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专题】人物志Vol.52徐峥:中国人害怕面对真实,想用电影治愈社会
和徐峥[微博]聊天,他总会提到三个概念:类型片、故事性、治愈系。
不管是获得12亿票房的《泰囧》,还是即将公映的《催眠大师》,都有着这三个元素。只不过从公路喜剧变成了心理悬疑,好像从晚间八点档切换到了子时午夜场,呈现了两种极致。不变的是故事一如既往地精雕细刻,每一句台词都不放过。正如徐峥代言的汽车广告里的台词,“重视细节!”
除此之外就是电影的调子,不管之前怎么样,一定要有“治愈性”结尾,观众从影院带走的是感动或者感慨,而不是糟心事。
“要不然没必要去看电影,直接看《法制进行时》就可以了,这些素材太多了,任何一部拍出来都不得了。”
现在的徐峥身份越来越难界定,制片人、导演、演员角色的转换,放在他身上毫无违和感。他以演员的身份加盟《催眠大师》,随后又当上了电影的监制,到了上映前又开始贡献营销创意,预告片灵感,万达院线在愚人节放映《催眠大师》片头整蛊观众,就是他的点子。
做监制是为了更大权力吗,不,徐峥只是认为中国缺少好的制片人,他自己清楚导演和制片应该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但是在现场电影市场的乱象中,他不得不全力投入。
反讽的是,拍《泰囧》前的徐峥只是个导演新手,大制片人完全看不上他。而《泰囧》之后,徐峥发现其实自己就是那个所谓的“大制片人”,水平一般的反而不入眼了。
现在徐峥最想做的还是“偏重于轻松幽默,有人生味道,清新的小喜剧”,但是在《催眠大师》《港囧》之后,他有更大的野心,用电影的治愈功能,尝试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聊到了一部电影,乔治克鲁尼的《在云端》,经济危机时,这部电影的小小幽默,安抚了很多痛苦的心灵。
徐峥说,“我就想做这样的电影。”
监制、主编:陈弋弋
副主编:钱德勒
采访、主笔:王玉年
编辑:梵一 设计:猫猫杰
摄影:郑福德
争论之下电影最大 比起导演更愿做制片人
“看到编剧和演员在争执,我觉得对作品要有尊重的态度,在尊重的原则下,才是你自己的权力。
徐峥喜欢制片人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囧》成功是因为我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导演,更多的是把自己设定制片人。”
他不大看得惯行业内对于权利的争论,任何争论和作品相比,都不足为道。
徐峥太忙了,她的宣传不止一次感慨:“今天在这里做完访问,下午见人谈事儿,晚上坐飞机录《天天向上》,回来就是电影首映和北京电影节闭幕红毯……”接下来还有自己导演的《港囧》,《催眠大师》续集《记忆大师》也在筹备,10月份和黄渤[微博]主演的宁浩新片《心花路放》公映,还有其他计划暂时不能透露……
是什么让他变得忙碌?12亿票房的成功带给他信心的同时,提高了行业对徐峥的信心,他的声音得到重视,这也逼他走上了快车道。
如果这个行业能多几个徐峥,也许会再好一点,他也不会那么忙。
王玉年:你除了是《催眠大师》的主演之外还是监制,不但参与前期的拍摄,在后期的制作和营销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对这个电影有这么大的兴趣呢?
徐峥:因为我本身也算是一个影迷,也很愿意看类型片,除了喜剧以外的其他的类型我也喜欢。像这个类型,就是心理、悬疑、推理,喜好这类电影更可以证明自己是资深影迷。像《盗梦空间》、《源代码》,好像带有烧脑的成份,你要在整个观影过程当中,不断去探寻这个故事结尾,给出一个意外的答案,这样一种观影体验,我自己本身也是很喜欢的。如果没有拍喜剧,没有因为喜剧被大家认识的话,我会更喜欢这一类电影。
王玉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催眠大师》的监制呢?
