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副秘书长:两会不能仅成为明星表演场

2015年03月10日09:27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朱永新 华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秦子 摄 朱永新 华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秦子 摄

  ■我相信,分歧是在辩论中趋同,矛盾是在交锋中化解,共识是在讨论中形成。

  ■政协不是舞台而是平台,不能把政协委员作为一顶大帽子高高戴上,招摇过市。

  ■政协其实离我们很近,政协是人民的政协,就在你我身边。

  ——朱永新

  提起全国“两会”,也许有人觉得,离老百姓有点远。其实“两会”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从他们中找一个切口,或许是了解“两会”一个很好的窗口。

  朱永新算是政协的一个老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先后担任过多届的苏州市、江苏省和全国政协委员,直到2008年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3年又回到政协,担任新一届全国政协的常委兼副秘书长。与其他代表委员不一样,朱永新有个习惯,就是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两会”。他已经出版了《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和《我在人大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等著作。后者是人大60年历史上第一本全景式记录人大工作的图书。

  “两会”期间,他经常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坚持写两会日记。可以说,从个体的微观角度来持续地记录、观察“两会”还非常少见。3月6日晚,朱永新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

  谈两会现场

  企业家说遇到困难 总理让直接写建议

  华商报:我们看到报道,说李克强总理3月4日参加政协经济界、农业界联组会的讨论时,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向总理“抱怨”说:“银行是弱势群体”。当时所有的人都笑了,包括总理。听说您当时就在现场,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朱永新:我当时确实在场。那天安排了7名委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是第5个。在谈到当前银行遇到的巨大挑战时,张行长说,存款要求高收益,也会间接推高全社会融资成本;需要资金的则批评贷款难、贷款贵,从这个角度说,银行也是弱势群体。当张行长说这句话时,全场委员爆发了笑声,总理也笑了,他马上幽默地回答:“农民才是弱势群体呢!”全场再次会心而笑。

  华商报:那次会上还有哪些精彩的花絮?

  朱永新:在张行长发言之前,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就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去”做了发言。他讲话过程中,总理四次插话了解情况。当总理得知郭广昌的企业当初就是因为在国内无法施展,才到国外发展并且成为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现在想回来也面临不少困难时,总理让郭广昌直接给在场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写信,总理说,你专门写个建议,需要什么政策,我们全力支持。既要鼓励走出去,更要鼓励走回来。你们回来的障碍太多了,要打掉!我现在就要帮助你们打掉这些障碍!

  记得那天会议结束后,我们随同总理一起离开会场。当发现一些无法进入会场的记者们仍在大厅两侧苦苦守候时,总理不仅与身边的记者握手,还特地向远处的记者挥手。记者说,总理辛苦啦!有记者向总理问好。他回答说,“一切都会好。明天(3月5日)是元宵节,祝大家元宵节家庭幸福、欢乐,大家一切都好。”

  谈两会制度

  政协大会发言任何委员都可以报名申请

  华商报:政协会有“大会发言”,人大会则没有。您怎样评价这一独特的议程安排?

  朱永新:在中国的几套民主程序中,只有政协有大会发言制度。每次大会发言时,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发言可以说是政协会一个小高潮阶段,第一、它把政协委员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发言的形式彰显出来;第二、这既是展示党派,也是展示政协委员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我们没有安排类似西方辩论的方式,当然也有人建议,是不是今后在大会发言结束后,也应该有提问和对话环节。这个现在安排起来还有些难度,因为目前的大会发言近一半是分配名额,要照顾党派、专题委员会以及工青妇社团等等。另外一半是竞争。任何委员都可以报名,但竞争非常激烈,大概只有2%左右的发言申请能够被选中。竞争也需要平衡,比如发言的内容就需要平衡,你总不能都讲一个问题吧。

  华商报:在老百姓的直觉中,一开“两会”,就像是各民族的服装大PK,百花齐放,特别好看。这是一种特别规定还是自发形成的传统呢?

  朱永新:着装有要求,特别是人大会。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每个民族的代表必须穿本民族的服装。当然主要针对开幕式,平时开会不需要。

  华商报:明星代表、委员总是媒体追逐的焦点,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朱永新:不仅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因为明星本身有影响力,公众对他们也很有兴趣。另外,这些公众人物本身的话语权相对比较大,所以总体上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两会”不能仅仅成为明星的表演场。

  华商报:“两会”毕竟不是秀场。

  朱永新:是的,我觉得媒体还是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思想,关注观点,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命运。我觉得,政协不是舞台而是平台,不能把政协委员作为一顶大帽子高高戴上,招摇过市,在这个平台上,委员不能有表现欲,但不能缺表达欲,应该很好地了解民间疾苦、民生百态,才能履行好参政议政的职责,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去发出呼声。

  华商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工资或者特殊的津贴吗?

  朱永新:没有。因为委员本身就有自己的工作,已经有工资了。

  谈提案反馈

  写提案和办理提案都要尽力而为、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华商报:我听到委员对一些提案的反馈不太满意,问题在哪?

  朱永新: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我认为应该客观分析。一方面可能和提案的质量有关系,有的也可能我们与政府都没找到好办法;另一方面也与提案办理的方式有关系,有的提案看似落实了,但落实不够。结合我的经历,我觉得,只要锲而不舍,不断完善、探索,多少都会对最终决策形成积极影响。

  华商报:就拿您2014年的那些提案来说,您觉得办理情况如何?

  朱永新:我觉得大部分还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许多已经被采纳,比如《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要工程;比如《关于建立国家翻译院推动翻译事业发展的提案》,在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国家外文局也已经正式成立了国家翻译研究院。当然,不能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的提案而得到解决,但我相信这其中肯定有我的一份力量。无论是写出提案还是办理提案,其实双方都需要记住三个词:尽力而为、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华商报:政协会上往往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您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

  朱永新:政协正是一个说话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声音和意见,也是社会不同人群声音的代表,也是各个利益主体意见的汇总。所以,它们都会得到尊重和包容,既不能强加于人,也不要求取得完全一致。俞正声在讲话里都说到要包容反对意见,得到人们的一致赞许。我相信,分歧是在辩论中趋同,矛盾是在交锋中化解,共识是在讨论中形成。其实到了最后,国家的利益、群众的利益、个人的利益,都会取得最大的公约数。

  谈人大政协

  人大像清华,比较严谨政协像北大,比较活跃

  华商报:您在《我在人大这五年》一书里,曾专门将政协和人大进行了比较,说人大像清华,政协像北大。最近又有新的比喻吗?

  朱永新:(笑)最近确实比较忙,新的暂时还没有。记得2013年,我第二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新任委员都要听关于人民政协的专题报告。其中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在谈到人大与政协的联系与区别时,说人大是“人以群分”(按照地区组团),政协是“物以类聚”(按照界别组团),当时满堂大笑,孙秘书长立即补充说,当然,政协的同志都是“人物”!

  我说人大像清华,政协像北大,主要是我的个人感受,是从气质角度来讲的,两者定位不一样,气质也不一样。人大相对更严谨,而政协则以社会名流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思想更活跃、更自由些。

  华商报:政协主要由社会名流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那会不会离老百姓很远呢?

  朱永新:政协其实是一个最广泛联系群众,团结各界人士的重要平台。政协关注的问题基本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每年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几千份提案,大部分都是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日常生活内容。政协其实离我们很近,政协是人民的政协,就在你我身边。

  华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秦子

(责编: 鹿角)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