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莉
2013年,中国电视上“大片”风靡,模式节目正当红。
自今年American Idol的中国版《中国梦之声》落户东方卫视,加上去年火爆荧屏的The Voice中国版《中国好声音》和再次落地的X Factor中国版《中国最强音》,全球三大顶级音乐真人秀节目终于会师中国。它们纷纷打上“国字头”的标签,用国际化的模式做着中国梦,而它们在海外的“宿怨”也必然延续到中国电视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视模式消耗最大的国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晓阳表示。
三年之前,恐怕没有人敢做如此论断。
模式节目在中国的演进史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它对国内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8年CCTV-5引入法国电视台的《城市之间》,1999年以英国博彩节目Go Bingo为蓝本改编的《幸运52》。此时,“模式”还没有在业界形成完整概念。
而模式交易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的转折点,大致可判定为2010年左右。到2013年回望这个过程,有几个节点绕不过去:2005年湖南卫视[微博]《超级女声》、2010年江苏卫视[微博]《非诚勿扰》[微博]和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2012年浙江卫视[微博]与灿星制作联手的《中国好声音》。
从模仿到拿来,从浅表到精髓,模式节目作为各大卫视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其之于中国电视的意义,不仅是繁荣了荧屏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电视制作理念和制作水准。然而面对“败多成少”的尴尬现实,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什么才是好模式?怎样才能做好模式?模式宝典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也许,这些答案可以从对成功模式节目的对比拆解之中,约略品出些滋味。
2013年,模式节目已基本完成局部突围,实现常态化,在各大卫视遍地开花。各类海外模式引入中国的时间差迅速缩短。“大模式”季播盛行,造成阶段性话题,但成功与否,模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更加注重制作的投入和水准。另一方面,“大片”集中上演也造成对制作资源、明星资源、选手资源,以及观众审美的消耗。
成功案例推进模式进化
“2010年以前,模式节目是少数派。2010年到2012年,是模式节目逐渐普及的阶段,2012年之后,模式节目已经不是一种前沿,而是一种常态。”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徐帆表示,成功案例推进了模式节目在中国的发展。
模式节目在中国进化的过程,既是发展电视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所致,也是媒体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所催生。
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以前,模式概念尚未鲜明,“山寨”多于正[微博]版,并集中于央视、湖南卫视等大平台,模式代理公司出现。这一阶段内最为成功的案例,是模仿《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
2005 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感染力不仅限于高收视的数字和与“蒙牛”酸酸乳的成功营销,更在于“影响到当时人们的生活行为”。
《超级女声》引领了此后长达7年的草根选秀模式,但版权一直为人诟病。2006年和2007年,湖南卫视通过世熙传媒相继引入正版模式节目《名声大震》和《舞动奇迹》,虽然也取得了不俗收视和口碑,“但早期模式节目并没有产生比山寨更突出的收视和影响力。”徐帆说。
2010年,被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称之为“模式启蒙年”。这一年,江苏卫视借鉴国外版权节目的《非诚勿扰》与东方卫视“全本购买”的《中国达人秀》大火,对业界对模式节目的认知具有启蒙意义。尤其是《中国达人秀》作为国内购买模式节目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为业界树立了“正版概念”。自此模式节目在中国市场上结束了鸿蒙时代,进入正视版权模式阶段。模式节目在中国的进化开始加速。
无论是模仿、山寨,还是正版购买,成功的节目案例让业界看到了模式节目的魅力。随着电视业态竞争加剧,2011年到2012年,越来越多的卫视加入到模式节目的竞争之中,形成阶段性模式节目的小高潮。而反过来,一些成功的模式节目也帮助后起卫视的平台价值提升。《非诚勿扰》之于江苏卫视,《中国达人秀》之于东方卫视,以及2011年,深圳卫视引入比利时明星代际节目《年代秀》,莫不如是。
