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国红[微博]
现在的明星可以简单分成两类:做过导师的和没做过导师的
2007年,在担任某选秀节目评委时,郑钧怒过一次,他因质疑节目是“选拔男色而不是男声”,中途退出并放出狠话“以后绝不担任比赛评委的工作”。如今,他食言回归,担任《中国最强音》的导师,理由是“十年前的选秀节目(跟现在)完全没法比”,愿意加入这个大趋势。
去年,《中国好声音》找到那英[微博],那英非要节目组请动刘欢,才肯说出“我愿意”。今年,刘欢意兴阑珊去意已决,那英却玩得正high,尽管第二季导师人选6月初才公布,那英在不久前出席某时尚活动时已开腔确认将留任《中国好声音》导师。
今年,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微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签约艺人的身份来到《中国梦之声》的舞台,面对媒体态度谦逊但意图明确——很好奇现在内地的很多综艺节目跟外国合作,过来取取经,把有意义的讯息带回台湾。
曾几何时,中国的明星被分为男明星女明星、港台的内地的、唱歌的演戏的搞体育的、离婚的和暂时还没有离婚的……然而这一切,被2013中国大陆汹涌而来的选秀节目潮冲击模糊,以至于有人觉得,现在的明星可以简单分成两类:做过导师的和没做过导师的。
年底,当你盘点这一年的荧屏,导师的数目一定亮眼。只是你不太可能知道王菲、张学友们到底接待过多少个节目的邀约。
“好导师”的标准
第一期,她脱掉鞋子,和学员一起唱《征服》,最后一期,她不仅脱掉鞋子、还站到了椅子上。八万人的体育场,学员自信,她霸气。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徐帆说:“通过好声音第一季,我们得到的经验之一是,那英这样的角色非常重要,她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人,性格开朗,圈子关系丰富,这就是一位好导师。”
好导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上所述的那英?殿堂级音乐大咖罗大佑?“著名观众”章子怡[微博]?还是时不时“二”一下的黄晓明[微博]?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表示:“任何一个音乐人,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就一定是个好导师。他能够打拼成功,一定有他的道理,只不过说在节目中你是否能够用好他。”
类型定位很重要。《美国好声音》制作人泰迪·瓦伦迪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差异化路线最能产生火花。比如《美国好声音》前三季度的导师中,亚当·莱文有摇滚经验,克里斯汀娜·阿奎莱拉在流行音乐上有很高造诣,奇洛·格林擅长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而且长于制作,而布雷克·谢尔顿在乡村音乐上成绩斐然。这样的配比,让节目的音乐类型自然而然地多元化,也让整个节目的效果有不一样的感觉。而第四季度亚瑟小子和擅长拉丁音乐的夏奇拉[微博]的加入,也有着这样的考虑。
陆伟说,《中国好声音》的模式就要求评委中有两个一线大牌,一个受年轻人欢迎的音乐人,再加上一个历经坎坷的歌手。这些角色在第一季中分属刘欢、那英、庾澄庆[微博]和杨坤[微博]。
美国电视圈那个不成文的导师规定流传已久:一个毒舌、一个自恋狂以及一个小丑。
近日,随着《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导师团的亮相,一篇名为《选秀节目评委/导师团之研究》的长微博热传网络,文章用调侃的语气总结了导师“黄金组合”应包含的四种角色——“甜心”“老炮”“二货”“异种”(“甜心”——通俗;“老炮”——资深;“二货”——跟音乐没半毛钱关系;“异种”——造型离甜心越远越好)。
《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的导师团被对号入座,对应这四种类型的分别是陈奕迅[微博]、罗大佑、章子怡、郑钧;李玟[微博]、王伟忠、黄晓明、韩红[微博]。
不过,类型定位是一回事,化学反应是另一回事。
泰迪·瓦伦迪说,在专业基础之上,导师之间有化学反应才会让节目更好看。徐帆认为,导师之间的化学反应比导师的类型定位更重要。
去年,《中国好声音》让人们看到了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的默契。
