师学艺、闹龙宫取神针、花果山称王、弼马温等,而孙悟空的形象在制作了20多个模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整个拍摄期,甄子丹光是化妆、卸妆的时间就累积有1000多个小时,有戏拍时每天几乎化妆5小时、卸妆4小时,“变脸”美猴王的上妆工序多达25道,包含脸部表情扫描、全身翻模、穿仿真肌肉装、毛发及妆容整理、穿美猴王战甲、戴雉羽花翎等环节,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没人能看出孙悟空是甄子丹演的。其中,猴王出世时身着的仿真肌肉紧身衣,需5人合力,通过滑石粉、润滑油的帮助才能穿上身,“吞咽和呼吸都困难,比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还要痛苦。按摩师每两小时要帮我按摩,不然手臂肌肉都要麻掉,拍完脱下被汗水浸透的肌肉衣简直像扒了一层皮。”
甄子丹还吐槽:“那个妆很难控制表情,做所有动作的力度都和上妆前有所不同,需要慢慢去调校适应。开始拍摄的前两三个礼拜,我都是在适应阶段。上妆之后,穿着漂亮有质感又很厚重的盔甲,在整个演戏过程里都要精神集中保持兴奋状态,从身体到眼神都需要瞬间的爆发力,各种心理、身体负担挑战性很大。”
观点:科技不能凌驾表演之上
在甄子丹心目中,孙悟空是中国的超人,“外国人也都知道他。”谈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变,甄子丹强调,新时代的孙悟空,不仅看京剧的老一派喜欢,年轻人也得喜欢才好,“他的能力是超级的,但他就是一个小孩子。他很单纯朴素,他其实要求不高——友情、信任、师父给的爱。同时他有正义感,英雄一定要有正能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邪恶的东西。比如,因为牛魔王的操控,孙悟空也会有走火入魔的时候,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英雄成长的一部分。”
同时,他认为现在中国电影的资金、技巧都达到了一定水准,3D特效的融入,可以有更大空间来表达想象力,但千万不要让高科技凌驾于表演之上,“科技永远没办法代替演员本身的表演,除非是那种观众完全不需要看演员表演的电影。现在大家也讨论说未来会有虚拟演员的出现,但我觉得我这辈子应该不会看到了。”
[典故]
孙悟空形象起源“三说”
晨报记者彭骥报道
针对孙悟空的形象起源,很多文人和历史学家有过争论,鲁迅、胡适等都曾为此大打笔仗。其形象起源主要集中为三种说法。
其一,本土说,指由无支祁演变而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后者面貌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大禹治淮水时跳出来作怪,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
其二,外来说,指来自印度。胡适曾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神猴哈奴曼助罗摩夺回被人掳去的妻子,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
其三,混血说,指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 《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