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跨界当导演:要钱还是要品质

2014年09月11日12:13   娱乐专栏  作者:影视独舌   我有话说

  影视独舌第104期

  要说中国电影界这两年发生的最大变化,不是新一代导演替换老一代导演,而是演员或作家转型而来的导演,在票房上彻底压倒了科班出身的导演。其实导演们也经常客串表演,张艺谋还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导演也经常充任编剧,是剧本的最终定稿者,可是很少有人说这是“跨界”,更没有越俎代庖之说。惟有明星当导演,不管是明星演员还是明星作家执了导筒,便会被视为新闻,名为“跨界”。

(1)明星导演的成功在市场

  目下的华语电影票房榜上,前五名导演中有四位是演员出身的导演:《泰囧》导演徐峥,《西游降魔篇》导演周星驰,《十二生肖》导演成龙,《致青春》导演赵薇。这一方面显示了市场的某种去专业化的取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演员改行当导演,首要目标就是奔着票房而来。

  徐峥是有备而来的,他做演员的时候已经留心导演在片场的职能,并且不挂名地做过实践。他拍《泰囧》有着精确的市场考量,定位为公路喜剧,从经典类型片中汲取营养,做剧本时精确计算,拍摄正片时就筹划了宣传要用的视频物料。他胸有成竹地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来做,以对得起投资人的信任为第一追求。当然,在做足笑料的同时,片中也煮了心灵鸡汤,保证影片三观正确,色调温暖,放到什么地方都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赵薇也是有备而来的。作为演员,她的事业早就达到顶峰,“高处不胜寒”之后面临着发展瓶颈。她早就开始修导演课程,时机一到华丽转身,《致青春》既是市场喜欢的校园喜剧片,也因为浓重的怀旧氛围而能感染观众。这部影片兼顾了个人表达和市场需求,同时也为赵薇的事业打开了新天地,回归电视剧行业演“虎妈”,身价倍增。

  邓超的情况类似,他是个好演员,但没遇到大红的角色。他不能说不红,可是也看不见明显的上升通道。《分手大师》获得票房成功之后,一个大卖导演和一个优秀演员的结合体,各方面的想象空间立刻就不一样。从影片的内容来看,邓超奔市场的目标更纯粹,手法更极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贱人”,这话未必准确,但银幕上至贱的邓超的确做到了“无敌”。

  明星当导演,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电影现在不是原创的时代,是资源整合的时代。明星的一张家喻户晓的脸,不比张陈冯三位导演吸纳投资的能力差。徐峥一成事,专业上的疑虑也一扫而光。退一万步说,就算导演作品失败了,明星回去拍电视剧也不愁还不上亏的钱。老板愿意帮他们出钱,曾经合作过的导演、编剧、摄影、武行愿意帮他们拍戏,院线经理和营销公司愿意帮他们卖片,更重要的是观众愿意帮他们埋单。明星导演普遍年轻,知道主流观众要什么。明星导演懂得表演,在选角儿上几乎没有失手过。有这么多有利条件,他们不成功谁成功呢?

  (2)大卖导演的短板是品质

  说完温酒斩华雄,再说说风雪走麦城。明星导演的成功都是市场的成功,真论影片的品质,不是一塌糊涂,就是平平无奇。徐峥的《泰囧》是一部圆熟之作,可也进不了经典公路片的殿堂。赵薇《致青春》的怀旧感做足了工夫,但还是有支离破碎感。邓超的《分手大师》只有娱乐,没有底线,用“恶俗”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果凭空这么说,他们和他们的粉丝可能不服气,那就与演员转导演的前辈比,高下立见:周星驰的喜剧进入了笑中带泪的境界,成龙的搏命杂技当世第一,姜文的天才调度和思考深度,尔冬升的绵密针脚和社会洞察力,都非他们可比。原先的演员导演都是老汤,在漫长的岁月中修炼成精,现在这几位,除了高票房还有什么?所剩无几。

  是的,这只是处女作,说不定将来能出经典。但做不成的可能更大些,没有人会放弃风光的明星身份,一心修炼导演的功法。有的人原本就是为开拓发展空间,现在有了发展空间,名利滚滚而来,还会回到操心受累掉体重的导演岗位上去吗?就算有心回去,还得看知识积累和才华天赋。能成为伊斯特伍德、本-阿弗莱克、梅尔-吉布森这样演导双修的没几个。正如海外效力过的球星们感叹:第二个赛季才是最难的,第一个赛季打了人家一个冷不防,第二个赛季成了熟张,没有实力再难立得住脚。对于明星导演来说,第二部作品也是最难的,最想说的和最擅长的已经玩过,是否还有足够的后劲,这是个问题。

  (3)作家导演的卖点是话题

  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和韩寒,也是票房榜上的热门人物。郭敬明是精明的商人,他跨界拍电影就是奔着票房而来。韩寒的情况复杂些,有人说他为票房,也有人说他为表达。但从《后会无期》的票房来看,他比郭敬明势头还猛。