《中国梦之声》播出后,导师收获好评,甚至被很多人认为节目更像导师秀。该节目宣传总监周捷坦诚:“录之前我们也不清楚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总导演王磊卿说,“四位导师的阵容起到了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原本导演组鼓励黄晓明发挥“二”的精神,没想到做了很多功课的黄晓明在“二”的同时还不忘蹦出各种“金句”。
《中国最强音》首期深圳站开播后,导师之间的默契度却遭到质疑。对此,节目监制夏青[微博]回应,“之后随着四位导师的磨合和他们对歌手、舞台的熟悉,他们在互动和点评上都会比深圳站有非常大的转变。”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不是导师默契度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节目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节目。“《中国最强音》有几个选手表现很好的时候,导师们点评得也很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遇到的学员并不是这样。选手摆个很奇怪的pose,郭德纲[微博]、周立波[微博]可以,但罗大佑不可以。”“优秀的学员才能激发起导师对他的了解和沟通欲望。”
化学反应还能怎么得来?“就是导师之间的气场”。
徐帆认为,导师的气质有“冷”有“热”会比较好。他拿自己熟悉的《中国好声音》举例,“刘欢比较冷,但是很权威;那英比较热,很活跃。”
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人选正在协商中,依据第一季的经验,徐帆认为第二季应该“保留一些非常重要的导师。另外,尽量请一线,表达要好,气质上有冷有热,要配合得起来。”《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持同样看法,他曾透露,选择导师有两个硬标准,一是人选不仅“称王称后”,而且要具备娱乐精神;二是要彼此熟悉,是一个朋友圈的。据传,王菲、张学友、张惠妹[微博]均在第二季导师邀请名单中,对此,陆伟不置可否,他表示,导师人选将会在6月初公布。
“导师”,这个新职业
2005年,《超级女声》风靡,那时,评委是个洋气的词儿。2012年,《中国好声音》将宝典上的“tutor”一词翻译成了“导师”,众多节目也均称呼评委为导师。
与此同时,节目里的一些规则随着“评委”与“导师”称呼的演变发生着微妙变化。
回想之前,在《超级女声》节目前期的宣传片里,没有杨二车娜姆、没有黑楠[微博]。因为,他们没有义务参与。他们的参与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节目播出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超级女声》的评委可以随时换人,因为评委只负责点评,不负责培训,更不会和选手捆绑在一起。
庾澄庆说,《中国好声音》最吸引我的是导师制,以往评委只评不导,没有和选手互动。这次,导师要把学员收归到自己团队后,帮选手设计音乐;他们来的时候是素人,以后还要帮他们做外表包装,做到人歌合一。“这个导师制很好玩很刺激,但是也很辛苦。”
导师,也是电视传媒联结音乐界的纽带。那么,是什么催熟了“导师”的角色?徐帆认为,这既是节目收视的需求,更是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需要。比如,《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可以帮助星空传媒拓展中国音乐市场,同时,导师也借助传媒的优势反哺音乐行业。”《中国梦之声》总导演王磊卿也表示,正在研究后期跟导师们的合作模式。
模式和版权的引进也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
每一本模式宝典中,都有导师单独的部分。《中国好声音》宝典中写道,前期节目宣传以导师为卖点。刘欢、那英们需要配合节目拍摄不同的宣传片。
X Factor的说明书有一千多页,其中有2G的PPT完全是在教导师如何在节目中制造戏剧性。湖南卫视[微博]研发中心商务资源部经理阎帆说,这些策略甚至细微到“当遇到一对组合,评委要主动提出让组合中的一个人单独参赛,抛弃他的队友,让他在左右为难的选择中展示他和队友间的情感故事”。巧的是,这一宝典中的秘籍也出现在了American Idol的中国版《中国梦之声》中,当两位漂亮的乐队女生表演完之后,韩红发问:“你们俩如果只留一个怎么办?”其他导师会心地“火上浇油”。
