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舌尖》“出国”泼盆冷水

2014年06月12日11:29   娱乐专栏  作者:纳兰惊梦   我有话说

  纳兰惊梦/文

  日前,《舌尖2》第七集落幕。与第一季相比,《舌尖2》在收获了高收视的同时,一路也伴随“故事抢镜”“拍摄抄袭”“解说抒情”等各种争议。但同时,这部投资1000万元左右的纪录片,却创造出超过3亿元的收益。截至目前,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舌尖2》的节目播出权。单片销售额达到35万美元,也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同时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制作公司BBCworldwide日前到央视纪录频道,与频道领导一起共同商讨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如叙事结构、剪辑风格等。BBC将与央视联手,推动中国纪录片走向海外市场。《舌尖》走出国门,不久以后我们也就会看《舌尖上的美国》,连剧集名都想好了,一定是《汉堡》、《三明治》、《披萨》、《沙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舌尖》的出国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优秀纪录片的贫乏。虽然在影像质量上很容易追齐国外,但人物视角、故事表达方式差别仍比较大,真正能够用影像本身来呈现故事的中国纪录片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舌尖》的出国,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如今中国经济体在世界体系中的备受关注。“中国故事”本身就是世界性的题材,国际社会迫切的希望看到处于急剧变革时代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舌尖》的出现填补了这样的空白。因此,也无需将《舌尖》的出国上升到多么的高度来吹嘘和意淫,而应该更理性看到与真正纪录片大国的差距。

  吐槽归吐槽,但至少《舌尖》的出国反映出的一大可喜之处便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给萎靡已久的中国纪录片行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其版权输出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男足教练到欧洲联赛传授带队经验(好像还是吐槽)。不过隐隐在心中担忧的是,老外真的看得懂那个母亲为了让拉小提琴的女儿功成名就,五年不见家人,家里人有病也不回去看的故事和红烧肉之间到底有什么的联系吗?不纯粹是大多数观众对于《舌尖2》的普遍感受,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也成为诟病的口实。如果不能解决“说故事”而非“编故事”,亦是《舌尖》出国所要面临的考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美国 纪录片 舌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