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彭洪武专栏专题 >正文

彭洪武:爱的泡沫 坚硬的血迹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7:12 新浪娱乐

  爱的泡沫 坚硬的血迹 ——小议电影《2046》和《可可西里》

  太无趣了。

  在中国的青年愈发迷恋哈根达斯、宜家、卡布其诺、SUHO、杰克.丹尼、血腥玛丽、背包客时,王家卫则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乐趣,这乐趣来自于他对都市的彻底厌倦,可能王
家卫再也不想向我们讲述现在时的故事,他的目光久久的驻留在中国的六七十年代,他的男女主角将不再唱着激昂的“加洲梦”,而换成了哀怨爵士和一曲曲带着隐痛的探戈,在那里,只有旗袍和小西装才能给王家卫带来创作的冲动。

  孤独与寂寞,是王家卫的两把利刃,他一次又一次极为敏感的割开都市人脆弱的神经,再注入一剂剂爱的泡沫,一句句飞来飞去不着边际的台词,在那深入浅出的解说词的伴奏下,这的确让人一度迷恋。

  如果说《堕落天使》像是小资和颓废青年的圣歌,而《重庆森林》又何尝不是布波族的前身?听Cranberries的歌曲,找个空姐做女朋友,在喝饮料时跟便利店的女孩聊天打情骂俏,窥视爱人的隐私,打工赚钱去加洲旅行,这在1995年是多么的超前。

  如果说“重庆森林”里还有着一些热情和希望,“堕落天使”是再也热不起来的冰冷和绝望,让人窒息,却又快乐的想要飞,它的迷幻与颓废构成了王家卫最迷人的部份。

  以前王是靠内容走在前面,而不是今天过度的形式化。《2046》本是源于《北京之夏》的夭折,我想王家卫在这个电影上或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玩点新意出来,另一方面又没找到太好的切入点,而要紧的是他对片商也得尽快有个交待,于是乎这个电影往更随意更空白的方向发展,的确谁也不知道最后的效果会怎么样?

  当一个人没有自已的内心,也不能形成属于自已的审美情趣和爱,这是多么的可怕……

  当一个电影没有生活,这又是多么的要命。

  我们且把王家卫称为香港特色的导演,打着暖黄灯光的水果摊,热气腾腾的鸡仔煲、香气扑面的云吞面、人潮人海的街市、鱼龙混杂的大排档、光怪陆离的夜生活、没心没肺的街边仔、咸湿的海风、唠唠叨叨的街坊,这些都是香港的城市语言,一个导演如果抛弃了自已的城市语言,用其它的语言去构筑其电影语言,无疑跟中国歌手唱英文一样愚蠢。

  侯孝贤离开了台湾就不会是侯孝贤、阿巴斯离开了伊朗也不会是阿巴斯,阿莫多瓦离开了西班牙也不会是阿莫多瓦,昆汀.塔伦蒂诺离开了满嘴粗语的美式文化也不会是昆汀.塔伦蒂诺。

  王家卫偏要去要移植一种旧上海式的趣味,还要搭上一辆更无趣的驶向2046的列车,他对旗袍、六十年代的探戈、旧式旅馆、老汽灯、八字胡、老爵士、旧式上海的趣味的迷恋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一次又一次的把它无限的放大,问题是他自已也并未经历过那个带夸张感的年代。

  以前王家卫的电影就是整合最新潮的时尚生活,他的文化趣味包括他的音乐品味,容易让每一个人心动。他的每一个电影里面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另类的歌曲,比如《重庆森林》里The Cranberries的“Dreams”,《堕落天使》里的“忘记他”,《春光乍泄》里Red Hot Chili Peppers“Under The Bridge”,那是一种有优越感的品味。

  而《2046》没有主线、没有节奏、没有生活质感,他们的确活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只有没完没了的眼泪和那一句“你愿不愿意跟我走”。他说:“她的过去永远是个秘密”,可这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可能是为了演员档期之间的调配,《2046》的场景永远都走不出那个根本就是为了电影搭建的旅馆,连那个大排挡也像是在旅馆的后门,这简直是个舞台剧。

