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各有规则 应长远看待金马奥斯卡

2014年11月28日11:25  新闻晨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金马奖奖杯 金马奖奖杯

  今年的金马奖,续集比正剧还要热闹,失手影后的巩俐一句牢骚就扯出了陈年旧事,略一上升就成了大陆与台湾的影片之争、商业与艺术之争,还有评委主席牵涉进来,闹的陈冲也好,张艾嘉也好,其他的评委也不得不连续澄清,却也无法平息各种揣测,无知的、恶意的、偏狭的、功利的,而真正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艺术,比如华语电影那些前景与危机,却被远远地隔开。

  与此同时,隔岸的奥斯卡也拉开战幕,明年一月才会有提名名单,二月才开始正式颁奖,但因为这是一个“普选”式的奖项,所以公关大战从现在开始打根本不算早。各路片方都恨不得拿出“奥斯卡种子选手”的款来,想在主流媒体上争得一席之地。相信“今年最值得期待的20个种子选手导演”或者“15部最佳外语片”将会是非常寻常的标题。

  其实从这次“陈巩”之争的网民反应来看,我们对于电影的审美、电影工业的认识以及电影的优劣评级,还基本处在人云亦云的阶段,“情绪”和“之争”一起,大家就马上摘掉公允之帽开始站队,既有大陆网民对于台湾电影的无知无畏,也有台媒讥讽巩俐为“婶级女星”的出口不逊,还真说不清哪一方更错一些。但是金马奖的勇气和胆识本身值得肯定,顶得住压力,也敢于鼓励新人,不管是去年的《爸妈不在家》 还是今年的影后陈湘琪,都是勇气与眼光的体现。至于很多人吵吵闹闹地称陈湘琪为“名不见经传”,大概也真的不知杨德昌,更无论蔡明亮了。

  根据我常年采访各大电影节的经验,每一个电影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明暗规则,绝对的公平与正义在某种意义上对艺术是限制,乃至戕害。奥斯卡算是公开的“普选”,大剂量的评委投票,有公证机关,但也不能说绝对公平,有隐性的种族、社会因素和宣传公关战略在其中,十几年后还被嘲讽的两个最水的影后——瑞茜·威瑟斯彭以及格温妮丝·帕尔特洛。而以艺术著称的欧洲三大,评委会关门两周,发生了什么也只能在若干年后才会走了口风,比如阿佳妮没能因《玛歌王后》拿到戛纳影后,跟当时评委会中的凯瑟琳·德纳芙大有关系,而阿佳妮本人也阻止过梁朝伟拿下影帝,没有伊斯特伍德,《低俗小说》 也得不了奖。去年的金马,李安从最耗时的大奖——最佳影片开始评起,显示其稳健的掌控能力,而刘德华领衔的那届金马奖,最后评出了令媒体哗然的影后桂纶镁和大奖 《神探亨特张》。

  电影不是奥运会,不必有一维的速度、高度等标准,因为没有完美的艺术,因此也没有绝对无瑕的评奖,如果能从每一次观礼的过程中看到电影技术的进步,等待开奖的兴奋,与台上的演员同欢笑共流泪,领会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奇妙与感动,那就真的是我等普通电影迷们的最大欢慰了。

文章关键词: 金马奖奥斯卡奖规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