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两部电视片《我在北京》、《北京欢庆国庆》,近日选择了一个世界级的媒体开始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两部分别在亚洲、南亚、欧洲、拉丁美洲四个时区每小时播出一次,“总计116次”。值得指出的是,被特邀“参与策划、制作”的一位导演,恰恰是一向被爱国批评家指责“靠丑化中国人来取悦外国评委”的张艺谋。
80年代中期,当逐步开放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在各种
国际电影节上相继获奖。但是长期以来,张艺谋的获奖影片在国内却一直被打入冷宫,遭到所谓主流舆论痛心疾首的指责,自然这些非主流的作品均被排斥在国内颁奖的范畴之外。尽管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但终归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内各电影节组委会的漠视和爱国批评家措辞激烈地抨击,使张艺谋得不到因拍摄《红河谷》和《孔繁森》而成为著名导演的冯小宁与陈国星在国内电影节上享有的最高待遇。
不过,这些并未颠倒第五代导演群体在电影人与观众心中的泾渭分明的位置。虽然张艺谋以后的作品如《幸福时光》一类呈下滑趋势,遭到观众冷遇,但在视野愈加开放的观众心目中,张艺谋在中国导演的首席位置依然不可撼动。
没有“献礼片”的光荣记录、却背了多年“崇洋媚外”恶名的张艺谋,只是当“申奥”成功那一刻,其声誉才得以平反昭雪。在莫斯科,他执导的介绍中国的短片在100余名奥委会委员面前“大放异彩”。先前因缺乏自信而请洋人备用的内容相同的短片最终没有派上用场,当然不是咱们自己不想靠洋人的杰作与国际接轨,而是洋人自惭形秽,看到了张艺谋的作品,自觉地收回了同样精心制作的“备份”。
借着中国得到世界尊重的东风,张艺谋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已经恢复自信的国内同胞所承认。“张艺谋”从此也不再是媒体比较禁忌的字眼,渐渐地被纳入擅长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主流导演的队列。如今,当祖国需要向世界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成就以及北京市民欢度节日、情系奥运的“精神风貌”时,张艺谋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通过CNN国际频道向全球观众展现,这肯定不是一般只能在国内获奖的导演们力所能及的,它必须具备国际的视角和开放的襟怀。而张艺谋则是不可多得的候选人!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承受心理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正如第二次申奥一样,我们对于成功或失利的两种结局已经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样,对于一个能够被国际认可的导演,不能因为他表现了中国人的某个生活侧面就责难他“卖国求荣”,当然,也不必因为张艺谋此番的“给中国人露脸”,从此浅薄地动辄便给他贴上一张“为国争光”的标签。(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