  这该死的怀旧,这要命的无趣,这发霉的中年趣味,这落寞的情调。

  王家卫这个“剪片狂”最终还是剪出了一堆由落寞的旅馆、夜归的客人、孤独的电话、潮湿的暧味、北京方言、粤语、香港市井悝语、日本话、带回声的机器人声组成的《2046》。

  这等于把桂林米粉、云南米线、武汉热干面、干炒牛河、西红柿打卤面、兰州拉面、日本龙须面、意大利通心粉来个杂烩大炒,最后在一个后现代装修的饭馆里卖,店员是一个个面无表情的机器人,他们比你还寂寞。你或许会有些兴趣去看个究竟,但那里面的东西你绝不会喜欢吃。

  Lulu、王静雯、苏丽珍、白玲都流过看似痛苦的泪,而且好几次都“泪如雨下”,但在干涸的剧情之中,她们的眼泪是那样的苍白,远不及当年李嘉欣自慰过后在床上的一滴泪。多明星的全方位调动也让王家卫疲态四出,这正是应了他说的话“一个人如果要全部,那他就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把《2046》片头和片尾剪成3分钟的MV,让片头那时隐时没的字幕再眩一点,它是多么的酷!

  或许王家卫觉得他自已是成熟了,可成熟就意味着烂掉、死掉……

  如果说《2046》是一堆爱的泡沫,那么《可可西里》就是一滩坚硬的血迹,这一软一硬,既反映了中国电影的软肋,也反映了它的硬伤。如果爱是泡沫,那么电影也不只过是幻觉,如果用血来博得票房,这跟他们所鄙视的武侠片和动作片并无二异。

  其实陆川的《寻枪》是部比较笨拙的电影,除了那一个派出所所长讲出的那个笑料,你基本上看不到更有心思的安排,整个电影像是一个没有经过剪辑和后期处理的习作。

  《可可西里》展示的是漫卷的风雪、雄俊的山川、坚定的男人、血淋淋的理想,以一种极其阳刚和固拗的硬朗资态给中国电影注入了一股股喷涌的热血,它那粗糙的砂粒感打在都市人白嫩的皮肤上,无法不引起一阵惊呼。

  这种电影其实叫任何一个省级电视台的导演来拍,也不会差到那里,因为那大自然和鲜血本身就已经把人征服了。

  而且它的学院味太浓,那个记者的安排也显得出有些牵强,一看就是那种文化人那种自负的感觉,这一点很让人腻味。

  在这个电影中,看不到镜头处理的灵巧以及讲故事的技巧,它平实得差点失去了电影的感觉,它的电影语言太单一。

  但它依然好评如潮,在北京这个大混场,有太多粗心的人,他们不需要真正的细节和敏感,他们在乎的是一个大感觉,一种迷糊糊沉浸与此的快乐,他们整天像是在说酒话。关于《可可西里》的评介也是如此,有人说是“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呵呵,那可能是她平时根本就不看电影。

  《可可西里》的成功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我更愿意把它看做一个偶然(毕竟这个电影的最初来源也不是起因于导演),下一次,中国电影面对都市和讲故事,仍然会搞的焦头烂额。

  而这个电影实际是很能切合青年文化风潮的一个新电影,多少户外运动爱好者、背包客、环保主义者、人文地理迷、渴望旅行小资和白领、文化青年都有可能成为它的观众。

  《可可西里》的热度这其实跟时下的文艺青年风潮有着极大的潜在关联,这种文艺青年一会是理想主义者,一会是避世主义者,他们矛盾的连他们自已也搞不清自已到底想要什么?

  而《2046》和《可可西里》一一则抓住了他们的命脉,他们对好莱坞和《新警察故事》这样的电影毫无兴趣,甚至表式强烈的反对意见。而我在《新警察故事》看到了一些酷劲儿,比如那几个酷爱极限运动、用任性的玩乐来博得自由的富家子弟,谁又真正关心和深入过他们的内心呢?他们比《2046》旅馆里的那几对男女孩更孤寂,比可可西里那些被猎杀的藏

羚羊还可怜,他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石屎森林里,冲也冲不出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