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艺术电影该如何发展

2014年06月24日15:29   娱乐专栏  作者:皇甫宜川   我有话说

  艺术电影:市场细分下的产品

  在谈论艺术电影的时候,或许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恰恰是一种互补关系。这有点像普通商品与奢侈商品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虽然可能不是很恰当,但背后的实质关系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其次,低成本电影也不等于就是艺术电影,更不等于粗制滥造。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并不是因为预算低,才把它拍成所谓的艺术电影。虽然大多数艺术电影的制片成本都不高,但这种情况更多是因为它可能不需要大明星、大场景、大的动作场面和高科技特效来支撑其创意和表达,或者说,一部艺术电影一般也不允许这些通常的商业元素来转移观众对摄影机后面那个人(导演)的关注。就艺术电影来说,摄影机后面的这个人(导演)才是影片的核心和价值所在。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对艺术电影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给出一个在理论上成立的定义,但是艺术电影这个词之所以在当下仍然能畅行于人们的交流之中,证明这个看上去有些模糊的概念其实是有一些可以归纳出来的特质的,即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原创性(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发现)、思想性(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世界性(能引起世界各地知识阶层中至少一部分人的兴趣)和想象力(对电影艺术表达形式的探索)。

  如果说商业电影是一个市场概念,与之对应的艺术电影其实也是一个市场概念。艺术电影虽然大多曲高和寡,但寡并不等于无。艺术电影从来都有一个明确的市场目标,即所谓的知识阶层。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目标群也许是小众,但如果将各个国家的这个“小众”加起来,就变成了一个不小的“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我们或许应该把艺术电影理解为电影市场细分下的一种概念,一种市场细分下的产品。如此,艺术电影的发展就必须尊重市场原则。而不尊重市场原则,正是我们当下艺术电影发展的困境核心所在。

  在欧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艺术电影市场,有专门的院线放片,有各种基金在支持拍片,几大电影节和无数的小电影节,其实都是艺术电影市场的一部分——这个平台负责提振艺术电影创作者的信心,为主流市场推荐或宣传人才,从事艺术影片交易、融资,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未来电影的审美走向。几十年来,艺术电影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运作下,不仅为主流电影或者说商业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提供着电影语言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艺术电影市场依靠自身的良性循环,也不断产生出令人惊异的产品,比如今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家》,比如今天戛纳电影节获金棕榈奖的《爱》。这些艺术电影,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对电影这门大众艺术的认识,鼓舞着人们对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证明艺术电影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当下国产艺术电影来说,把艺术电影作为市场细分下的一个概念或者产品来对待,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人才培养到制作和发行的良性艺术电影市场运行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艺术电影的发展。首先,从源头的人才培养上厘清对艺术电影的认识。在学校的电影教育中,需要让学生明白艺术电影虽然可能更靠近或者就是作者电影,但它同时也是市场细分下的一种产品,除非你并不想传播你的作品从而无视任何观众的存在。因此,你必须在尊重市场原则的前提下来理解和创作艺术电影。在市场原则下,由于艺术电影受众的特殊性,你就需要在艺术电影的原创性、思想性和想象力上下功夫,同时提高影片的技术和艺术品质,因为你面对的是世界精英观众,如此,你的作品(产品)才可能做到国际性。满足了这几点,艺术电影就不存在生存问题,甚至可能走向更多的普通观众。《艺术家》就是一个范例,它要来到中国的主流市场了。

  其次,建立从学校到艺术实践的管道。今天第四代、第五代导演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过去国营电影制片厂体制的支持。正是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让第四代、第五代们走出校园后,能有机会在不断地艺术实践中进行个人的艺术积累,从学徒成长为艺术家,并最终成为主流电影市场的主力。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新的管道没有建立,许多学生毕业后因为没有艺术实践的机会,过早的远离了最初的职业梦想,这也是当下电影人才后备不足或者说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建从学校到艺术实践的管道是可行的,只要认识到青年电影人材的培养最终会有利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目前政府和一些机构也在尝试搭建这样的管道。比如每年一届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对青年电影人从剧作角度的推介,比如政府在高校推行的青年剧作扶持计划,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青年电影人(包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艺术实践和证明自身能力的可能。但是这种扶持一方面在数量上还太少,另一方面有些扶持要么太看重剧本的商业性,要么太看重剧本的思想性,很少有把剧作本身的艺术性和想象力作为首要扶持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支持资金的背景有关。作为这种管道多样化的一个方面,建立“艺术电影基金”来支持艺术电影的发展或许必不可少。现在国家对儿童题材电影、农材题材电影都有基金的支持,但对艺术电影却几乎没有,这或许是当前艺术电影发展困境的又一个原因。如果我们把艺术电影当成是主流电影或者商业电影的一种后备和互补,把艺术电影看成是电影市场细分下的一种产品,政府、机构和电影生产、发行以及放映商,就应该从长远着眼,建立各种形式的支持艺术电影创作的基金来培养和发现电影人。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支持实际上也在支撑艺术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有了更多的人和资金来参与艺术电影创作,艺术电影院线也才可能真正的建立,艺术电影市场也才可能真正形成。就当下而言,艺术电影院线难以建立的障碍,也并非完全是院线经理们目光短浅,艺术影片片源的严重不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过,只要有市场存在的可能,就有敢于尝鲜的资本。实际上国内的一些院线已经开始行动,南方几个城市成立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是敢为先者的一例。艺术电影市场和艺术电影创作一样,需要胆识和创新。

  第三,制度的保证。艺术电影需要保护。保护艺术电影就是在保护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保护民族的想象力,保护艺术对现实的敏感触觉,最终是在保护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在制度上保护艺术电影的表达。否则,我们的电影有可能丧失艺术的灵感,丧失对现实的关注,丧失想象的翅膀,最终丧失的是电影的艺术魅力。

  工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在创意,是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所以,每个大的汽车品牌都会不遗余力地投重资在概念车的创意上,因为这是他们的未来。电影的未来也一样,它一定不是在当下消费的商业电影上,而是在充满睿智的艺术电影上——它是一种养份,不仅滋润着电影语言的变革、电影形式的创新、电影产业的发展,更滋润着电影创作者和观影者的心灵。因此,保护艺术电影这种养份,不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更是整个电影行业的责任,实际上,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国家的责任,是一种必须认真对待的国家文化战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艺术电影 文艺片 国产片 艺术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