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蒋公的面子》学生气打动观众

2013年05月23日14:59  北京晚报

  《蒋公的面子》这出被称为“神剧”的南京大学学生话剧,前天和昨天在北京的两场公演继续延续了其火爆、热评的神话。而这“面子”所引发的“神话”,其实本源还在于“里子”所触碰到的“现实”。

  位于隆福寺窄巷内的东宫影剧院,自开张以来似乎从未如此大腕云集、人头攒动。演出票早已一抢而空,剧场负责人透露:“现在求站票的都有二三十人了!”开演后,果真连观众席走道上都坐了不少人。

  两个多小时的话剧,剧情全靠三个性格各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彼此之间的对话推动;绵密睿智、博古通今的台词句句值得咀嚼,不仅将人物性格刻画得饱满丰富又细腻深刻,也传递着耐人寻味的海量信息。在一个最终无解、有如“等待戈多”般的“赴宴”命题下,三位教授基于各自立场与处境之下关于时政、社会议题的互辩,关于学术、哲学问题的争论,关于柴米油盐、麻将、菜谱等生活琐事的调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且其辛辣犀利如剥洋葱般“总有一片会刺激到你”。剧场效果有趣之处在于,这出诙谐幽默却毫无讨笑媚俗之气的喜剧,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之作会让观众因为生理刺激而在某一瞬间集体爆笑,而是因为让不同观众在不同之处领会妙处或心有所动,而使笑声分散于整场演出中台下的不同方位不同时刻。

  剧中主演几乎都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或南京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有观众称三位主角的形象和表演风格,有点像黄磊、徐铮和赵寰宇;也有人建议如果用职业演员或明星大腕,可能会更出彩。但实际上,还是北京人艺的党委书记马欣在看过演出后评论得到位:“这些学生演这个戏最合适!真要换成剧院的演员,味道反倒不一定对了。” 一位中戏老师也表示:“感觉舞台剧创作今后主要的人才来源会产自综合大学,中戏学生大概会边缘化。没别的原因,前者综合素质文史修养更强。”

  该剧自去年5月于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首演后,虽然一年来已经在校内外演出了五十多场,但还保持着一出学院派话剧的质感。并不讲究的舞美与灯光,仍值得探讨的舞台处理和导演手法,却难掩其文本扎实、厚重,人文气息浓厚、充满自省与思辨精神的思想光彩与锋芒。即便剧本不是出自大学三年级女生之手,其水准也依然足够令人惊叹。这从历史沧海当中攫取的一捧浪花,虽不至激起惊涛骇浪,但却足以触动当今戏剧创作固步自封、死水微澜的僵局,引发人们对教育、艺术、历史、时政、社会、人性的反思与自省。

  而比演出本身更有意思之处在于,如果说剧中初任中央大学校长的蒋介石为笼络人心而邀请中文系三位教授赴宴,触碰到了知识分子的“面子”和时代、人性的“里子”,正如该剧导演、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系主任吕效平所言“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那么吕老师在演后谈部分所透露出“《蒋公的面子》受拒于官方戏剧节”的信息,和“我们要把这个戏坚持演下去,票房突破一千万!”的态度,则无疑也把这个戏“放在了现实的火上烤”。虽渴望被主流认可却不得,虽清高倨傲却依然无法回避经济价值的衡量……这知识分子戏里戏外和官方体制、生存环境之间的尴尬矛盾,无疑为整个演出又添上了一笔很“神”的注脚。

  东宫两场演出之后,《蒋公的面子》还将移师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再演两场。从南大到北大,学院派戏剧的人文内涵在校园内必将引起更深的共鸣;更何况剧中历史和内容也动了动北大的“面子”,想必北大这两场演出会比在其他剧场更有反响。一位刚在乌镇戏剧节因作品被评委认为“知识分子气息过重”的老北大剧社成员在看完首场演出后,一方面由衷赞叹“《蒋公的面子》之扎实和成熟,确实胜过我们此次的创作”,同时也认为二者在圈内戏剧节双双落选不无深意:“此类强调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艺创作,与当下戏剧圈所关注、重视、追求的东西,存在先天上的价值观不同,所以被视之于边缘实属意料之中,而这其实也才正是这类作品安身立命之所在。”J069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