模式节目在中国的进化过程中,政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2011年底,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即坊间所言“限娱令”。湖南卫视被禁止举办大型选秀节目,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平台进入重新洗牌期。“选秀”一词逐渐成为敏感词,但“带着镣铐跳舞的人们”却越跳越欢,基于模式节目的创新不断。这一阶段,业界的版权意识逐渐奠定,对于原版模式与本土化的探讨也是一时焦点。
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选秀七年之痒”中,于收视、口碑、品质等方面创出新高,成为模式节目新标杆。其轰动效应和价值能量又把人们对模式节目的认知和反思提升到一个高度。在马太效应凸显的市场竞争之下,季播、正版、大模式,成为实力卫视追逐的目标。
在市场和政策之外,影响模式进程的还有一个重要推手,那就是模式代理商。
目前国内主要的模式代理公司有世熙传媒、IPCN和创意亚洲。最初,它们在模式版权方和播出平台之间起到沟通、缓冲的作用。而后,更深入策划、制作领域提供专业、系统的模式解决方案和制作支持。
经过3年的打磨沉淀和标志性模式节目的示范效应,2013年,模式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真正走进“不差钱”时代。“大片满天飞”,这一点被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料中了。
大模式的消费逻辑
“卫视的竞争已经不存在任何‘盲点’,是全方位的竞争。”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卫视总监徐滔表示。
2013年,北京卫视终于迈出了“第一次”。7月20日即将开播的《最美和声》是北京卫视第一次推出大型电视音乐季播栏目,第一次引进国外版权模式,也是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市场已经没有耐心等待一个电视台去培育节目、培育收视。模式节目成为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且降低风险的捷径。“过去,只是排名前几的卫视购买模式,现在是有能力的电视台都会引进模式。同时,电视业两极分化也在拉大。”宋晓阳表示。
《中国好声音》树立的“大片”标杆在2013年持续发酵。大投入、大制作、大主角、大营销的“大模式”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眼中争抢市场份额和平台影响力的“优质资源”。例如,第二季度,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和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两档跨界取材的“大片”,话题性足,收视也不俗,但距离《中国好声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距离。
“就像老外做节目一样。”台湾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微博]是《中国梦之声》的评委之一,他对大陆节目制作方式的改变大为感叹。
无论是常规模式节目,还是季播模式节目,制作方式上已经采取多机位、大片比的拍摄手法。以前的电视节目制作从预算、录制到成片都是“精算制作”,但现在已经发展成“粗放”录制,获得海量剪辑素材,精细化剪辑,捕捉更多现场细节。“我记得以前录个节目要录20个小时才能有些精粹的东西,现在速度和效率变得非常快,而且整个应急设备( 措施) 变得非常强。”王伟忠表示。
模式节目常态化已经成为业界一大趋势。
除了开篇提到的国际三大模式真人秀分别落地东方、湖南、浙江,其他包括央视在内多家电视台均有大型模式节目推出。如央视《舞出我人生》《黄金100秒》、安徽卫视《我为歌狂》、天津卫视《天下无双》等。而且大型模式节目一般以季播编排出现,各家卫视也纷纷透露口风,“不止一个大型模式项目正在酝酿”。
“拥有正版模式已经不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相关因素。”徐帆表示,优秀的模式节目需要兼具“西方经验”和优秀的本土制作团队。
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使得灿星制作成为业界的“明星团队”,2013年,除了继续与浙江卫视合作《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以外,灿星还承担了多档大型模式节目的制作,如与央视合作的《舞出我人生》《中国好功夫》等。
“《中国最强音》第一期出来的时候,看得我简直有点愤怒。在节目执行层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世熙传媒执行总裁汪炳文表示。湖南卫视操刀X
Factor曾被寄予很高期待,但最终表现差强人意。“草根选秀已经很多了,今年又要做《快乐男声》,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档节目呢?”汪炳文甚为不解。就今年各大真人秀节目的形势而言,明星已经开始取代草根,成为节目传播效应的核心元素。
此外,同质化一直以来就是节目模式创新不力的一大罪状。宋晓阳认为,现在模式节目仍然存在歌舞类节目过度开发、内容单一的问题。“会造成选手、资源等不足。”
但徐帆认为,模式撞车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版权意识已经普遍建立起来,而且国外可供引入的模式越来越多,电视台通过到国外考察或模式公司可以很容易了解到模式市场的情况。也许大类型上可能撞车,但在具体、单一节目模式上,撞车会越来越少。”
·【“样板”对比拆解】《中国梦之声》:姗姗来迟的“正版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