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家庭总是吵吵骂骂,惟一让我安心的地方,就是电影院。在那漆黑的光影世界里,我找到了欢欣和慰藉,也找到了清静的自我世界。从此,我便是个电影狂热门徒,一天看五套电影也不厌倦,我想,大概我是借此逃避外边的世界吧!
后来,当我进入了电影行业,便发觉很多电影人的童年其实不快乐的居多。本地导演我不方便提及,但外国的导演如波兰斯基,他的童年就是在痛苦中度过。
波兰斯基,一九三三年生于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画家。一九三七年法国兴起排犹浪潮,三岁的他随父搬回波兰克拉科夫,怎料二次大战爆发后,德军侵占波兰,父母和叔叔先后被抓到集中营,父亲把八岁的他推进了夹墙里,才使他逃过被抓。
父亲和叔叔在集中营幸免于难,但怀着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毒气室。后来波兰斯基设法逃出了犹太区,在波兰乡村流浪,得到善良的天主教农民帮助,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捕。这位在欧洲各地流浪的战地孤儿,人生观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他成为了狂热电影迷,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感到光影的梦幻世界才是给到他惟一的安慰和庇护。
波兰斯基一向以怪异的气氛和惊悚享誉世界,作品如:《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怪房客》(The Talent)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等,他戏里的人物全都是诡异阴沉,不知是人还是魔,这种有别于其他导演的影像世界,与成为大屠杀幸存者的他,相信有着莫大关系。
有很多记者都喜欢问我的戏,为何总是在描述人性的阴暗面?我总是回答,我不是刻意地在挖掘这方面的事情,而是我本来就看到这方面的事情,我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的。后来,我渐渐明白,原来我的黑暗世界,早就在童年时定了格。罗志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