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圣诞节,不过是“神圣地‘血拼’(血拼,shopping的港译)”。打着基督的名义大肆消费或大肆宣传消费,这个主意好得很,可以没有负疚感地浪费自己和他人金钱,快感仅次于依法犯罪。
宣传消费(或者说宣传浪费)等于宣传犯罪?决不,在商业社会里,消费是至大美德,给奖章都嫌委屈,哪里有什么罪?消费之于社会,小到拉动GDP,大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是一等一的大事,据说当年咱们就是因为不消费,白“招”来了一场鸦片战争,洋人急得把园子都烧了,非要和咱自由贸易。据说洋人当年打出的旗号也相当的神圣响亮,叫“上帝的归上帝,SB的归SB!”SB,神圣的英国人(Sacred British)是也。
现在全世界都紧盯着我们13亿人的钱袋,圣诞节更是在“节”难逃,到处都是诱人购物的陷阱,勾引我们买各种各样精美而无用的东西:顶部镶有Clou de Selle马靴饰钉的Hermes镀银筷子(夹根草能变菜?),打着since 1755的VACHERON CONSTANTIN(江诗丹顿)新款腕表(能让时间倒流?),Loewe推出的新Senda系列手袋(能把纸巾变钞票?)......以及各种各样收之可喜弃之可惜放之占地方的公仔。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对大人来说在于不断提醒人们“活着就是浪费”,而对于儿童,早在1972年,《花生漫画》里以尖锐和坦率闻名的查理.布朗的小妹妹莎丽.布朗已经挑明:“圣诞节就是索取,圣诞节就是索取你能索取的一切,因为索取是好的!”
鉴于圣诞节的购物恶名,前两天美国有一间教堂号召大家“哈里路亚,我们不购物”,据说牧师领着一个合唱团一家一家店铺走,劝告大家“我们不要用消费的方式赞美主”,结果是不仅收效甚微,还招来了警察。为什么招来警察?还是那句话:“上帝的归上帝,SB的归SB”,只不过这一回“SB”从“神圣的英国人”变成“神圣的商业”(Sacred Business)。难怪乎“SB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窦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