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弥散专栏专题 >正文

弥散:电影音乐,短兵相接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1:48 新浪娱乐

  礼炮满天

  12月1号,由陈可辛执导的歌舞电影《如果·爱》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值得关注的是,在此13天前,这部电影的原声专辑提前发行。专辑中的12首歌曲由张学友金城武周迅池珍熙4位明星主演来演唱,制作班底则云集了两岸三地诸位著名音乐人。负责发行的百代公司表示,这是张等同电影、旗舰级别的电影原声带,它将在整个华语音乐市场上
“大放光芒”。

  陈凯歌《无极》来势更是空前凶猛。该片音乐制作人为德国作曲家克劳斯·巴代特(Kluse Badelt),他曾为《角斗士》《珍珠港》、《时间机器》、《加勒比海盗》《碟中谍2》等好莱坞影片配乐,作品多次获得好莱坞最佳音乐提名。巴代特以往为影片配乐不会超过80分钟,然而这次,他却破天荒地为《无极》创作了长达2个小时的音乐。他信心十足地说:“《无极》的音乐水准高于我所合作过的所有好莱坞影片,它超越了东西方的传统概念。”

  前不久,曾为《星球大战》、《指环王》等影片演奏电影音乐的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做过两场表演,他们的压轴戏,并不是好莱坞的电影音乐,而是《无极》的。据悉,《无极》在本月下旬公映期间还会将举办一场主题音乐会。如此一来,单单《无极》的音乐部分,就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夜宴》开拍并没多久,但关于其电影音乐的消息却早早地放了出来。欲以此片打入国际市场的小刚,请来了已跻身为世界顶级作曲家的谭盾。在谈到主题曲《越人歌》时,冯小刚说:“这首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源于《诗经》,这两句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一个人如果懂了这首歌,这个人就不会寂寞。” 谭盾则向媒体表示,《夜宴》的剧本本身就有音乐。他还透露了自己为该片创作音乐时独特的创意和演奏方式:用石头和鼓创作了一首舞曲《胡旋舞》,并用不同的纸制音乐装置录音采样,制作“纸乐”。

  电影音乐成了这三部影片的重头戏。它甚至不再依附电影,成为了与电影平起平坐的独立体。可称之为一记礼炮,为影片之后规模浩大的宣传先开一个绚烂的头。横向来说,它则是“比武”的一项。

  但绚烂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已发行的《如果·爱》电影原声专辑就遭到了某位乐评人的批评,他撰文表示:这是一张强摆明星阵的低水平专辑,与国外歌舞剧相比差距很大。金城武的歌声让人不敢恭维,池珍熙糟糕的中文发音则根本听不清楚。一张电影原声里居然没有一首背景音乐,让人匪夷所思。学者张柠则认为,这部电影原声并不看重电影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它的卖点不在音乐,而是在明星上。当记者电话询问陈可辛对批评观点的看法时,他表示自己目前要做的是去四处宣传《如果·爱》,无暇顾及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中国导演一个个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我们的音乐制作人少有能同往的。每年推出的电影原声专辑中优秀的寥寥无几,而更多的电影,不但没有原声,音乐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够深。记者就今年早些时候推出并颇受关注的《孔雀》《青红》两部影片随机调查了15个人,有7人表示看过这两部影片,但其中仅有1人表示只对《孔雀》中的手风琴留有些印象。

  症结所在

  作曲家、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对中国电影音乐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他说,电影原声中并非必需歌曲,《金色池塘》、《走出非洲》、《与狼共舞》、《战争启示录》等经典电影的原声中就没有原创歌曲,但音乐非常好听。在西方,电影原声音乐就是纯的音乐,有歌曲的则是专辑唱片。而在中国,一部电影原声如果没有歌曲的话,销量至少会减少一半,电影原声专辑是靠主题曲来带动的。中国观众普遍更关注演员和故事情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支撑氛围的音乐,即使是欣赏音乐,也只停留在歌曲欣赏的程度。

  作为作曲家,王黎光曾经为《年轮》、《宰相刘罗锅》、《搭错车》《京华烟云》《天下无贼》等40多部影视作品作曲,经常会有人对他说“我知道某某电影的歌是你写的”的话,王黎光补充说,中间的音乐也是我写的。对方则会问,“啊?中间还有你写的音乐?”

