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话题:惊艳背后的市场逻辑

2013年05月17日11:39  新浪娱乐 微博

  文/马巍 喻若然 张莉

  特效话题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特色。相比往年,本届电影节尤其是电影市场部分,吸引了更多来自海外的特效、后期企业参与,嘉宾中不乏一些位于电影技术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和公司掌舵人。以下几篇访谈正是来自其中的几位佼佼者,让我们听听这些技术大家对于特效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国电影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以及3D等新技术的商业应用等有哪些真知灼见。

  维塔工作室总裁理查德·泰勒——特效这一行,永远都很艰难

  《综艺》:这是你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吗?

  泰勒:不是,之前我来过北京国际电影节,还作为嘉宾颁发了一个奖项。

  《综艺》:近年来不时能听到维塔在中国的动作,比如去年维塔工作室旗下的动画公司Pukeko影业和北京电影学院达成了合作。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是怎样看的?现在有很多海外特效团队、企业直接来中国开办分公司或是建立合资公司,比如去年北京电影节期间卡梅隆就宣布成立一家主攻3D技术的合资公司,维塔会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泰勒:我们目前还没有在这边直接开办企业的计划,当然我只能代表我负责的维塔工作室,不能代表维塔数码和我们其他的相关公司。我们很看好和中国的合作。我们对和北京电影学院之间的合作关系感到很满意,我们在主持一个和北京学生的合作项目,这也是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此外,我们和中国的盛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合作也在延续,他们主要负责把我们的一些电视节目发行到中国市场。我们还有一些电视剧的剧本,如果这些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启动的话,我们也会以合拍的形式一起合作。 作为技术服务提供商,维塔会一直寻找更多合作机会,其中自然包括来自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项目。因为我们来自新西兰,我们自身的市场空间有限,所以和各国的电影导演一起合作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具体而言,重要的是创意和创造,要看内容和故事如何,如果我们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的内容,那当然会很棒。

  《综艺》:你的意思是说维塔未来会重点考虑合拍?

  泰勒:合拍当然是一种可能,但作为技术提供商参与项目也很重要。

  《综艺》:维塔未来会考虑参与电影制作吗,比如以制片方的身份?

  泰勒:不是不可能,但参与内容制作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涉及各方面的因素。对此会我们有所考虑,但目前手上还没有比较成型的计划。

  《综艺》:公司最近和中国的影视项目接触过吗?

  泰勒:去年我们曾和一个正在进行前期筹备的中国合拍电影合作过,但很不幸的是,在我们进行了几个月的准备和设计之后,这个项目搁浅了,当时我们其实已经开始制作道具了,比如一些英雄角色的武器之类的。很可惜因为商业方面的原因这部影片未能成行。但电影业就是这样,运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综艺》:在电影特效这个行业,近几年欧美不少老牌企业遇到了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破产的情况。在你看来,现在是行业的艰难时刻吗?

  泰勒:这一行永远都很艰难,电影就是这样,对我们来说也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这样的技术提供商就像你们媒体的自由撰稿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故事会从哪儿来,也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还能否接到工作。重要的是要始终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保持动态与灵活性,集中精力向前走,让团队尽可能把工作做好。不过,现在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期待着在电影里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特效,这就对电影技术和创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的内容产品越来越多,电影的投资风险不断上升,因此制片人总是希望能够不断降低影片成本。这样的局面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你总是希望能和最好的人才一起做出最优秀的产品,但问题是手里的预算和资金往往不容许你这样做——我们这一行每天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当然现在我们还是很乐观的,希望接下来25年的工作能够和之前的25年那样充满乐趣,希望吧。

  《综艺》:据我所知,新西兰政府对本地电影产业非常支持,有很多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国际合拍的补贴优惠。对于维塔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新西兰是否也有专门的支持政策?