  明星们打江山靠的是铁杆粉丝捧场,以及话题效应带入第三方观众,郭敬明和韩寒也是一样。他们都是销量以百万计的畅销书作家,他们的读者已经为买书掏过钱,不在乎为看电影再掏一次钱。粉丝与作家结缘本就是从消费开始的,而粉丝与明星结缘,也许是从免费的电视剧开始的。所以,畅销书作家当导演,其票仓在起点上就比明星更扎实。

  说到话题效应,这两人更是毫不逊色。郭敬明既是奢靡教的教主,也是媒体人常批的靶子。他在以己身为草人借箭的同时,不知道把多少好奇观众勾进了影院。韩寒作为郭敬明的反面,左手“公知”范儿,右手“国民岳父”,虽然经历了“方韩大战”,在杂文之路上走不下去,却迅速走上了娱乐之路,人气不降反升。郭敬明的《小时代》不能算是正常的电影,韩寒的《后会无期》也不能算优秀的电影,但他们两人多年经营的品牌在影院中成功套现。

  与明星当导演有一搭没一搭不一样,郭、韩二人的导演之路会很长。郭敬明有那么多的小说要改编,韩寒则正在兴头上:嘲讽了世界,还赚了世界的钱,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么?而且,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头脑也足以应对一部接一部的创作。

  韩寒和郭敬明的票房成功,会刺激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导演行列。投资方的顾虑少多了,郭敬明为韩寒开辟了道路,韩寒也会为后来者增加说服力。不过,其他作家想复制票房神化并不容易,因为有些人比郭韩的书还畅销,可是他们的影响力出不了粉丝群,他们不是符号型人物和新闻热点,他们也造不出那么多争议话题供大众磨牙消遣看热闹。下一个作家导演是李承鹏?保不齐。

  (4)文艺导演的强项是动人

  也有一些明星当导演,不是为了票房,只是为了表达。商业片服务大众,文艺片抚慰导演。他们选择的是文艺片之路,在当下市场里没有高票房,但并非雁过无声。

  蒋雯丽导演了《我们天上见》,把关于外公的深情回忆写进了电影里,像童话,像美文,像诗歌。这部影片当年只做了六个拷贝,直接放弃了商业放映,但看过的人,都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这部片子之后,蒋雯丽宣布不再执导电影,仍然做回大明星。她的理由是不胜繁巨,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她告慰了外公的在天之灵,此生无憾了。

  杨采妮导演了《圣诞玫瑰》,一部略显沉闷的法庭戏。性侵的题材本可以做得很商业,但她选择了节制的表达,既不渲染情色,也不制造辩论噱头,只冷冷地直指真相,看完影片能感觉到十二月的寒气。杨采妮这个并非个人表达,票房也不太高。她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并不明晰,但她倒是体现出了做职业导演的潜质,够冷静,懂取舍。她现在只是不够火候,假以时日,必能成熟。

  在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位光环作家之外,还有一位作家权玲触电拍了《忘了去懂你》。这部电影由陶虹和郭晓冬主演,是一部标准的艺术片。它真切地描写市井情状,再现底层民众的内心世界,带着作家的尖锐和罡风,有力地干预生活。这样的电影现在只有贾樟柯和王小帅他们在拍,现在又多了一个作家导演。文艺片不是电影的显学,不是市场的宠儿,但文艺片粘连着世界的真相,多年以后仍能动人心魂。

  (5)中国电影的隐忧是“合流”

  我们身处电影的创富时代。上至电影官员,下至电影发烧友,都言必称票房。既然票房是电影的中心话题,跨界捞金就不稀奇。以产业发展论,明星演员和作家的加入,绝对是好事,它能成倍地放大影片的吸金力。以艺术建树论,这种现象深埋隐忧:粉丝经济取代观影文化,明星效应盖住导演艺术,营销得力胜过片场耕耘,这肯定不利于出精品佳作大手笔。

  有人说了,职业导演有本事来竞争啊,连业余导演都干不过,还有脸说什么。话不是这么说的。当资源配置向明星倾斜时,职业导演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当观众只重噱头和笑料时,镜头艺术在WORD、PPT面前毫无优势。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会有什么样的导演队伍。照现在的道路发展下去,电影和不健康的二人转、极尽奢靡的时装秀、挖空心思的冷笑话合流,是很有可能的。而原本被称为电影的那个艺术形式,将沦为小众艺术。世界电影肯定不会向这个方向走,但中国电影,一切皆有可能。

  说回跨界现象。原本跨界是艺术路径的选择,多才多艺者不受原始身份的限制,跑到隔壁去干另一份差使,干得好就留下了。现在跨界是市场行为,为利来,为利往,乐而忘返。好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大浪淘沙,跨界终会入轨。

  文/李星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明星导演 徐峥 邓超 赵薇 导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