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这部戏是国联和台制厂合作的,戏里的大场面,还调度了军队来协助拍摄。
对李翰祥导演来说,《西施》有点像是赌桌上的最后一注。开始时明明牌面上是副王牌——刚开拍时大老板陆运涛到台湾参加亚洲影展,声势浩大;李导演也准备大展鸿图,开演员训练班,还召集了所有的编剧谈剧本、谈计划,前途一片光明。没想到那场空难,一下子把国联的财路给切断了,虽然《西施》勉强还是拍了,而且票房成绩也还可以,但是花
费了太多的钱,国联的经济整个跨了下来。
“我还记得那段时间公司的气氛糟透了,每天在轧三点半(每天在三点半前去银行还债),三点半一过,大家就松了口气,编剧就又开始谈剧本了。国联那四年,整天就在为钱。”江青很感慨地话当年,“李导演拍过那么多戏,我觉得他拍得最好的,是国联最后的那部《喜怒哀乐》。当时国联经济已经见底了,胡金铨导演、李行导演、白景瑞导演就拔刀相助,我们演员也是象征性地一人拿一元片酬,我演的是李导演导的《乐》,没有经费了,他反而把心思花在戏里了,这戏一气呵成,虽然是个小品,却非常有味道。”
小青突然感叹万千:“这次李行导演请我吃饭,《喜怒哀乐》四个导演,现在就只剩下《哀》的李行导演了,其余三个在一年里全都走了……”
我不想气氛那么低沉,把话题转回到谈李导演的戏,“最喜欢的,还数李翰祥导演的《冬暖》。”
“《冬暖》的确好,可惜不卖钱,不然的话,李导演可能会走这条路,”江青有些为命运作弄人而感叹,“实际上当初离开邵氏时,他满怀希望,不想再被商业来左右他的作品,但是他没想到自己出来创业,经济压力令他喘不过气来。回首看,李导演是绝对不合适做老板的,他是个性情中人,然而做了老板,就潇洒不起来了。像他这样的个性,就为了过三点半那一关,连厕纸用多用少也要过问了,那让他做错了很多事,也得罪了不少人。”
“但是,”李导演的这位爱将,还不得不为这位国宝级的导演讲两句公道话。“不管怎么说,李导演到台湾办国联,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对台湾电影的功劳是不可否定的,他培养了无数幕前幕后的新人,国联当时也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宋存寿导演的《破晓时分》。很奇怪今年‘金马四十’居然没请小宋,说是没得奖,可见、不一定得奖就是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