  泰勒:新西兰政府对很多产业中的创意部门都非常支持,考虑到我们的国家人口只有400万,真正交税的可能只有150万-200万,所以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新西兰政府和人民都很重视娱乐传媒产业,尤其是电影,正是这样的产品把我们国家的形象传递到了全世界,对于我们的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起到了巨大带动作用。目前我们有一整套的扶持政策,专门面向来到新西兰拍摄和制作的国际合拍项目,其中又有很大一块内容是针对特效产业的。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新西兰吸引电影项目有很大帮助。

  《综艺》:谢谢你接受采访,我们也期待看到维塔参与的下一部电影。

  泰勒:谢谢,顺便说一句,我们的下一部电影将是科幻片《极乐空间》(Elysium),这是曾执导《第九区》(District9)的南非青年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的新作,希望中国观众也能看到这部电影。

  PIXOMONDO创始人、CEO西罗·库泽——小预算也可做出好特效

  《综艺》:今年有很多国际特效公司来到北京电影节,这是否说明中国市场对特效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库泽:绝对是这样,我们4年前在北京开办了分公司。当时很多人来到中国的第一考虑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我们从一开始就看重中国这个规模很大、增长很快的市场。当然,外国公司不可能一进入中国就以市场份额为目标,我们需要先学习这里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建立与客户的互信,这些都需要时间。之前我们北京的公司主要是参与我们承接的国际性项目,但从长远看,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本地的市场。

  《综艺》:北京分公司的发展达到你们的预期了吗?

  库泽:我们最初的期望是公司在2-3年内得到本地业界的认可,这其实挺难的。一开始大家还是把我们当成一家主要为好莱坞工作的德国公司。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北京公司的发展达到了预期。北京分公司现在能承接很多工作,最近刚接下了一个重要电影的特效制作业务。

  《综艺》:是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吧?

  库泽:是的,这是我们在中国首次全权负责的本地大片项目。与电影制作人建立互信很困难也最关键,如果一个导演把他的电影交给你,意味着很大的信任。这个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上海,我们将努力帮助导演呈现一个前所未见的1920年代的上海。就此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像《雨果》,影片的前期制作将全部由北京的工作室完成,后期时,我们全球的其他工作室都将介入。

  《综艺》:中国电影目前对特效的需求很大,但相比好莱坞,本地电影的预算和制作条件仍有不小差距,这对你们这些国际公司的参与是否是个问题?

  库泽:完全不是问题。其实特效制作可以很灵活,尤其是现在电影的拍摄和前期、后期制作有明显的融合趋势,也有更多降低成本的空间。我们的公司是在德国创立的,其实中国的情况和欧洲那边很像,电影的预算完全无法和好莱坞相比,但现在数码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可做的事仍有很多。

  我们早年在德国做过一个项目《红男爵》(The Red Baron),成本很低,但我们还是完成了600个镜头的工作,这还是部二战背景的空战片。所以说,低预算也能做出很好的特效,关键在于前期的沟通和筹备,以及跟片方的全程紧密配合。

  相比起来,《一步之遥》的预算已经很可观了。当然好莱坞的预算是很大的,因此他们很看重合作方的品牌和经验。实际上好莱坞的模式跟欧洲完全相反,他们大多是拍完之后再靠特效解决问题,所以花费非常高。我们最近也做了《遗忘星球》(Oblivion 2013)和《星际迷航2》(Star Trek Into Darkness),好莱坞的制片模式决定了这类电影投入特效的预算会很多,而随之而来的期待和要求也会非常高。

  《综艺》:对于国际特效企业来说,目前进入中国市场更好的选择是通过合拍,尤其是中美合拍片?

  库泽:其实相比电影,我觉得我们在商业广告和工业设计方面更容易进入本地市场,因为这可以更灵活。对于电影,我一再强调的是:不是只有按好莱坞的标准才能做出好特效,关键还是在于效果如何和创意、故事配合。即便你只有50万美金或者甚至是20万美金做特效,也有很多可做的事情。

  《综艺》:近年来很多国际大牌特效公司遇到了经营困难,你们在上海的分公司好像不久前也关闭了?

