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机北京

2013年05月17日11:39  新浪娱乐 微博
回看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回看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文/马巍

  在走过三年后,北京电影节基本搭建起了一个在全面性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的平台,当前挑战更多在活动的专业性与针对性等“内功”层面。要长远发展,北京电影节需要更多耐心和持续努力。

  2013年4月16日-23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相比前两届,本届活动在板块设置上更趋完备,电影节还首次设置竞赛单元“天坛奖”。此外,活动在“To B”的电影市场和“To C”的展映环节两端也有较明显进步。

  在走过三年后,北京电影节基本搭建起了一个在全面性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的平台,当前挑战更多在活动的专业性与针对性等“内功”层面。要长远发展,北京电影节需要更多耐心和持续努力。

  “三年级生”

  “三年级”电影节最主要的变化有三个方面:前两届的“电影洽商”升级为“电影市场”;普通观众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尤其是在影片展映等环节;新设立竞赛单元“天坛奖”。

  作为北京电影节的主体活动之一,“电影市场”涵盖了市场展示交易、项目创投及洽谈、产业项目路演、签约仪式、市场放映、研讨会和行业沙龙七大板块,各项目间的设置更趋完备。

  除了市场环节,本届电影节在亲民性方面的发展也值得肯定。之前的电影节上,很多影片的放映往往一票难求,这一情况今年有所改变。本届活动首次开通网上购票平台。电影节总共放映了260余部中外影片,观众通过开放的售票渠道可买到多数影片的电影票,这极大扩展了活动在本地观众中的影响力。

  电影节的长远发展,本地观众的支持非常重要。

  出任本届“天坛奖”评委的多伦多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梅隆· 贝利(Cameron Bailey)就认为,观众的参与对电影节至关重要,即便是对于多伦多这样以市场交易为主的电影节来说也是如此,“对北京电影节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让本地观众有机会在影院看到更多、不同种类的电影。”在贝利看来,通过电影节这样的活动,让本地观众保持对全球各地不同种类电影的兴趣,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很重要。

  本届电影节的一大新增看点无疑是新设置的竞赛单元。根据组委会的介绍,首次举办的“天坛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531部电影报名,最终有5部电影入围角逐,除了中国本地的两部电影,大多数入围片来自欧洲。

  对于北京电影节来说,评奖环节的设立使其补足了目前国际电影节常规的所有单元。不过作为竞赛单元,首次举办的“天坛奖”还不完善。相比其他国际电影节的同类单元,“天坛奖”的选片在广泛性和及时性方面仍差距较大,即便是来自中国本地的《一九四二》和《万箭穿心》,也都是去年的“老片”。而国际参赛片中除了《爱》(Amour)之外也均无太大名气,对媒体和观众的吸引力不足。作为去年戛纳的金棕榈奖得主,《爱》的参与更多属于“友情支持”。此外,“天坛奖”在一些细节层面也有待完善,评委会主席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就建议减少奖项数量以提高其含金量,“15部电影就10个奖是多了一点。”

  当然,“天坛奖”是首次举办,对其的期待应更有耐心。“多伦多做了38年,戛纳已经66届了,这些大电影节都是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做起来的。天坛奖不可能在3年之内就和这些做了几十年的活动平起平坐 。”今年的另一位国际评委、 澳大利亚制片人杰夫·布朗(Jeff Braun)说。在他看来,对北京电影节的发展,各界的期待都需要更理性一些,“北京很有潜力,但是电影节的长远发展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升级版“电影市场”

  对于业内来说,电影节最重要的活动无疑是市场板块。放眼国际,电影市场可谓各路电影节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今年的情况看,电影市场是北京电影节下属活动中发展较显著的部分之一。今年,“电影市场”的展示交易区改到了国家会议中心的一层大宴会厅,展厅面积由去年的4500平米增至6000平米。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数据,今年共有200余家国内外电影公司及相关机构参展,其中国际展商数超过80家,比去年增长了30%。交易额方面,去年电影洽商交易总额为52.73亿元,本届电影市场的签约成交总额则跃升至87.31亿元。

  当然,电影市场最重要的作用是搭建一个促成产业合作与沟通的平台,而非一个简单的签约场所。因此相比数据,有时直观印象或更能说明问题。现场人气方面,本届电影市场的情况不错。今年的参展商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比如IMAX以及香港寰亚等。倒是北京本地的电影企业对似乎热情不足,比如华谊兄弟[微博],虽然其展台位于展厅一进门的中央位置,但展示内容乏善可陈。一些其他总部设在北京的知名企业,比如博纳影业、中影集团则未参展。主办方需要更多考虑如何提升对成熟品牌企业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一些国内的新兴公司参展热情更高,例如福建恒业,这家主攻小成本惊悚片的公司目前正策划内容多元化,这次参加电影市场也是希望接触更多项目。

  配套活动方面,本届电影市场的设置也显得更多元。今年活动新增了市场放映、研讨会和行业沙龙三个板块。今年电影节官方组织的两场论坛,看点仍主要集中在嘉宾的级别上,而电影市场组织的7场研讨会,主题则围绕的是国际金融、合拍、特效新技术以及艺术类影片的国际推广等备受业内关注的议题,其议题设置显示了活动在专业维度上的发展。

  本届活动的针对性也较往年明显增强。比如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电影技术与后期特效”就被列为一大特色。

