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抬升大众审美的天花板

2016年01月19日15:57   娱乐专栏  作者:娱人愚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娱人愚己

  《芈月传》完美收官了,该剧在上海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的平均收视率以双双破3的业绩昭告天下。《芈月传》收视居奇,归根究底还是该剧“表里俱佳”。

  从外在方面讲,《芈月传》是当下市场缺少的类型剧,它满足了当下观众对娱乐的基本诉求,比如精彩好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等;从内在方面看,《芈月传》虽有宫斗,尔虞我诈,但它比《甄嬛传》有了更高层次的突破。在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剧情下,深深打动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粘性的,或许正是这部剧的核动力:它是一部女性成长史,有着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它既有小女儿家的小情小爱,又有政治家的家国情怀。可以说《芈月传》反映的人性的真善美,符合了大众的审美价值观。《芈月传》虽无法满足所有精英阶层的需求,但在分众时代的大众审美层面,已无可否认地做到极致。

  以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兴盛为分水岭,电视剧江湖从聚众时代向分众时代过度。聚众时代的作品不消说,八十年代的《西游记》,九十年代的《渴望》,都创造过万人空巷的盛景。别看最近三五年卫视平台电视收视率急剧下滑,其实疆土面积未变,只是被互联网时代的电脑端、平板端和手机端所分化。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娱乐产品的丰富性带来的其它分流,但就潜在人群总量不变。观众其实就在那里,并没有远离,与电影市场的复苏一样,只是需要一个将他们唤醒并聚拢的契机。

  2015年对电视剧江湖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四星时代”落幕,“二星时代”开启,传统资本纷纷跳水,横店影视城一片萧杀。另一方面“IP”和“颜值”等热词快速蹿红,互联网思维成为电视剧生产大趋,所谓“IP”项目和“颜值”明星被抢爆了头。

  上半年两部现象级的作品《何以笙箫默》和《花千骨》都改编自同名小说,有所谓网络“IP”打底,话题和粉丝基础雄厚,加上“颜值”诉求的偶像化演绎,在青春市场投下深水炸弹。然而剥离虚华的表现,按照传统电视剧的创作标准来审视,上半年两部现象剧质量都很一般,市场反应与创作基准呈现出某种撕裂状。

  下半年,一度被捧上天的“IP”热开始遭遇舆论的反水,为越来越多业内人不屑,上半年的躁动焦虑,在下半年转化成为冷静与沉淀。秋冬两季,《琅琊榜》和《芈月传》两部好戏接连上演,与上半年的《何以笙箫默》和《花千骨》类似,二者同样有网络文学的血统,然而《琅琊榜》和《芈月传》并没有沉湎于“IP”概念噱头,不约而同回到了创作本体,实现了品质剧的回归。

  有趣的是,上半年的两部现象剧《何以笙箫默》和《花千骨》,体现的是分众时代的特色,在新新人类群体实现炸裂效应。而下半年两部热剧《琅琊榜》和《芈月传》则具有显著的聚众时代的特征,平民消费裹挟着大量精英人群的回归。尤其跨年大戏《芈月传》,在攻受平衡的话题效应下,成就着年度剧王的崛起。随着《芈月传》的强势突围,2015年一度颓废电视江湖突然容光焕发,为“二星时代”2016次元年囤足了底气。

  《芈月传》掀起的新一轮舆论冲浪,正好与《甄嬛传》遥相呼应,矗立成近五年来电视剧市场的双峰。当年《甄嬛传》热播时也曾遭遇不少文化精英的吐槽,然若干年沉淀下来,品质追求出《甄嬛传》其右者寥寥。与部分吐槽者和弃剧者相映成趣的是,《芈月传》收视人群不降反升,一路冲破4点大关。

  历史对秦宣太后芈八子的记载吝啬得很,注定《芈月传》不会是一部历史正剧。就说这“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黄歇,在剧中为着青梅竹马的芈月苦守鳏寡,与传说中将怀上自己种的女人献给楚考烈王“做种”的春申君大相径庭。历史上的楚人黄歇与芈月有多少交集不得而知,至少女人该是不会缺的。在此不必较真,《芈月传》并非历史正剧,也未做过历史正剧的误导,它只是有着历史正剧的制作考究,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仪轨上走了一条历史传奇剧的路线。

  至于如何让《甄嬛传》的开撕粉扑空,这账更不该算到《芈月传》头上。郑晓龙导演一早就给大伙打过预防针了,《芈月传》不是《甄嬛传》续集,可还是不少人搬着小板凳,伸长脖颈恭候芈月开启骂战模式。

  当下许多人对清廷宫斗戏一往情深,宫斗戏虽好,但相比纵横捭阖的权谋之术,那是小巫见大巫。

  摊开《芈月传》的政治画卷,它不是最残酷的,也不是最完美的,但它仍以逆市而动的聚众视野,古朴质感的渲染手笔,为我们再现了四世同堂追剧的盛景。我们可以找出它无数毛病,挑剔它的种种是非,但同时也应当客观地看到,它在无下限的分众时代如此鹤立鸡群,孤掌为我们努力擎起了大众审美的天花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芈月传 甄嬛传 花千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