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而不“唯美”
——谈谈赵宝刚电视剧镜像叙事的美学追求
(2006年11月22日在浙江丽水仙都影视基地“赵宝刚导演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 曾庆瑞
曾庆瑞: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在中国众多的电视剧导演里,赵宝刚是最早标举“唯美主义”的一位。在他之后,另一位女导演李少红也公开声明自己追求的是“唯美主义”。
作为一种新兴的审美文化德阳市,新兴的艺术审议的央视,电视剧的画面,或者说,电视剧的镜像叙事语言,当然要追求美,追求一种能够让广大观众赏心悦目的美伦美奂的艺术境界。事实上,不少的导演,在很多的电视剧艺术文本里,都是在致力于这样的艺术追求的。因而,我们的广大的电视剧观众,也就有了严复,能够在许许多多的电视剧作品里看到了难以数计的叫人赏心悦目的论论轮换的画面,经由视觉、听觉和某种“通感”式的认知申请和心理过程的感知和体悟,参与了导演和所有创作者在电视剧作品里的审美活动,即在艺术上受到感染,又在思想上受到震撼,获得了愉悦灵魂半的美感。赵宝刚确实是这样在努力追求的。
不过,由于公开标举了一种世界文艺思想史上早就有了明显无误的理论界定的“唯美主义”的主义,赵宝刚的艺术追求,也包括李少红的艺术追求,曾经引起过不同意见的分歧乃至争论。
把问题提到今天这个论坛上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是想,通过赵宝刚的艺术追求,尽量说清楚,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们,主要是导演,在自己用做镜像叙事的时候,一定要自觉地大胆地追求美,却又要清醒地谨慎地不要陷于“唯美”。我在这里,怀着一种真诚的学术和艺术的观念,自由的学术和艺术的心态,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个意思表述为:为“美”,而不“唯美”。
现在说起赵宝刚导演有两个品牌,一个是言情,一个是唯美,但是赵宝刚导演自己认可的就是“唯美”,什么是“唯美”?这个主张大家都明白,在杭州大学生对话的时候,赵宝刚导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电视剧的形象就是“长安街”,各种建筑都有张扬,比如说国贸大厦是90年代初期的风格,还有一种就是杂乱。说得好听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不好听就是杂乱。以美学标准来净化电视剧,中国的文化是在美学的标准之上。在美学标准之下的电视剧就请电视台不要收购和播出,他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川菜”,他自己的“菜”就是“江浙菜”,有那种温和和爽口,还有一点点的辛辣味,我觉得这是赵宝刚导演非常清醒的审美艺术,还有一种自觉的艺术审美的追求。
这种艺术的清醒和自觉,让他用美学标准来净化电视剧,他自己对这点明确的取向,看成了个人生活的底蕴和知识底蕴的一种积累,他自己也说了,到国外不看什么展,就是逛马路,希望得到一种美的启迪。赵宝刚导演创造有一种目标,就是“为美”,让人们看到的电视剧一定是美的。做这样的努力,我自己认为,他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电视剧是讲人生的艺术,讲什么样的故事是美?是通过什么人来讲这个故事显得美?他自己讲这个故事怎样讲美了?这样的三个方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来加以介绍。
第一个就是喜欢取用忠贞不渝的爱情题材来歌颂爱情的纯真。
第二个就是喜欢演绎凄美的爱情。
第三个就是喜欢取用俊男美女来丰富观众的视觉感受。
第四个就是喜欢叙事语言的修辞艺术,善于用唯美的画面来取胜。
第一点就是关于用忠贞不渝的爱情题材来歌颂爱情的纯真,因为他相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一种美好的爱情让人痴迷,希望用它来感染大家。从过把瘾以来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是他自己导演的,比如说风吹云动星不动都是影响了其他的导演,这是吸引观众和导演的魅力。无论中国和外国,男女的爱情,情爱和性爱,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国的电视剧也不例外。当人们在都不是两情相悦的时候,有向往和期待的时候,就会转变为一种强烈的审美期待,都希望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一种真诚的慰藉,这样就期待有这样的真善美的作品,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当观众有这种期待的时候,谁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来抚慰人们的心灵,谁就一定会得到观众的爱戴和拥护。