  “不只是消费群体,我们的某些制片方也属于这样一个欣赏层次不够的群体,他们忽略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

  观众是市场所在,观众对电影音乐的忽视,直接降低了投资商对此投资的热情。“他们的投资理念与作曲家视实际创作有很大差距。投资商不是为了电影,而是为了电影所在的市场,要有市场就要进行商业行为。于是乎呢,他们更愿意将钱投在大牌导演和明星身上,别说音乐了,有的投资商甚至将剧本都放在第二位。在这种情况下,导演也爱莫能助。”

  “当然,一位重视电影音乐的导演,也是关键所在,”王黎光提起为《天下无贼》做配乐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就非常重视电影音乐,他给我足够的空间,我的创作热情自然就高了起来。”

  骨肉相连

  王黎光诚恳地说:“希望人们能够多关注一下电影中的纯音乐。” 他对记者讲述了音乐于电影的重要性: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导演统领下的一个群体的艺术。导演、编剧、录音、摄影、音乐、美术六大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电影就不存在。而音乐与电影更是骨肉相连。

  “首先,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其次,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对他的研究生们做过一个实验,为他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百年电影,音乐为伴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为此,各大媒体陆续做了不同角度的专题;相关丛书、DVD开始发售;一些机构发起了主题诸如“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电影百年”的投票活动;邮票公司推出了限量且高价的纪念邮册;颁奖典礼被冠以“中国电影百年精英盛会”的头号;电影周名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大型或小规模,纪念活动层出不穷,这场耀眼的秀走了整整一年,人们在丰厚的电影历史中找到了自豪感。有评论甚至认为,“戛纳电影节”正是为了向这百年历史致敬,今年才会让中国影人在展台上格外光彩地亮相。

  也有目光集中在中国的电影音乐上,准确地说,是电影歌曲。今年5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电影百年(1930-新世纪):歌曲精品荟萃》的8CD套装合集。将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典歌曲整理后,收录了《夜上海》、《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的祖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英雄赞歌》、《迎宾曲》、《黄土高坡》、《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不见不散》等共计130多首精华之作。旨在让人们关注中国电影的同时,也重温一下这些长盛不率的电影歌曲。

  “一部流芳百世的电影必然有好的故事情节,它也同样需要优秀的电影音乐与歌曲。甚至在多年后、当人们淡忘了故事本身时,听到熟悉的电影歌曲就能勾起人们对电影的回忆。或者,有人并未看过某部电影,对其主题歌曲却耳熟能详。”王黎光如是说。他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音乐史,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剪影,甚至还反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局面的流变。

  最初的20年里,中国电影均为默片。电影的配乐往往是在剧院里进行的,即在台上播放电影,台下以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是三五人的乐团演奏来活跃气氛。那时电影音乐还没有产生。

  有声电影的产生,促使电影音乐开始萌芽并发展。19世纪20年代末,电影歌曲已经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主体。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曾是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当时的电影歌曲大多是舶来品。譬如深受城市青年人喜爱、所谓“靡靡之音”的《夜上海》(电影《长相思》插曲),从气息到曲调都是效仿西方的。同样流传甚广的《工农兵联合起来》(电影《大浪淘沙》插曲),实际上是根据匈牙利民歌改编的。

  音乐随时代而改变,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作曲家所创作的电影歌曲成为主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后来被选作国歌。以电影歌曲作为国歌,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族音乐随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本土作曲家。彼时,《解放区的天》(电影《解放区的天》主题曲)、《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插曲)等等歌曲所呈现出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息感染并鼓舞了群众,它们凝集了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最热烈的氛围。

  当时的艺术作品与各种政策和运动紧密相联。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婚誓》(电影《芦笙恋歌》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电影《神秘的旅伴》插曲)等歌曲应运而生;而随着反右斗争的开始,《小燕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九九艳阳天》(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等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又引起非议,成为众矢之的;周恩来提出的“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又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祖国的花朵》、《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电影的出现,随之流传开来的是《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歌曲……

  总得说来,自建国以来的17年间,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电影音乐,民族音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却使中国影坛一片荒芜,电影音乐更是无处生根,人们纷纷投入到“红色歌曲”中。直到1973年以后,故事片才开始重新出现,影片《闪闪的红星》可谓家喻户晓,其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插曲《红星歌》、《映山红》的创作水准教之前仍旧不俗,但它们也代表了当时电影音乐的共同特征:简单化、符号化。

  10年“文革”结束后,电影音乐随电影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年轻的朋友》(电影《年轻的朋友》主题曲)、《驼铃》(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主题曲)、《知音》(电影《知音》主题曲)、《大海啊,故乡》(电影《大海在呼唤》主题曲)等大量优秀电影歌曲泉涌般出现。80年代更是原生态音乐发展的最佳时期,当时的氛围给了电影歌曲足够的市场,作曲家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自由创作的阶段。而1978年开始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的重新招生,亦为中国培养出了一群专业作曲家。

  可以看出,在这几十年里,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让人叫好的作品,这正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所在。此后,随着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电影音乐迅速且全面地发展了起来。民族音乐、电子乐、交响乐、摇滚乐等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作为背景音乐的元素与电影合为一体。新一批的电影作曲家谭盾、三宝、叶小纲、郭文景、赵季平等人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界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谭盾为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所做的配乐,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

  王黎光总结道:“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了漫长的低级形态后迅速与国际水平接轨,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电影艺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他看来,两个时段能够出艺术大师,一个是经济贫困期,非常利于原生态艺术的发展,一个是经济发达的饱和期,艺术家们有环境有氛围出好东西。而一个时段很难出艺术大师,就是经济发展过度期。他说,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所以说要出好的作品,还得靠众人的努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