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星文
随着《精忠岳飞》的热播,关于“什么是历史正剧”的争议又起。这实际上已是一道例牌菜:凡是有重要帝王将相的传记类电视剧开播,普通观众必然会在历史学者的引领下沸沸扬扬:这里不合史实了,那里道具穿帮了,网上网下热烈吐槽。
(1)历史剧天下三分
在历史学者眼里,所有的电视剧都是野狐禅,都有太多“篡改”和错漏,都不配叫做“历史正剧”。
这实际上是对电视剧这门艺术形式的天大的误解。在“电视剧”三字中,“剧”是核心和底座,“电视”只是呈现的形式。电视剧既然是戏剧之一种,它就拥有虚构情节和改编史事的自由,历史学者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戏剧化处理,正是这门艺术形式天赋的权利。真正的历史是淹没在重重厚幛中的,即使历史学者也只能说是掌握了局部史实,或者说无限靠近史实,而决无可能手握历史全貌。就算是一段轮廓清晰、细节完备的历史,要直接改成电视剧也需要二度创作,填充血肉和“激化”矛盾。如果哪部电视剧是纯粹按照史书描红而成的,它一定不好看,一定是有史无剧,顶多算是真人演绎的记录片。所以,讨论历史剧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史实的吹毛求疵化”。
摆脱了关于历史剧的第一道纠缠,再看看历史剧的分类。我把历史剧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泛政治寓言历史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汉武大帝》为代表作,刘和平、江奇涛是此中高手。选取某一帝王作为主角,某一王朝的截面作为背景,通过历史故事的重述,对今时今日的政治和经济形成观照。这类剧有明确的借往事浇自家块垒的意念,有炽烈的以电视剧“干预”时局的愿望,有强大的政治和历史思辩能力,也有很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类剧看上去一板一眼,不会有明显的常识错误,但并不拘泥于“历史上真的发生过什么”。《雍正王朝》里的雍正是美化过的,“乔引娣”也只是虚构人物。《大明王朝1566》里的“改稻为桑”是不曾发生过的,锦衣卫“朱七爷”的故事纯属演义。《汉武大帝》里最重要的是“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大汉雄风,故事层面则有太多的发挥。尽管多有虚构,但因为在寓言叙事、权谋美学、人物塑造、史识建构方面的巨大成就,我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历史正剧,这要不是历史正剧就没有历史正剧了。
第二类是讲故事为主的白描型历史剧,《太平天国》《末代皇帝》《唐明皇》为代表作,陈家林导演大半生都在拍这类剧。这一类型的历史剧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依托史书讲故事和尽可能呈现一朝一代原始风貌为己任。为帝王将相立传,必是内有朝斗,外有军斗,必有忠奸和正义之辩,但创作者要么依托传统史观,要么客观呈现、拒绝表态,其价值观是隐含的,不像第一种剧那样强烈地干涉历史和现实,甚至不惜主题先行。这类剧也会虚构,但决不会以虚构的方式把戏剧冲突推向极致,它多数时候保持着一种文人墨客式的儒雅和冷静,也是历史正剧。
第三类是虚构为主的传奇历史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孝庄秘史》为代表作,精通秘史叙事的尤小刚[微博]导演最擅长这个。这类剧用的是历史大人物的名姓,故事来自民间野史或者编导新构,奇情、侠情、悲情、虐情诸般招式都用得上,没有宏大叙事和以古喻今的野心,也没有几实几虚的配比自觉,一切出发点都在“好看”二字。当然,这类剧通常也不会故意“篡改重大史实”,它讲的故事多发生在历史的暗角处,典章器物也还讲究,不会动摇官修历史的根基。还有一类纯戏说,《还珠格格》为代表作,那只能算是古装剧,和历史剧已无干系。
(2)《精忠岳飞》两个败着
我前头写了那么多,是为了给《精忠岳飞》一个准确的定位:它究竟是哪类历史剧?