对于节目,导师的作用巨大。灿星制作总裁田明说,“好声音”是同时具备草根和明星的真人秀,这才成就了去年荧屏的一枝独秀。有业内人士也曾对《综艺》表示,“《中国好声音》的获胜恰不在声音上面,而是在模式、评委上,至少第一季是如此。”
对于导师,节目又能带给他们什么?一定不是出场费那么简单。
陆伟说:“好声音的导师们希望能够给乐坛培养出新鲜的力量,帮助乐坛焕发生机,没有一个从业者希望所处的行业萎靡不振。同时,和年轻人一起唱歌,是沟通两代人的方式。”
然而事实是—— 好声音火了各位导师和学员, 也火了杨坤的“三十二场演唱会”。
王伟忠有意通过《中国梦之声》物色他想要打造的下一个青年偶像。去年,李玟任好声音的嘉宾导师,见过中国电视发出的巨大能量,但过去的十几年,Coco有点淡出舞台,她今年有唱片要发。《中国梦之声》第一期节目中,韩红和黄晓明表示出高度的签约新艺人的意愿,黄晓明直白地说:“我是以演艺公司老板的身份来参加的”,更见缝插针宣传自己主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章子怡是高端的国际范儿,在《中国最强音》中,她渴望做回亲和的“北京大妞”。“你之前演的都是别人,但这次不同,这是一个音乐真人秀,我们可以让你完完整整地做你自己”,正是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的这句话打动了章子怡。
“导师”的中国特色
“你要是教评委说什么,这些大牌艺术家绝对要跟你说‘拜拜’了。”《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说。
尽管后期的剪辑捕捉、叠加了导师们夸张的表情,但前期动作是自然生发的。每位导师都是独立而鲜明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组成群像,你会发现,无论他们来自专业还是非专业,无论来自港台还是内地,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七场,一首《暗香》之后,刘欢要在刘悦与刘振宇之间做出抉择。嘉宾导师三宝[微博]说:“刘振宇,你的声音太有特点了,你是这么多年以来我有欲望给你写歌的一个人。”刘欢很纠结,他同样夸赞刘振宇有非常独特的声音,于是,刘振宇在一片赞扬声中被淘汰。另一位选手郑虹[微博]被淘汰时,刘欢再次强调邀请她参加自己的演唱会。
“他会把两方都照顾好。即便他选择另外一个人,也会帮落选的人安排好他认为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他才会安心。很怕被淘汰的人在情感上受到伤害,这种情况在海外的节目中很少见。”陆伟说。
随着“导师之家”的播出,章子怡在《中国最强音》海选中走过了“我喜欢”和“yes”阶段,干净利索的风格不再。她也要纠结自己学员的去留问题,她会在三亚美丽的风景中亲切地安慰落选的学员,给他一个真诚的拥抱。
事实上,从《超女》到《快男》,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梦想秀》,这样的导师两难处境在中国大陆荧屏上屡屡出现,成为综艺节目里最为纠结的一个场景。陆伟表示,中国的导师对学员更有感情,更稳重,为人师表的感觉更强烈。
中国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中国节目中,更多体现出导师很爱学员的一面,而海外更多是在帮助学员唱功的提高。
中国式导师的细腻还体现在细节中。在《中国梦之声》和《中国最强音》的原版模式中,导师们会用“yes”和“no”来表达决定。《中国梦之声》的导师们觉得照搬不是个好主意,他们参与了导师语言与肢体的研发。王伟忠和韩红同时觉得用“过”比“通过”更豪爽。用“谢谢”来表示“不通过”是王伟忠的建议,他认为这样显得委婉,显得礼貌。“过”是扬手,“谢谢”的同时鞠躬。
无论活泼还是冷幽默,中国的导师们说到底是内敛且善意的。
郑钧答应导演组承担“坏人”的角色,他努力想让自己的角色接近著名的毒舌评委西蒙,但是在实际点评中,稍微说得过分一点,都会追加一句“其实我无权评判你”。郑钧信仰佛教,采访过郑钧的《人物》记者这样写道:“宗教让一个退役摇滚明星获得了心灵安宁,也降低了表达欲。他的词汇变得相对单纯了。如果导演组最初对郑钧的信仰程度有进一步的评估,就不该把‘毒舌’的任务交给他。”然而,试问在一个“和为贵”的文化语境中,谁能担当起“毒舌”的“骂名”?《中国梦之声》节目组之前对韩红的判断也是“毒舌”,但发现她只不过是直率。
真人秀的舞台上,学员是无名红花,导师是著名绿叶。2013年,繁荣的音乐综艺节目催生了荧屏一片绿油油的风景。但最终,他们还是来衬托红花的。那英说:“你当培养冠军那么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