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首映 文艺范儿太重叫好不叫座

2012年11月14日17:38  上海青年报
  《一次别离》剧照。   《一次别离》剧照。

  本报讯 记者 杨汶 荣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3项国际大奖的伊朗影片《一次别离》几改档期,终于于昨日登陆国内影院。这部姗姗来迟的影片虽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但记者昨日从院线获悉,《一次别离》在影院的排片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上座率也平平,究其原因,莫过于引进太晚、文艺范儿太重。

  不少人担心,这部影片是否会和之前引进国内的国际获奖片一样,陷入“院线几日游”的窘境。

  获奖多,口碑几近“无差评”

  不拼视听、不打特效、不走大制作路线,《一次别离》用最质朴真实的镜头拍摄最平凡但情节紧张的故事。伊朗导演用其一贯擅长的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将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带入到电影中,以小见大折射出社会复杂百态。

  在不少影迷心目中,《一次别离》是“神作”的代名词,自去年开始,《一次别离》一路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银熊奖、亚洲电影大奖并成功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桂冠,所到之处盛誉一片,囊括各类奖项43个。而它的口碑更是好到几近“无差评”,该片在世界著名媒体的综评高达93分。

  内地方面,在汇集各类前沿影评人和影迷的豆瓣网上,想看人数达到34611人,评分为豆瓣电影史上最高分。而时光网总评分为8.6,稳坐高分榜首。很多网友打分将该片列入“人生必看的十部电影”。

  排片不佳,很多影迷已在网上看过

  虽然《一次别离》奖项多、口碑好,但其昨日在内地公映却并不被市场看好。记者昨日调查发现,《一次别离》的排片情况不太理想,沪上42家影院安排114场次,并且黄金时间段的场次非常少,这比起最近大热的香港电影《寒战》的80家影院834场可谓小巫见大巫。此外,影片的上座率也不太理想。

  或许是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早在影片放映前,片方就曾直言:“盈利不是我们引进的目的,希望能把好的电影带给更多观众。”但这样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在中国遇冷难免还是令人揪心,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引进太晚。

  据悉,《一次别离》今年年初在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外语片奖,到昨日在中国公映,已经过去大半年的时间。“网上早就有了,很多观众都已经看过了。”万达影城的一名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昨日,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鹤沪也向记者表示:“凡是国际上拿大奖的影片票房都不是很好。”吴鹤沪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商业价值不被看好,“那些商业价值不太高的文艺片要进入中国,只能作为批片被中国公司买断。”但这过程中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查报批,结果就错过了最佳时期。

  》链接

  中国的“一次别离”在哪?《一次别离》引发国内影人思考

  没有大腕影星,没有特效制作,《一次别离》这部投资成本仅30万美元的电影,用人性的温度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命门,这仿佛给了怨天尤人的中国电影一记响亮的耳光。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拍出“中国的《一次别离》”?

  影星姚晨在微博中表示:“每回看完国外的好电影,心情都甚为复杂。今日友人安慰:不必难过,《蝙蝠侠》这种电影,全世界也就美国能拍出来,毕竟他们拥有最顶尖的技术。看《一次别离》这种电影才需要难过,那本是我们能做到的,却做不到。”

  昨日,导演王小帅也在微博中为《一次别离》喝彩:“和发行方毫不认识,但就是要再次为这部片子能进中国影线喝彩!如果观众能静静欣赏,并且它能取得好票房就是大幸。万一还是那样也为敢于引进的发行方喝彩。希望以后多点这样顶级优秀片进入观众视野。”

  可以说,在这个泛技术化时代,《一次别离》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反思。并用事实告诉我们:人性远比技术重要,真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才是电影生命之源。而这其中的温情与感动,正是不少中国电影现在所缺失的。

(责编: Lorring)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