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创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s)的定义通常十分不容易具体化。查克·贝里(Chuck Berry)、“披头士”(The Beatles)、马尔文·盖伊(Marvin Gaye)、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艾尔维斯·卡斯特罗(Elvis Costello)、保罗·韦斯特伯格(Paul Westerberg)、利兹·菲艾尔(Liz Phair)——他们无一不是优秀的歌手兼创作者,但事实上他们中没有一个适合用“创作歌手”这个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流行称谓来形容。
一般来说,“创作歌手”所强调的重点是他们创作时的素材和原料,而不是演唱风范、文体特征,或者音乐背景等其它因素(尽管它们也很重要)。歌曲的音乐和编配都是作为单独的部分被最先创作出来,而不是等到脑袋中形成完整的乐队才去记录。“创作歌手”大都会弹吉他或者钢琴,有相当数量的人两种乐器都会。许多摇滚乐(大部分风格)的演唱和创作都是来自民谣(Folk)或者原声(Acoustic)音乐。有趣的是,在摇滚乐的所有形式当中,“创作歌手”是女性音乐家们选用最多的一种。尽管有些评论家用“完全个人化体验”来形容她们的作品并不尽然,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她们谈论的话题的确总是涉及自省、敏感、浪漫和忏悔这样的主题。
“创作歌手”的黄金时代是在60年代初,民谣和流行摇滚互相繁衍和杂交的时期。鲍勃·迪伦在个人表达和歌词改造上是所有“创作歌手”中的先锋,在他从“原声民谣”(Acoustic Folk)转向“民谣摇滚”(Folk Rock)后,他的许多同辈都不约而同地紧随其后。60年代中期到末期,弗雷德·尼尔(Fred Neil)等部分著名民谣歌手也跟随迪伦进入“创作歌手”领域。另外还有一批歌曲作者也从单纯的创作者转变为“创作歌手”。兰迪·纽曼(Randy Newman)等曲作者就是以“创作歌手”的身份——而不是仅仅作为表演者——开始他们的专业演出生涯的。到60年代晚期时,已经有许多创作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来演唱自己的歌曲,尽管有时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并不太适应商业或者市场的要求。当然,在这些人中也有特殊的,比如莱昂纳德·科罕(Leonard Cohen),他在涉足音乐圈之前就已是著名的诗人,所以后来他做的音乐也被称作是最具诗性的摇滚乐。而尼尔·扬(Neil Young)和范·莫里森(Van Morrison)则是6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创作歌手”(有时人们会认为尼尔·扬的作品太电声化而不应被划入“创作歌手”范畴)。还有保罗·西蒙(Paul Simon),他从传统流行音乐和民谣里吸收了足够的养分,这使他在“西蒙和加芬凯尔”(Simon & Garfunkel)还未解散时就已经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民谣摇滚”明星。
“创作歌手”中绝大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白人。而且,他们差不多都是从加里弗尼亚南部或东北部(尤其是洛杉矶和纽约)起步的。洛杉矶是“民谣摇滚”的主要发源地,60年代末那里出现了许多天才的“创作歌手”。他们中最杰出的两人,乔尼·米歇尔(Joni Mitchell)和尼尔·扬,虽然都是来自加拿大,但他们最初的歌曲都是在洛杉矶录制的。米歇尔的原声吉他和钢琴、发自肺腑的歌唱,以及歌曲中浪漫的主题,曾经是“创作歌手”的标准样板,直到她后来在70年代中期把创作重点转向爵士实验。其他重要的南加州“创作歌手”有:兰迪·纽曼,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杰克逊·布朗(Jackson Browne),作品以深思熟虑见长;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作品融合了爵士、迷幻、灵魂乐,并有显著的电声特色。
卡洛尔·金(Carole King)是美国最成功的“创作歌手”之一,她的作品再现了60年代早期的风范。她在1971年出版的专辑《花毯》(Tapestry)也位于历史上最畅销的专辑行列中。最能和金相提并论的人物是詹姆斯·泰勒(James Tyler),他翻唱金的歌曲《你得到了一位朋友》(You've Got a Friend)(来自专辑《花毯》)曾经是排行榜冠军单曲。而他的1970年专辑《甜蜜宝贝詹姆斯》(Sweet Baby James)更是70年代早期柔情摇滚的代表之作。
在英国,虽然没有形成象美国一样的“创作歌手”风潮,但还是有一些艺术家投身于此。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史蒂伍德(Al Stewart),他的歌曲以叙事性和想象力取胜;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他的作品以发掘那些大牌明星不愿启齿的人性阴暗面为主要题材;卡特·史蒂文斯(Cat Stevens),他是整个70年代最成功的英国“创作歌手”,也是在音乐和内容上最接近美国的“创作歌手”。
和所有在70年代遭到朋克反对的音乐形式一样,“创作歌手”也是朋克反对的目标,只是好象程度更严重一些。那些朋克和新浪潮摇滚人对“创作歌手”们的自负和嬉皮式说教很不以为然。而“创作歌手”这种风格本身,在朋克风暴来临时也已经到达顶峰。那些老牌的明星比如保罗·西蒙等人依然很流行,但也只能维持原来的水准而不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有天赋的新一代“创作歌手”却并没有出现。虽然后来也出现了里奇·李·琼斯(Richie Lee Jones)、史蒂夫·弗伯特(Steve Forbert)、彼德·凯斯(Pete Case)、约翰·海特(John Hiatt)等优秀“创作歌手”,但他们的音乐天才并没有换来唱片的热销。
苏珊娜·维加(Suzanne Vega)和特蕾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是1980年以后最有名的“创作歌手”。其他的还有绍恩·科尔文(Shawn Colvin)、乔·亨利(Joe Henry)、卢卡·布鲁姆(Luka Bloom)等人,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固定的歌迷,但更多的喝彩还是来自评论界而不是群众。
不过“创作歌手”并没有销声匿迹,你可以从许多当代的杰出音乐家身上找到强烈的“创作歌手”印记,从史蒂夫·旺德(Steve Wonder)到布鲁斯·斯普林斯玎(Bruce Springsteen),从玛丽·查宾·卡朋特(Mary-Chapin Carpenter)到鲍勃·摩尔德(Bob Mould),尽管他们都不能被称作“创作歌手”,可他们的音乐里无不具有“创作歌手”的影子。
推荐唱片:
1.乔尼·米歇尔(Joni Mitchell)《云》(Clouds)(Reprise)
2.卡洛尔·金(Carole King)《花毯》(Tapestry)(Epic)
3.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再见和你好》(Goodbye & Hello)(Elektra)
4.保罗·西蒙(Paul Simon)《谈判和情歌 1971-1986》(Negotiations & Love Songs 1971-1986)(Warner Brother)
5.莱昂纳德·科罕(Leonard Cohen)《莱昂纳德·科罕的歌》(Songs of Leonard Cohen)(CBS)
6.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果树》(Fruit Tree)(Rykodisc)
7.詹姆斯·泰勒(James Tyler)《甜蜜宝贝詹姆斯》(Sweet Baby James)(Warner Brothers)
8.杰克逊·布朗(Jackson Browne)《天空已故》(Late for the Sky)(Asylum)
9.兰迪·纽曼(Randy Newman)《12首歌》(12 Songs)(Reprise)
10.尼尔·扬(Neil Young)《金色冲击之后》(After the Gold Rush)(Reprise)
11.苏珊娜·维加(Suzanne Vega)《苏珊娜·维加》(Suzanne Vega)(A&M)
12.特蕾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特蕾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Elek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