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还有机会成为现象级吗

2015年04月16日14:10   娱乐专栏  作者:湘人李   我有话说
郑爽郑爽
许晴再登第二季与毛阿敏同行许晴再登第二季与毛阿敏同行

  文/湘人李

  对于芒果的《花儿与少年》,之所以引发一些质疑和批判,原因皆因为其没有成为现象级。那么,它在芒果这番战略调整下,还能冲刺成为现象级吗?

  对一档节目的观察,往往是“客观”和“主观”因素并存,“客观”往往令人无语,“主观”往往令人争执。“花儿”其实就是湖南卫视留给“综艺江湖”的最大争执。上周看到“花儿”的宣传,就敏锐感觉到“降档”的事实。但作为个人观察的东西,在某些逻辑里面,你再“客观”如斯,也会被认定为“主观”作祟。

  “花儿”究竟是被“降档”处理,还是“战略再塑”?

  算是对前面的一个回应:对于“花儿”被“降档”处理的结论,“花儿”粉丝祭出无数的理由,予以否定。基本上对各种观点做了归纳,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1、说被“降档”处理,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且说的理由很不充分。

  2、这是芒果战略调整,“花儿”最适合在周六播出,收视将会更高。

  3、这不过是芒果针对竞争环境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编排策略而已。

  所以,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花儿”这档节目,不像《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和《变形计》这些节目。“花儿”让人看到了“不同”,看到了很多无法绕开的“梗”,也因此诱发了各种争论。但是“歌手”、“爸爸”、“快本”、“天天”和“变形”,让人看到的只是一致的“认可”,即使争论,也只是其它“非梗”方面的争论。

  “花儿”所被诟病,原因自不赘述,想必各位内心都有自己的结论。

  “新战略”背景下的花儿还能有机会成为现象级吗?

  按照上述逻辑,我也似乎被“花儿”粉丝们的执着和热情所感染了,觉得他们也说得很有道理,毕竟对于第一季的“花儿”收视率,我也是认可的。

  更何况,现象级的综艺节目,干嘛一定要在周五创造呢?周六也是有机会的。

  对于“现象级”节目的标准而言,当前并没有权威结论。

  本人认为,成为“现象级”节目,必须具备三要素:

  收视率不能低于2%(不做假的50城收视率);

  整体收入在10亿元以上,9.9亿都不行;

  要具有良好的跨界发展能力,至少版权销售价值或者能广告收入在5000万以上。

  以此三个标准来看,最初“冲刺现象级失败了”的结论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在“花儿”战略调整到周六后,我不能下结论,因为芒果是真实创造奇迹的卫视,我不敢妄下结论。

  虽然我2012年3月曾自信满满地宣布过:未来20年中国无其它卫视可超越芒果!

  这句话我从来是认的。

  但对于“花儿”能否在战略调整下变成现象级,我不敢妄言。

  还是拭目以待,看看“花儿”第二季被“遛遛弯”之后的效果吧。

  “非诚”成为现象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事实上我们有一个极好的案例,那就是《非诚勿扰》缘何能成为现象级。尽管多年过去之后,“非常”也在走下坡路,但其作为“现象级节目”的事实,则板上钉钉。

  现在来看“非诚”成为现象级,原因不外乎三:

  1、当时综艺竞争并非现在这么激烈和精致,当时环境相对宽松,只要真的动脑筋去突破,就一定有机会。“非诚”确实动了脑筋,有新的突破,其“透过婚恋游戏折射现实人性的价值观”逻辑,真的是勾住了观众的魂;

  2、因为芒果本身有原版的参考和约束,反而失去了在创意上的锐意进取的姿态和颠覆运作的决心,而芒果的利爪被“原版”约束剪掉、獠牙被“原版”约束拔掉,也就令“非诚”失去了真正对手。那么被约束的对手,就是“另一边”的飞跃;

  3、事实上,在那几年,节目只要营销做得好,就一定会有奇迹出现。主要在于当时对于营销价值的认知,还有很多卫视并未认识到。但现在营销大战,与节目内容大战一样残酷,营销对于提升收视率的机会已经很小了。

  所以我们“以史为鉴”知当下,“花儿”已经没有“非诚”哪个时代的好机会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花儿与少年 郑爽 许晴 毛阿敏 花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