讲到第二点,凄美。相爱的人一般都没有完美的结局。让人想到了上个世纪的鸳鸯蝴蝶,这种哀情,赵宝刚导演就凄美的美感而言,尽管是写得很让人惋惜,却不像鸳鸯蝴蝶派的这种消遣,是一种真诚的体验。
写到凄美,表现事务的美好,人们都会。但是写成了美好的,完美的,往往是困难的。事实上爱情的本身都有这样那样的辛酸与苦涩。中国人在审美上都喜欢听讲故事,看戏,流泪,为古人担忧,这是一种传统,抓住这样的特点,写凄美,是适应了观众的审美的期待,有了美好的审美效果。
第三点,就是选用演员,大家谈得特别多的“善于造星”,我觉得强调一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看得都是丑陋的,那么人们就没有期待了,这样的气质上佳的演员大量选用,让人身心都会得到愉悦。
第四点,我觉得特别的就是叙事语言的修辞艺术。当所有的造型艺术都具备的时候,这个东风就是讲好故事的艺术,好故事还要讲好才行。要讲好,就是叙事的策略。这个曲折的、感人的故事里面,可以由很多美学的范畴,有惊喜,惊讶、奇怪的特点,剧情渴望等待的是什么?有一个转折都会让人感觉到惊喜,这是强化审美范畴的美感,总会为剧情的发展而感觉惊喜。
惊喜,大家知道是审美很重要的范畴,最早的老祖宗亚里士多德,一切都是来源于惊奇,把惊奇的美学感受结合在一起,还有黑格尔也是如此,惊喜感为开展的契机,还有很多人说惊奇感在审美中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惊奇感人就没有了审美感的感受,是人们审美快感的必要体验,赵宝刚导演就在很多戏中营造这种感觉惊奇,恰到好处的引导我们的观众开启了审美快感的大门,我总是觉得赵宝刚导演是很聪明的导演。
这跟知识感的结合,诗意的抒发,银屏诗人的感觉。随着这个画面,尽可能的发挥表现的这种能力。理论界重视的还不够,其实要用画面,当然要用画面发挥最大的作用,成为讲故事的支撑手段,由于他的经历、学识都非常的注重这一点。
我只说这五点对他追求美的艺术,做了自己一点水平不高的鉴赏。我是肯定他的“为美”和“唯美”。我跟各位专家探寻一个问题,“唯美”的问题,他自己是很爱美的,至于别人评价是“唯美主义”的他说如果是可以因此提高人们的美学素质,他是愿意“唯美”,他的审美已经固定的人已经很难通过的,但是不希望固定,固定就无法前进了。在唯美主义是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比如说王尔德,他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真实就不是艺术了,所以他们主张的唯美主义,只是追求形式的美,他的心中形式的美就是一切,现实的美就是超现实的,反道德的,这种实践演绎了这种主张,王尔德最后就导致了自己犯罪了。我不管赵宝刚导演是否跟这种唯美分割,但是字面上容易是引起人们的歧义和误会的,甚至是混乱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在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视界,你赵宝刚导演实际上是做不唯美主义的。
你的人民,你的观众要求你关注他们的民生,关注到多卖一个豆浆和油条的时候,他们需要你去关注他们。还必须带有人问关怀去创造电视剧。实际上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你是怎样的唯美主义,哪怕是纯粹的歌颂凄美爱情的电视剧也是如此。还有我们的国家,也没有准备好为形式唯美主义发展的土壤。人们为这些民计苦恼的时候,你不是一个冷漠的无情的导演,你在关注他。
追求唯美,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个情节走到这个路的时候,你是怎样看待他的人生?马上的想到了什么?这是爱得死去活来的,但是最后看到了迎面开来的海船的时候,就马上消灭了前面的敌人,第四十一个德国军官,这是苏联的一部电影,这个影响就让人带来了一种伤感,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但是这个真实的人生给予观众怎样的启迪呢?观众明白的讲是同情和喜悦,还有背叛。你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因为现实本身就是开放的。比如说鲁迅写的“狂人日记”,有现实也有狂想,开放的会吸纳各式各样的有利于自己更加发展的各种流派的表演艺术,现实也是追求美的,不追求美的肯定是教条的机械的倾向,是一种失落。我认为本身就是要求美的,就是希腊。我认为赵宝刚导演继续的追求美学的标准,继续拍电视剧的时候,可以把这种影响处理得更加的辩证,更加的生机勃勃。这一点理论界也是有责任的,当赵宝刚言导演标有唯美主义的创作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指出来,今天也是探讨,包括了赵宝刚导演自己,我们也可以继续的商讨。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