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地人
黄小琥[微博]在“全能星战”因为爵士专场积分垫底,间接导致告别舞台,对于这位出身于Pub,以演唱爵士歌曲见长,真的很“尴尬”。但这个尴尬不应该是黄小琥的尴尬,而应该是国内歌迷的尴尬。国际著名爵士歌手劳拉·费姬这样的外人,因为懂爵士而自然懂黄小琥,并邀请她作为自己台湾演出会钦点的演出嘉宾。所以说,懂黄小琥,还是要从懂爵士做起。
对于黄小琥这位歌手,新歌迷自然会对她的《没那么简单》或者《重来》如数家珍,而老歌迷则会在新歌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只是朋友》和《午夜的单人床》这样的经典。但无论是《重来》还是《不只是朋友》,黄小琥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总免不了疗伤这样的标签,或者歌曲中烟熏嗓、幽怨的氛围等等进觉印象。所以,黄小琥也免不了被人套上一个情歌歌手的公用称谓,久而久之,甚至有了黄小琥唱歌就必须是情歌这样的认知。
黄小琥是疗伤情歌歌手吗?对,但肯定不算全对。黄小琥擅于把握情歌的神韵,继而唱出疗伤的效果,其实只不过是她的一个侧面。而由于她在这个侧面获得了成功,也让许多歌迷开始慢慢将此当成了黄小琥的象征,甚至全部。就像陶喆[微博],实际上更喜欢的是摇滚乐;而顺子[微博],实际上也是科班出身的爵士音乐人;曾经被包装成邻家男孩的张雨生,如果不是后期展现出他在演奏、创作和制作上的才华的话,或者也会被一辈子误解成偶像派歌手。以偏概全,有时候对于一个歌手,的确并不公平。
而黄小琥当然远远不仅仅止于疗伤情歌,她的根实际上在Pub,也的根实际上也属于爵士。在开放台湾自由行前,国内的歌迷无法通过Pub的现场,去感受黄小琥的Pub,究竟王在哪里?而等自由行开放了,却又能再也没有机会能够在Pub这样的小舞台,听黄小琥唱歌了。
如果说摇滚乐适合大现场,那么爵士乐就一定适合小Pub。很难想象在一个几万人的现场,无数歌迷挥着手听爵士乐的盛况,更不敢想像Pogo如何能搭配讲究更讲究即兴的爵士乐。爵士乐天生其实就属于小Pub,它的浓稠,它的浑浊,它的直指人心,更适合在一种狭小甚至密闭的空间里发生。诚然,爵士乐也可以很百老汇、很戏剧、很娱乐,但爵士乐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悸动、苦闷,以及浓到化不开的忧愁。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也要在一种更近的距离,更实的互动下,才能品味到其中最接近原味的苦涩。
当然,爵士乐在时空两方面的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人们对它理解的变异。时间上,由于爵士乐一直不断通过乐手技术的提高、时代的变化,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曲风。久而久之,人们会对爵士乐产生一种重技不重情的误解。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隔阂性,近几十年来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钦慕,也使得爵士乐这种原本在美国非常草根、非常内心的音乐形式,在流传到华人世界里,竟然会成为一种格调、品味的高端象征,却忽视了爵士乐除了曲风外型、怀旧感的造型之外,那种即兴的感性。
很明显,以大多数中国歌迷对爵士乐的理解,黄小琥在“全能星战”爵士专场的演唱,确实是“不合格”的。她没有穿上夸张但醒目的爵士乐标配服饰,也没有在演唱过程中,塞入像Scat这样的爵士人声技巧,她的制作人李伟菘[微博],也没有去刻意追求编曲上的华丽,以及许多爵士招牌元素的叠加。一首《是否》就这么娓娓唱来,一段情感就这么放在观众面前。黄小琥其实何尝不知道爵士是什么,她之所以没有在爵士的外表上狠下功夫,是现在的她,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她对于爵士乐的理解力,都早就不在表演而是在倾诉的境界。早年的Pub经历,已经让她懂得如何将爵士人声技巧与情感融合,去抚慰午夜Pub台下那一颗颗受伤的灵魂。所以,站在爵士专场的舞台,却没有过多强调爵士乐外在的技巧,其实既是黄小琥的自信,也是她对爵士乐有更自信的理解。
当然,黄小琥最终还是提前离开了“全能星战”的舞台,她对于爵士乐的展示,也只能嘎然而止。这显然不能说是黄小琥的失败,而只能说是一种音乐审美一直都存在的一种遗憾。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音乐说到底,就是一种既简单又不简单的东西。简单,是因为它可能就是一段简单的旋律,就能让你感动一刻乃至一生。不简单,是因为歌手或许要为了这种简单而付出绝不简单的努力。而当音乐处于一种决赛的舞台,当更多的戏剧化和娱乐性干扰这种简单的聆听和不简单的呈现时,很多东西就会因此缺失。
现在的黄小琥,其实也需要用一个真正属于她的舞台。也可以说,作为大众歌手的黄小琥,其实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而她现在要做的,其实更可以在音乐中寻找真正的知音,在属于自己的爵士天地里,以专场的形式,让自己的情与爱,唱给那些懂爵士识爵士,但同样未失感性的歌迷来听。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小范围知音圈做足爵士味道的黄小琥,反过来同样可以在更大众的市场面前,为自己音乐上的立体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