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纽约》:虐心的爱情只能靠想象

2015年03月09日18:12   羊城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北京·纽约》剧照 《北京·纽约》剧照

  文/韩浩月

  鉴定对象:《北京·纽约》

  上映日期:3月6日

  以城市为一部作品命名,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将受众对城市的印象转化成对作品的好奇心,伍迪·艾伦就偏好这个,除了人们熟知的《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他还拍摄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爱在罗马》、《开罗紫玫瑰》、《纽约故事》等以城市命名的电影。

  国产影视作品也有以城市命名的,比如张一白的《夜。上海》,张元的《北京杂种》,还有被当做商业片典范介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最新上映的《北京·纽约》,在类型风格上,走的路线与《北京遇上西雅图》相仿,两部电影的导演李晓雨和薛晓璐,也都身兼编剧与导演两职,衡量《北京·纽约》时,可以拿《北京遇上西雅图》为参考标准。

  《北京·纽约》讲的也是一个婚外恋故事,只是更残忍些,北京成功商人刘烨,在纽约重逢青梅竹马的恋人林志玲,两人相爱但不能相伴相聚,一个美国摄影师,又“插足”到这段婚外恋中,每位当事人都很迷茫,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说这个故事“残忍”,是因为刘烨和林志玲确定情人关系后,起码有一年的时间没见过,这是个挺虐人的情节设定,摆明了要往悲剧的方向演。

  事实上《北京·纽约》也真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从角色性格看,四名当事人在这段情感关系中都不怎么开心,刘烨与妻子的戏份都是黑着脸的,林志玲和摄影师男友就算有快乐,也是转瞬即逝……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是文艺作品常见的主题,因为现实中有太多捆绑爱情自由成长的束缚,所以人们期望在文艺作品中释放情感需求、寻找答案,哪怕这答案没法移植运用到现实情感中来。

  我们往往把情感电影看复杂了,觉得这类电影复杂,通常是因为观众自己往电影里倾注了太多想法。其实像《北京·纽约》这类情感电影,并不具备教化观众的能力。之所以这类电影有人爱看,票房还挺高,不过是迎合了年轻观众对爱情的一种想象而已。

  《北京·纽约》充满对爱情的想象,而且是女性色彩特别浓烈的想象。电影里呈现的爱情模式是女性化的、城市化的,林志玲爱刘烨,因为无望的等待而喟叹,也爱她的摄影师男友,却在亲口说爱他的时候感到内疚。在纽约,林志玲长期居住的贫民居住区,镜头扫过去,一片脏乱差,但电影却用灯光把这些场景拍得特别美,林志玲出现在这样的镜头里,特别像王家卫《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

  正是因为这样的想象成分,《北京·纽约》尽管有沉重的成分,但仍然是一部可以微笑着看完的电影。它可以满足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展开一段虐心爱情的愿望,哪怕这份虚构的爱情故事不那么惊天动地。

(责编: 小万)

文章关键词: 北京·纽约林志玲刘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