徐峥:一开始就跟导演这样来商定的,因为看完剧本以后,我也挺喜欢,关于剧本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和想法。大部分的工作,其实还是导演来做,特别是关于创作方面的,但是在整个拍摄的过程当中,我和导演,还有编剧在一起研究剧情,几乎每天白天像上班一样,因为这个戏都是夜戏,晚上就去拍了。
王玉年:最大的调整体现在哪里?
徐峥:台词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虽然在拍一个所谓的烧脑电影,但是其实我自己没有那么高的智商。我觉得有非常高智商的观众,能把脉络梳理得特别清楚,我以前看到过影迷拆解《色戒》里面的麻将戏,这个人打的什么牌(意味着什么),我觉得一定是一格一格地在分析。我觉得那样的影迷真的高智商,而我自己在这方便挺笨的。但是因为我这样,我就必须逼着导演跟我说,你把这个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把我当做很普通的观众,第一层故事、第二层、第三层……
希望可以把所有观众拉到同样一个观影感受里面,为什么要这样讲这个故事,我们想表达什么。所以在这方面,就逼着导演帮助我搞清楚剧情,也是让他们自己面对更多问题。
王玉年: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让你这么全力投入吧?
徐峥:其实我们拍每一部电影都是全力来做的,只是以前还不具备那么多的话语权,现在我觉得正好是借着之前很幸运的这个事……我觉得我可以为一部电影贡献更多,这个还挺幸运的。
王玉年:《泰囧》的12亿票房,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自信吗?
徐峥:其实是别人对我的信心,他们考虑我意见的时候,会有一种信任感。当然这种信任感,在专业的团队来说,都不是盲目的,他们也会考量我的意见,有的时候甚至有人反对我的意见,但是对的地方,大家接受起来会更快一些。
事实上在之前很多工作里面,我们都是以这种方式在工作的,尽量为剧本去出谋划策,去出点子。我觉得好的作品,本身应该具有某种水准,作为演员演得再好,逻辑或者剧情不对,不调整剧本是不行的。
当我看到网络上编剧和演员在争执的时候,我觉得在我们这个环境里面,有很多的不公正,那是源于体系的不完善。可能有很多创作者在之前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我觉得从创作这个角度来讲,还是应该把作品放在第一位。大家对这个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得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或者尊重的态度,在这个尊重的原则下面,其次才是你自己的权力。
王玉年:参与电影营销多了,有没有更多的心得?
徐峥:等到我自己拍电影以后,我才发现中国缺少好的制片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囧》成功是因为我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导演,更多的是把自己设定制片人。项目最开始的时候,要拍什么类型、什么题材,其实我的制片人工作,已经开始展开了。在后面参与预告片的剪辑,确定定位,寻找卖点,进行推广,这都是制片人的工作。
我不是通常意义上剧组里面的制片主任,而是创作型的制片人。我也懂导演,也懂戏剧,也懂表演,也懂应该跟什么样的演员合作。所以我一直说,从技术层面来讲,我完全是一个导演新手,但是从制片人角度来讲,我不认为自己刚刚做。之前很多片子我都有观察,我明明觉得,在现场拍得挺有意思,挺好呀,为什么最后宣传成这个样子呢?那个时候,我是有很多心得的。现在比如说做监制也好,或者是什么也好,是把我这方面的心得多贡献出来一些。
王玉年:其实按照道理来讲,在一个电影里,制片人和导演应该是独立的。
徐峥:对。
王玉年:是不是因为好的制片很少,才有你的困惑。
徐峥:我知道有很好的制片人,我那个时候刚拍的时候还找不到他们,或者说我没有资格找到他们,我只能承担。以后不排除请好的制片人来给我做,但是我也觉得自己是好的制片人,我也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可以以纯粹一个制片人的身份,去寻找导演来合作,寻找很多年轻的更专业的,比我更专业的导演,但是我以制片人的身份跟他谈合作,我觉得这样也是可以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