  库泽:实际上不是关闭,算是重组,那边需要更换管理层,大概会在7、8月份。现在大家都在说特效行业遇到问题了,但我觉得可以换个角度看:电影特效制作一向依赖北美,也就是依赖好莱坞,因此如果好莱坞遇到困难,当然我们也会遇到困难。这是个项目式的生意,神经永远都很紧张。我们这一行每隔5、6年就有一次危机,有时真的很难预测,比如编剧大罢工这样的事。国际合拍的变数也很多。对于我们这样依赖于项目、员工又多的企业来说,确实比较容易遇到问题。总有很多公司陷入困境,对任何特效公司来说,如果6-10个月没活的话都很难为继。

  好莱坞过去4年很成功,项目也很多,所以特效公司都在扩张,但近两年项目一少,很多公司就撑不下去了。当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的确需要收缩战线,但现在的情况是新客户越来越多,尤其是好莱坞以外的客户,关键是特效公司得走出既有模式,寻找更新、更灵活的合作方式,比如如何在中国跟本地的项目合作。对于电影行业的起起落落,我们的一个主要应对策略是业务多元化,比如广告、主题公园,我们有很多工业品牌客户。我们之前倒是关闭了伦敦的工作室,就是因为那边的业务太过依赖电影。总体看,特效这行长远来看没什么大问题。

  好莱坞3D视效专家科米斯基——中国的差距在于经验和创意

  《综艺》:你最近参与制作了《人鱼帝国》,你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科米斯基:我从今年初开始参与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他们讲解数字合成,如何将实景拍摄与数码制作结合起来,就像我们为《阿凡达》做的那样。最近我还协助监督视觉效果,因为他们有一小部分的2D画面需要转制成3D。

  《综艺》:这是你第几次参与中国电影的制作?

  科米斯基:我之前参与过徐克的低成本项目《捉猴》,当时也是负责培训他们的工作人员进行3D拍摄,之后这个团队拍了《龙门飞甲》。虽然我并没有实际参与这部电影,但他们还是在字幕上打出了我的名字——作为“立体影像设计”。后来还有《富春山居图》。

  《综艺》:拍摄中国电影时有哪些难题是与美国不同的?

  科米斯基:无论和哪边的团队合作,要解决的问题都差不多。两边也都有优秀的和普通的工作人员。中国有巨大的人才库,有很出色的电影人,但就特定项目而言,需要通盘考量故事、导演、演员、摄影等环节是否都优秀,这是2D电影的基本要求,3D电影同样如此。当然,我不觉得中国能很快拍出媲美《阿凡达》的作品,首先我相信中国还没人会花2.5亿美元去拍一部电影。但我认为《龙门飞甲》还是不错的,《捉猴》还未完成。其实徐克团队的专业程度和美国差不多,他也是很有才华的导演。《富春山居图》和《人鱼帝国》的前期制作我没有参与,还不好说,但后者挺有潜力。现在看到的素材效果也不错,应该是一部可看性、趣味性都很强的商业电影。

  当然,美国人从1920年代就开始做电影特效了,显然发展程度要高得多。中国的差距在于制作经验和艺术创意。比如在制片管理环节,制片人需要非常有经验,老手自会游刃有余,新手就会踉踉跄跄,在这方面中国尚需加强。虽然美国也有经验不足的制片人,但就总体而言,美国的制作流程很完备,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更有预见性。

  《综艺》:对于观众来说,现在观看3D电影的体验似乎还不完善。

  科米斯基:如果是烂片,怎么看都不会舒服。如果你看得头晕或者感到疲惫,说明技术上有偏差,可能是影片制作进展过快,没时间调整细节。针对这类影片,我对观众的建议就是:把票钱要回来,去看2D版。事实上,3D效果不好有两个可能,一是影片制作本身的原因,二是影院的问题。有些影院放映3D电影时不愿意把灯泡调亮,结果画面非常暗,这种现象美国也有。我跟专家聊过这个问题,以为把亮度调暗就能延长灯泡寿命是错误的观点,不把亮度开满反而会缩短灯泡的寿命。

  《综艺》:你如何看3D实拍和后期转制两种制作方式?

