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58集电视剧《汉武大帝》正在央视热播,收视不断攀升。然而,在受到媒体和观众的普遍赞誉和关注的同时,该剧的“硬伤”和“瑕疵”也成为近来最热门的荧屏话题。导演胡玫的沉默和低调更使得各种质疑有愈演愈烈之势。昨天下午,胡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将对此不再回避,并委托本报首度一一回应。此后,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向本报传来了一份更为详尽的独家书面说明,内容为胡玫和该剧历史顾问求实先生共同起草。
颇为出人意料的是,胡玫向记者透露说,一些被指出的“硬伤”其实是有意设置的,比如遭到极大非议的司马迁长胡子的问题。“这样一种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尝试,本来估计会有人提出更多的问题。”胡玫说,目前她所受到的批评声浪比自己当初想像的要小,“所以,我反而放心了。”
质疑之一
外国历史上多有君主称大帝,如彼得大帝等,“汉武大帝”以年号加大帝称呼皇帝或改帝王帝号为“大帝”则不伦不类。“汉武帝”才是符合历史的正确称谓。
胡玫回应:编剧称“汉武大帝”是非常恰当的。所谓“大帝”就是“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就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其实,关于“帝国”这个词也不是什么外来语。中国自古就有王国、王朝的说法。封王所统治的国家称王国,那么,皇帝统治的国家自然就应当称“帝国”了。此外,“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等等,也都被许多老一辈史学家使用过。
质疑之二
剧中司马迁受到宫刑之后,为什么还保留着胡子?
胡玫回应:胡子是男人的第二性征,男人受到宫刑后胡子就会消退,这是常识。但是,就司马迁受刑后要不要改变形象,我们曾反复与有关专家讨论过。专家认为:古代宫刑的具体实施有很多种情况。有些人“去势未尽”,则第二性征会有残留,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人。对此,历史著作也是有记载的。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考虑了剧情和演员形象的需要。扮演司马迁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演员,本身的戏份就不多。如果几场戏后剃掉胡子,改变了的形象会让观众认不清楚。这也会让司马迁人物的造型受到损失,不如目前的造型更加具有沧桑感。因此,虽然考虑到播出后可能会遭到异议,但是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还是保留了司马迁的胡子。
质疑之三
1000多年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语言在剧中被运用,是不是失误的表现呢?
胡玫回应:用现在的语言表现古代的故事,有时是难免的。比如“战略”、“政策”这样的用语在古语该怎么表述呢?所以,我们只好超越了一些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意译吧。否则,完全恢复到古语,大家都在说“如厕”之类的,电视剧根本就没法弄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是1000年后顾炎武的一句名言,但是类似意思的语言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为了让观众得到最通俗的理解,所以我们就借用了。
在拍摄这部剧的时候,我们要求演员必须把台词的意义说得大家都清楚,因为电视剧是拍给现代人看的。
质疑之四
有关一些文字读音和音乐的使用。
胡玫回应:不少人指出,《汉武大帝》中的有些台词读音不准确。如把“大夫”、“大王”中的“大”读成了“代”。还有人认为古装剧不应该用电子音乐。
其实,如此大规模的电视剧,即使演员读错一两个字,也是在所难免。至于“大夫”是读“大”还是“代”,在拍摄时就已经有争议了。有专家认为,“大”字古音读“代”,现在人称医生为“大(音代)夫”就是沿袭了古音。在争议中,我们只能选取资料佐证更多的一种读音加以运用。
对于现代音乐的使用,也没有什么清规戒律。这部剧就是有意识地大量运用了更具表现力的现代音乐。
质疑之五:
关于京片子的对白。
胡玫回应:有人评论说不喜欢《汉武大帝》中的语言风格。比如焦晃演的汉景帝一口京片子,一嘴大白话,不像古人说话。我们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难道要演员讲一口蹩脚、酸溜溜的秦汉文言吗?那样的话,观众不跑掉才怪呢。如果像一些历史剧那样使用并不规范的文言,反而难以使观众走近历史受到感染。
自曝“硬伤” 有些情节和年代脱节
《汉武大帝》是胡玫成功执导《雍正王朝》之后的又一部历史题材作品。胡玫此前曾声称该剧一定会超越前剧,但是她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否认《汉武大帝》有“毛病”和“遗憾”存在。由于拍摄正是非典时期的因素,一些演员不能到位,从而导致人物形象受到损失。她甚至自曝出该剧最大的“硬伤”是在时间和剧情的设置上。
胡玫直率地表示,要把西汉景武两朝六七十年的重大历史浓缩在不到60个小时的电视剧中,并要艺术地加以展示,其难度可想而知,“说实话,有些情节与年代是脱节的”。
胡玫在自责的同时也安慰自己,“不过,历史剧毕竟不是历史专题片,不可能严谨到与历史丝丝入扣的程度”。
说着说着,胡玫突然说,《汉武大帝》播出的时间要到了,她要赶紧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和普通观众喜欢评头论足一样,她也会一边看一边挑刺,而且毫不含糊,所以昨晚的采访便告结束。 张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