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刘彻传奇性的一生以及长达54年的执政统治,刘彻16岁当政,在窦太后死后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的黄老之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武帝又实行了削藩、反击匈奴、开拓西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他晚年时发生了巫蛊之乱,使得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多年的执政生涯。
关于在《汉武大帝》中出现的几大推动剧情发展的中心话题,记者请本剧历史顾问求实先生做了说明。
汉景帝派出的大将正在商议平息七王之乱的大计。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衣裳褴缕但又荣耀非常。
巫蛊之乱中,汉武帝得知太子叛乱后怒发冲冠。
“剧情揭密”
《汉武大帝》的六个关键瞬间
反击匈奴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汉武帝在主导了对汉帝国的政治控制权力后,再次诏举贤良对策。在这一年,他作出了对内外政策进行“更化改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将亲姊妹隆虑公主远嫁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作出了准备大举反击匈奴的决定。在这一年夏,他派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率军屯驻云中、雁门,准备大规模对匈奴用兵。元光二年,汉武帝开始筹划对匈奴之战。元光三年,汉武帝命朝臣议汉匈关系,朝中有和、战两派,汉武帝采纳了主战派建议,采用了设计诱匈奴入塞,汉军伏击的战略方针。
汉匈战争
汉匈战争是汉武帝一生中最辉煌壮烈的诗篇,在《汉武大帝》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对其战争惨烈的描述。从元光二年的马邑之战开始,一直到燕然山远征,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武帝倾尽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匈奴的十五次远征,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罕见的,其中以元狩四年汉匈漠北大战最为惨烈。此战后迫使大单于向西方逃跑,匈奴内部发生分裂,由此开始了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自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
独尊儒术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刘彻终于主持了大政。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见了名儒董仲舒,决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新政的首要方针是改革国家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所罢黜的百家言中,一个重点是主张搞阴谋政治的纵横家言,另一个是黄老之道。
削藩
汉武帝时诸侯国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和天子一样威风,他们还自造兵器,威胁皇帝的统治。对于王国的问题,早在汉景帝时就采取了“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摒弃了武力做法,采取“文”的一套,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小的侯国。
王国分成侯国后由大变小,由集中变分散。诸侯国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无力与中央对抗。后来,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诸侯国。这样,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相对抗,汉武帝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七国之乱
汉朝实行郡县制,有22个诸侯国,到汉景帝时势力强大,特别是吴王刘濞封国靠海临铜矿,威胁很大,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封地,引起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7国发动的叛乱,并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后七国之乱被平息,晁错也因此丧命。
巫蛊之乱
巫蛊之乱是《汉武大帝》全剧在结尾处剧情发展的高潮。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当时他是汉武帝下诏预立的法定继承人,此时卫子夫贵居皇后,太子之母,其弟卫青在太子出生前已任车骑将军,全面主持对匈奴的军事。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升任大司马大将军,不仅掌有重大兵权,而且成为汉武帝新设立的朝廷最高决策机构中朝的首领,卫氏的权力兴旺一时。
在汉武帝和太子并存的长时间里,朝廷中存在着两类官僚。一类是积极追随汉武帝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即“大有为”路线的一派朝臣,如桑弘羊等。一类是拥护“守文”的太子主张温和路线的所谓“宽厚长者”一派。汉武帝和太子既然各有一班为自己效力的臣僚,他们的关系就超越了宫廷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和个人关系。
汉武帝在甘泉宫起初听到章赣等来告太子发动叛乱,认为可能是江充逼太子过甚,所以太子杀掉了江充。直到丞相刘屈氂来报,他才相信太子实际是谋反叛乱,可能要篡位夺权。于是,汉武帝下令丞相刘屈氂率正规军杀回长安,讨伐太子,迫使皇后卫子夫含愤自杀。太子带着家人逃亡至湖县,结果被朝廷派出的密探发觉,太子遭到地方官吏的围捕。此一事变的结果是,整个卫皇后家族及其与武帝所生的几乎所有儿女、孙子,除太子之孙刘病已被侥幸隐藏获救外,皆死于非命。
“幕后访谈”
汉武功业可归于四个字:尊王攘夷
关于汉武大帝的一生功业,该剧历史顾问求实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要理解汉武帝的历史作为和贡献,必须知道历史为他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和舞台,他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所以《汉武大帝》从削藩和七王之乱开始,描述了汉初一直未解决的社会矛盾,一是强大的匈奴外患,一是国内诸侯势力的强大。汉景帝以政治智慧解决了七王问题,但没来得及建立一套新的国家制度,也没有能解决匈奴问题,这些都留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建立一整套国家制度,建立以儒学为主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谓攘夷就是反击匈奴,远征匈奴。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匈奴是夏桀的后裔,是北方戎狄的一部。在西周晚期和春秋的时候,戎狄已十分强大,他们不仅将周王朝由陕西的长安驱逐到中部的洛阳,而且进入中原并且已占据中原地区的许多土地。直到秦汉初叶,北方戎狄即匈奴的侵扰一直未能解决。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入侵。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得到基本解决,他在五十年中发动了对匈奴的十几次远征,最终迫使匈奴族分裂,南匈奴并入华夏,北匈奴远遁到东部欧洲,另一部南下印度。许多匈奴人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转变游牧生活为农耕定居生活,最终与汉民族相融合。
此外,汉武帝还积极进行了疆域的扩张,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但是,长期的战争,劳民伤财,导致国内矛盾的激化,在汉武帝晚年引发了政治内乱。以上的历史主题,在《汉武大帝》全剧中都得到了脉络条理清晰的表现。
“汉武辞典”
河朔大捷
元朔三年,卫青收复河朔,这块位于阴山贺兰山脚下的肥沃黄河草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今日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后来汉武帝下令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在今天,河套草原上的这处遗址依然存在。
河朔大捷,在《汉武大帝》中是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戏,卫青带领三万铁骑突袭匈奴的场面拍摄的尤为壮观。
巫蛊
中国古代法律指祈求鬼神加害于人或以邪术使人迷惑昏狂的犯罪行为。
历代对巫蛊行为均以严刑惩治。汉律规定巫蛊者处死。北魏律规定:“巫蛊者,负羊,抱犬,沉诸渊。”
汉武帝时因巫蛊屡兴大狱,史称“巫蛊之祸”。在《汉武大帝》中,“巫蛊”首先出现在皇后阿娇动用巫蛊谋害怀有身孕的汉武帝宠妃卫子夫,后来计划败露,皇后阿娇因此被废。
另外,巫蛊之乱是《汉武大帝》全剧在结尾处剧情发展的高潮,汉武帝晚年因为轻信谗言,杀了被怀疑以巫蛊作乱的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