  科米斯基:未来的3D电影将是两者并用的,因为每种都有其片面性,这和拍摄难度及成本紧密相关。如果要用3D拍摄,需要保证工作人员完全掌握相关技能,能娴熟运用各种工具处理问题。有时转制更便宜,但也有可能结果相反。《泰坦尼克号》转3D花了1800万美元,平均每分钟约9.9万美元。好莱坞做高质量3D转制的平均价格在每分钟3万-20万美元,变数很大。中国这边质量不错的公司报价大概在8000-10000美元,但据我所知,能保证品质的中国公司只有少数几家。

  天堂特效CTO麦克斯·本内尔——3D非挣快钱之道

  《综艺》:如何看待3D技术对电影产业的意义?

  本内尔:3D技术是一种进步,对电影的艺术形式、电影和观众的交流方式都带来了改变。3D其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来相关的镜头、摄影技术都有很多发展,未来技术会发展得更快,比如裸眼3D技术普及化,电影银幕也会从平面变成三维,这会使得3D进一步成为电影的主流。中国现在站在了这场技术革命的最前沿,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拍摄更多3D内容。

  《综艺》:这是你们现在来到中国的原因?在中国市场的计划是怎样的?

  本内尔:之前我在中国为迪士尼做过一个项目。现在中国电影技术方面的发展非常快。相比其他地区的观众,中国观众对3D这些新技术的态度也更开放。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很快,所以向中国的同行推广新技术也更容易些。这次来到北京电影节,我看到很多熟悉的同行公司都带来了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很多都是关于3D的。我们同样想成为其中之一。

  我们计划在这里开办一家公司,一边致力于相关设备的开发,一边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我们在北京的办公室已经开业了。

  《综艺》:正如你所说,现在来中国的国际3D公司很多,那么本地业界应该如何鉴别这些公司呢?

  本内尔:现在做3D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而我比较老了。我进入电影圈43年,做3D也有20多年了,仅在2007年之后,我就参与过14部3D实拍的电影项目,最终的效果也都比较成功。我做过电影、主题公园、商业广告乃至政府项目,2005年前后面世的第一台3D放映机我也参与了设计。可以说我在3D方面的工作时间和经验比其他人长得多,因此我认为我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帮助中国电影。我们对如何恰如其分地在拍摄中使用3D技术,以及如何控制时间和预算等尤其富有经验。关键是要训练团队,使之不犯错误,这样才能把更多成本用于反复拍摄和后期制作。凭我们的技术和体系,我们能够使项目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花费完成。就目前的市场情况看,3D实拍不仅仅适用于《阿凡达》或是《雨果》这样的大片,很多中等成本甚至是小制作同样可以采用3D实拍。

  《综艺》:中国之前有不少尝试3D实拍的电影遭遇失败,因此现在业内的一个看法是:相比实拍,采取后期转制更便宜也更可控,对此你怎么看?

  本内尔:这正是我此次来到北京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纠正这样的偏见。我希望能让这边的电影人看看我们做过的一些片子,完全用的是3D实拍,但比后期转制花费更少,制作速度也更快。后期转制是实现3D的方式之一,但同样需要花不少钱。我们之前在美国也做过,老实说这种方式也有问题。其实这很正常,用2D拍电影不是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吗?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技术问题。我认为未来这两种方式会产生一种平衡,如果要想更经济地实现优质3D效果,最理想的方式还是二者并用。

  我认为当前大家要正视3D——这是一个挑战,绝非挣快钱之道。我知道近来器材厂商卖出了很多新3D设备,他们都会说新设备很容易操作,言下之意是拍3D很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跟电影制作一样,3D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士完成,因此训练专业技术人员和团队是绝对重要的。我们是从2D技术领域起步一路做过来的,所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花钱找一群人就能搞定的,数字技术也不是说买一堆最先进的电脑,然后按按钮就能完事。现在的问题是大家缺少耐心,都想此时此刻马上解决所有问题。一蹴而就不是不可能,但你得先做好大出血的准备。做3D是需要时间的,我相信严肃对待3D的公司会在市场上最终取胜。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