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马大帅》系列似乎非常像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中国的主流电影,都是表现小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多重挤压之下的命运和悲欢,都是一种“含泪的笑”的形式,都是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忧伤,也都有许多偶然的传奇式经验和琐碎的生活细节的详尽的讲述,让我们好像回到了《马路天使》或者《万家灯火》的风情。如果说,《刘老根》完成的是一个农村干部向企业家的转变,那么《马大帅》完成的则是一个农民向城市人的转变。《刘老根》表现的是农民企业家对于命运的超越能力,而《马大帅》则更多地表现了农民对于城市
环境的适应能力。但他们都是这个新的市场化的时代的农民,他们已经根本脱离了当年鲁迅或赵树理式的农民的刻板形象,显示了二十多年中国历史变化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农民命运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带来的复杂性被赵本山的电视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赵本山本人的对于中国社会状态的把握和对于农民的体验则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可以说,赵本山给了我们一个来自农民“内部”的观察视角。
在《马大帅1》中,马大帅由于女儿出走,为了找女儿进入城市,从此开始了一个老实而不乏机敏的农民在城市中的不平常的经历。赵本山这一次比起《刘老根》更加视点向下,着眼的不是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奋斗成功的历史,而是在城乡之间游走的贫民的遭遇和他们与城市相遇的历程。在这里,赵本山以一个农民的视点深入当下城市社会的惊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里的城市社会的光怪陆离的一面,刚刚进入城市的充满诱惑、危险和挑战的生活被表现得相当有趣。都市是希望和可能性,又是危险、困窘和实实在在的问题。这里不仅仅表现了物质的困难,也表现了一种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说法是“贫困文化”的影响。在这里,赵本山没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并不将贫困视为美德,而是表现了贫困带来的腐蚀性,如钢子的弟弟的因吸毒而绝望,钢子的法外复仇和入狱,牛二的无赖,流浪孩子不良习惯,城市流氓的活动等等都进入了电视剧的视野;而小翠的感情的复杂和波澜,范德彪的随波逐流,马大帅本人的不少选择在道德上的含混模糊,使得电视剧有一种意外的逼真性和一种意外的意义上的暧昧性。
于是,《马大帅2》中马大帅通过意外获得的财产开办一个打工学校,通过教育赋予人们以改变命运的力量变成了马大帅的追求。其实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普通的人民告别贫困,改变自己命运的历史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正是二十多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基本的动力,通过自己的自强不息和坚忍奋斗超越贫困的命运,超越贫困的物质现实和文化束缚,正是我们二十年来打造得最为激动人心的“中国梦”。赵本山塑造的这些人物,虽然身处困境,面对挑战,但从来没有丧失过对于这个社会的信念,没有丧失过对自己的信念。他们其实是怀着这种“中国梦”面对一切的,所以他们并不怨天尤人,而是依靠自己去争取美好的前途,从小翠和钢子的爱到马大帅和玉芬的爱,直到到范德彪和桂英的感情里都包含着这“中国梦”的最为可贵的一面,包含着改变命运的意志和决心。赵本山在这里展示了对于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的承诺和信心,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福利,福利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赋予个人信心和能力去努力超越命运。于是,《马大帅》系列在这里接上了《刘老根》的主题。
于是《马大帅》系列不仅仅是一种同情或浪漫的表现,而是从平凡中展现的“中国梦”,是这个国家力量的象征。《马大帅》系列给我们展示的是虽然有混乱和困扰,但仍然充满活力和期望的中国。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