  后期、特效等电影技术领域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软肋,但国内对此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今年共有30多家后期、特效企业参展,其中不乏知名企业。这些技术流的加入也为活动带来了很多人气。其中内地新兴的3D技术公司灵动力量和资深特效公司Base FX的展台都相当醒目,后者的招牌上还打出了其合作伙伴、好莱坞特效巨头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的旗号。徐克创立的3D技术公司D+也展示了其技术解决方案。海外特效公司今年也大举来华,天堂特效(Paradise FX)等知名公司都设置了展台,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的联合展区中也有不少技术类企业的展示。

  国际,国际

  对于国际电影节来说,国际嘉宾的“成色”是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缺少像去年詹姆斯·卡梅隆那样的超重量级嘉宾,但整体而言,本届北京电影节基本维持了前两届的嘉宾水准——来到北京的海外知名影人的数量和级别大致与去年持平,尤其是好莱坞方面,对北京的兴趣浓厚。

  来京国际嘉宾中,除了基努·里维斯、吕克·贝松这般国际大牌明星和导演,也有凯思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这样的好莱坞资深幕后人士。肯尼迪以斯皮尔伯格的制片搭档闻名,她监制了后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电影。肯尼迪现任卢卡斯影业(Lucasfilm)总裁,掌管着《星球大战》和《夺宝奇兵》两大经典品牌。

  除了肯尼迪,今年来到北京的其他好莱坞幕后大佬为数不少。例如4月20日举办的中美合拍片《藏地密码》发布会上,梦工厂动画首席执行官卡赞伯格( Jeffrey Katzenberg)意外亮相,打了现场各路媒体一个措手不及。这是一部由国影基金主投、东方梦工厂和中影集团合作的电影,计划下半年启动前期工作。当天的发布会上除了卡赞伯格,还有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和东方梦工厂总裁黎瑞刚,这使得这场事前低调地发布会成为本届电影节期间出席嘉宾级量级“最重”的活动之一。

  今年来到北京的国际项目数量也较多,其中不乏最新的中外合作、合拍项目。基努·里维斯首次执导并参演的中美合拍片《太极侠》在电影节期间发布了首款预告片,其创立的Company Fi lms宣布与内地的基美影业签约,计划共同开发一系列合拍剧本和项目。此外,派拉蒙的特效大片《变形金刚4》在电影节期间举行了专场发布会,该片在内地的合作伙伴是电影频道。卡梅隆-佩斯集团参与的3D巨制《皇城北京》也宣布启动。

  中外合拍行情看涨,不仅限于中美合拍。在中法合拍协议签署之后,法国电影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也越来越大。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法合作项目披露了最新进展,例如让-雅克·阿诺执导的中法合拍新片《狼图腾》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高调举行了签约仪式。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影业(Europa Corp)与内地的基美影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计划合作完成15部影片,基美影业每年将至少提供3部中国影片与欧罗巴联合海外发行,而欧罗巴未来的电影也将尝试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据悉双方合作的首部影片《追杀令》(Malavita)目前已完成制作,预计10月推出。此外,通过与基美的合作,贝松旗下的电影学校也计划对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提供深造机会。

  很多国际特效界的资深专家和企业的当家人亦来到了北京,包括韦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这样的全球顶尖特效企业,其总裁、5次奥斯卡奖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是二度参加北京电影节。

  越来越多的海外特效公司选择了直接进入内地电影市场,3D实拍方面的知名专业公司天堂特效就刚刚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电影节期间,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宣布与凭《雨果》扬名国际的特效公司PIXOMONDO达成合约,这也是后者进入内地市场4年来接手的第一个华语大片项目。

  这些最新的合拍、合作案例客观反映了中外电影合作的最新进程。

  相比合拍热,今年在电影节上发布的国内项目数量有所下降,尤其缺少重量级大制作新片。华语电影制作向中小成本转移的趋势,亦可在之前3月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捕捉到。

  回到北京电影节,虽然前两届活动上华语本地新片的发布也并非热点,但好歹有《寒战》这样较大的制作举办发布会,而今年借助电影节平台宣传的国产新片数量更少,其中只有郭敬明[微博]的《小时代》和赵薇[微博]的《致青春》算是引人关注的项目,然而两场发布会最终还因芦山地震灾情而取消。

  中国电影面临的“走出去”难题在电影节期间反复为各界提及。“天坛奖”评委、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维尔·本杰明(Ivor Benjamin)认为,目前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是语言关。这一点得到了福克斯国际联席总裁保罗·哈尼曼(Paul Hanneman)的赞同:“中国电影大都是讲中文,因此一拿到国际市场就会受限,即便有一流的导演、演员和幕后班底。” 在这位多年身居国际发行一线的专家看来, 华语片虽然偶有《卧虎藏龙》这样的意外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不太可能成为常态,“即便是《少年派》这样充满了外国元素的电影,最终也是使用英语对白,进而在国际得到广泛成功。”

  当然,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企图心而言,语言只是第一个关卡而已,如何提升叙事、创作等方面的水平更攸关产业前途。此外,在海外推广方面,中国电影基本仍属于各自为战。在相关市场研讨会上,法国电影界人士介绍了法国电影完备的扶持、促进海外推广、合拍的各类体系,这种涵盖了政府部门、各类基金机构的体系化支持正是中国电影目前所欠缺的。哈尼曼说:“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国电影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不够国际化”。显然,和北京电影节一样,意图走向全球的中国电影依然任重道远。

  ·高端对话,听聪明人说电影

  ·【中外电影合作论坛精编】中外合拍大推演

  ·特效,惊艳背后的市场逻辑

  ·北京国际电影节新片发布 合拍片增多 小成本扎堆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番外篇】作为一名观众的观感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