它肯定不是泛政治寓言历史剧,鞠觉亮和唐季礼[微博]没那视角,也没那追求。它本来应该是第二类:主打故事的白描型历史剧。《精忠岳飞》的故事没按小说《说岳全传》来,也没按刘兰芳的评书来,而是按照史书记载的岳飞的生平来的:岳飞初从军在刘韐手下做敢战士;做了军官又因上书赵构而招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罢官离职回家;与上司王彦、杜充的矛盾,与宗泽的同道和袍泽之情;宗泽三呼“渡河”后含恨而亡.。.这些正史所载之事,均在《精忠岳飞》中有浓墨体现。
我也曾亲耳听到监制唐季礼讲述对岳飞的崇敬之情,说他“文武双全,忠于妻子,一生清廉”。以这样的心情来书写岳飞的传记,肯定是正剧路线,肯定是赞美视角。
当然,岳飞作为一代名将,民族英雄,中国流传最广的评书的男主角,它的某些虚构故事早已传遍天下,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精忠岳飞》也适当穿插了“周侗传艺”“枪挑小梁王”“高宠挑滑车”等著名段子,这就使它又具备了第三类历史剧的部分特色。而且,讲述岳飞的故事肯定要打,不打就是暴殄天物,他的武力和计谋一定是表现的重点,这重传奇色彩和炫技光芒做好了只能给全剧加分,而不会是负累。然而,以现在呈现的文本和观众口碑来看,《精忠岳飞》已注定不可能是一部精品历史剧。不但历史正剧的帽子戴不稳,作为传奇剧的品相也不佳。
本剧最初是台湾老导演丁善玺写的剧本。可惜的是,作品尚未完成,丁导就得了重病而无法继续。唐季礼找人续写本子,又找了鞠觉亮出任导演,一个香港人主导创作的班底形成了。唐季礼是武行出身,替成龙[微博]导过《警察故事3》经典作品。鞠觉亮是武侠剧导演出身,83版《射雕英雄传》他就在监制王天林手下干活,02版《射雕英雄传》他又是中途接手直到完成,他最近还有一部热播剧是《新水浒传》。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丁、唐和鞠各自做了什么贡献,我们作为局外人难以尽知。单从文本来看,他们偶尔摸到了正剧的脉,但大多数时候取意不高。历史正剧有自己的叙事程式和戏剧语汇,得在重大事件和国计民生上构筑戏剧冲突,得正面强攻体现出大人物们“大”的一面来,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有悲悯和同情。不能说《精忠岳飞》中全然没有这些元素,但这方面明显着墨不多,气力不逮,“大”的一面多体现为口号式宣讲和煽情式呈现。剧中零星点缀着一些亮点篇章:赵构登位时的演讲,透着新君的锐利;秦桧未达时的言志,透着他位卑而心雄的潜质;宋徽宗清醒时的自我感叹,有一种反思和自嘲感.。.可是这些东西全被莫名其妙的打戏和糟糕透顶的节奏给冲得七零八落,还有经常两张皮的配音,让人物每每灵魂出窍。
丁只是参与了前期创作,唐和鞠作为真正的掌舵者,生产制作中把更大的精力用在了“扬长避短”上。既然无法在正剧层面找到抓手,他们干脆回到熟悉的轨道上:《精忠岳飞》从来不放过一个能让剧中人大打出手的机会,正派和反派要打(岳飞对兀术),反派和反派要打(粘罕对兀术),好人和好人也要打(岳飞和杨再兴);战场上要打,校场要打,山野之中还是要打。实际上,武侠剧的动作设计在十年前已临绝境,而《精忠岳飞》每集的打斗场面平均在15分钟以上,翻来覆去也没什么新花样,是标准的“戏不够,打来凑”。
香港导演总喜欢以“黑帮戏”的桥段来演绎历史。李仁港在《鸿门宴》中讲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社团”的兴衰史,“鸿门宴”是他们摆茶讲数的关键一局,四年的楚汉相争被简化为咸阳城下的一场大战。《精忠岳飞》中金国大将拓拔耶乌被岳飞逼到悬崖边上,先由一个小弟跳崖以代,然后自己割下一只耳朵谢罪,就没事了。这哪是两国交兵,这分明是三刀六洞的黑帮规矩。
观剧过程中,有时觉得在看武侠片,有时觉得在看黑帮片,也有时觉得在看错谬大集合--片中的细节硬伤实在太多了。不管哪种历史剧,除了思想和叙事上的追求,制作上也是有技术标准的,就是你得把逻辑BUG和常识错漏控制在一定数量内。凡是历史剧必有硬伤,是个铁律。但如果硬伤太多,就相当于一个女的被抓花了脸,不管之前怎么好看,也已经全无品相。《精忠岳飞》在器物、典章、服装上的槽点且不说,就说这人物的称谓就足以让人抓狂:粘罕见兀术对自己干妹子“撒野”,大喊一声:“住手,金兀术!”其实,“金”是国号,“金兀术”是宋人和后人对他的称呼,兀术本姓完颜好不好?如果这都行,宋朝两大名帅也就可以互称“宋岳飞”和“宋韩世忠”了。还有,赵构你不能老在手下跟前自称“小王”,王家小姐待字闺中时不能是“王氏”,赵桓还做着太子时字幕不能标“宋钦宗”,韦娘娘不能管金国王子叫“大人”而非“殿下”,杨老令公殉难的“两狼山”不能说成“二狼山”,等等。
鞠觉亮导演的02版《射雕英雄传》和《新水浒传》里就有无数硬伤,如今到了《精忠岳飞》里还是疙疙瘩瘩。这已经成了他的个人风格,“事不过三”的老话完全不起作用。说起来,只需要请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在最终定版前通看一遍,上述毛病都能避免。但就是没人做这件事,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弄出狗屁不通的台词和字幕。这也是一种雷人,只不过《隋唐英雄》《新洛神》是拉开架势主动雷人,《精忠岳飞》是不自觉地默默雷人。
从正剧出发抵达雷剧,《精忠岳飞》不只是暴露了这部剧主创人员的知识短板和轻忽态度,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香港制作班底把握正剧的能力上的缺憾。他们普遍缺乏历史视野和情怀,他们的成长经历中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和启发,即使对某个历史人物心怀敬意,也找不到有效的表达方法,最终只能用商业化的手段和窠臼型的演绎来草草完成。他们长年浸淫于快餐文化和催命的生产进度中,以行活儿来应对工作已是常态,缺乏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类错误。他们的知识谱系中对历史有大片的盲区,任种种低级错误从眼前飘过而视若无睹。这不单是《精忠岳飞》和唐、鞠的问题,吴宇森在两部《赤壁》中,李仁港在《见龙卸甲》《鸿门宴》中,麦庄在《关云长》中,都曾经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明显马脚。
也许,说“香港人没文化”有些打击面过大,但香港名导们一再地在历史题材上荒腔走板绝非偶然。风格错位,硬伤累累,有史料无史识,有肌肉无灵魂,《精忠岳飞》会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香港导演的长处究竟在哪里?什么样的人能驾驭历史正剧?大家都想想吧,想好了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